唐太宗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读史可以知兴替,可以辨是非,可以正人伦,可以益心智。《贞观政要》正是这样一部利于个人修身、治家理政、建功立业的经典。 《贞观政要》成书于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当时虽处盛唐,但社会危机已渐露端倪。作为一名敏锐且尽责的史官,吴兢感到有必要总结 贞观盛世 君臣相得、励精图治的成功经验,为当时的帝王树立施政典范,以确保李唐王朝长治久安。故撰此书,是为垂世立教,义在惩劝。 贯穿《贞观政要》的核心思想是居安思危,即忧患意识。它是《贞观政要》立书的根本,也是 贞观之治 的密码。此书主题突出,引喻精辟,议论锋锐,语意恳切,发人深思。若能静心细读,必将从前人的智慧中获益良多。
古人云:人才兴邦,得人才者得天下。具有人文主义倾向的中国传统艾化,特别重视对人的评价和研究,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发现和使用的知识系统。《人物志》就是三国曹魏政权后期人物刘劭撰写的一部专门研究人才问题的著作。书中提出了德和才、兼才干和偏才、英和雄等概念,探讨人的内在修养、性情与外显能力及行事风格的关系,提供了一个识别人才、使用人才的独特视角。该书被明代人推崇为夏商周三代以来*流的人才学著作,20世纪初叶被详为《人类能力之研究》在荚国出版。 如果说兵家谋略以《孙子兵法》为代表,主要侧重于军事领域;法家谋略以《韩非子》为代表,主要侧重于政治领域;纵横家谋略以《鬼谷子》为代表,主要理于外交领域的话,那么,唐代赵蕤的《长短经》则集中国古代谋略之大成,大到治国用兵、识人用人,小到世
《商君书》也称《商子》,现存24篇,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商君书》的文体多样。议论体有《农战》《开塞》《划策》等十数篇,或先综合后分析,或先分析后综合,兼用归纳演绎,首尾呼应。说明体有《垦令》《靳令》《境内》等篇,是对秦政令的诠释。辩难体有《更法》,通过人物对话相互驳辩来阐述中心论点。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战国策》是记载战国秦汉之间,一群谋臣策士针对当时各种不同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各种不同的意见,作为解决当前问题的建议 说辞。无论从史学的角度来看,或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看,都有它一定的价值。本书是一部《战国策》的集释。是把自有《战国策》以来,有关这部书的各家注解,各种说明,汇齐集合在一起。目的是帮助以后研究这部书的同志,在理解本文和深入研究、参考一些必要的材料时,不必东翻西阅,向渺茫的书海中搜寻资料,在阅读上、研究上取得一些方便,减少一些困难。
全书三十五万余字,按地区分卷,内容涉及明代朝廷和北方少数民族、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朝廷镇压西南少数民族、平定宸濠叛乱等事件,以及兵制、驿递、马政等方面,既是研究明代军事和边防的珍贵史料,也是研究王琼生平和思想的*手资料。
崔寔《政论》和仲长统《昌言》是中国汉代政治思想的名著,表现了汉朝统治模式延续三百余年后遭遇的精神危机和士人对时局的分析认识。其中的观点如对王朝兴衰周期的分析、对君主专制弊病的揭示等,均具有原创意义而受到历代政治家和帝王宰辅重视,被《群书治要》、《太平御览》等官方类书收录。在哲学史和政治思想史上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是晚明晋江人黄凤翔的诗文集和史书,包括《田亭草》和《嘉奖大政类编》两种。《田亭草》共有 20卷,涉及策问、奏疏、序、记、说、传、行状、墓志铭、墓表、诔、祭文、启、书、试策、论、像赞、赋等多种文体,总计近300篇。除了作者自序之外,甘雨、李光缙等为该集作序。《田亭草》主要涉及怀古、感时、咏物、即事、即景以及往来唱和等内容。《嘉靖大政类编》无分卷,按照大礼、四郊、庄肃谥议、章圣南祔、京营、河道等18个主题分别编纂,大体上囊括了明世宗一朝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大事,对研究晚明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编著的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自此书问世,历代统治者都把它奉为治国理政的书目,其所呈现的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败得失和基本规律更是成为此后一千多年来君王和臣下们借鉴和效仿的对象,体现出这部书深厚的思想底蕴和巨大的实用价值。至今,该书中记述的君安思危、从谏如流、任人唯贤、善始慎终等思想仍然被许多高层领导干部和商界领袖们所津津乐道,成为当代人从历史中汲取成功经验的智慧之源。
《清代巴县档案整理初编:司法卷 道光朝》收录了清代道光时期巴县衙门档案中的部分司法类档案,四川省档案馆从近10万卷的原案卷中挑选了不同类型的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司法档案,共10个案件,涉及产权、贸易、宗教、烟赌、家庭、妇女、婚丧嫁娶、抚养继承、盗窃争斗、命案等不同类型司法判例,各审级的程序过程完整且诉讼请求内容丰富,真实再现了清朝中后期西南地区地方政府司法机构的运作和司法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及普通民众生活的众多方面,具有突出的研究利用价值和资政意义。
《御制资政要览》按忠臣、孝子、贤人、廉吏编次,分别阐述君、臣、父、子之道,齐家治国之方。全书以儒家理论为经,以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事例为纬,敦崇世教以治国保邦,给群臣百姓规定了思想、行为上的准则。《资政要览》是顺治皇帝从政数年的经验总结,对后世亦有可资借鉴之处。
本書旨在深化简帛古書的詞義訓釋理論,總結經驗教訓,探索條例規律,并在此基礎上考釋简帛古書中的一些疑難字詞。首先,著眼於漢字的“形”“音” 及其所處的語法地位等,探討了简帛古書的訓釋方法。其次,總結了見於簡帛古書的漢字古義,疏釋了字典辭書中的一些冷僻義。 後,探討了简帛古書訓釋的標準、兩可與閾疑,以及戰國簡帛古書訓釋與秦漢簡帛古書訓釋的内在差异等重要理論問題。本書對簡帛古書詞義訓釋理論的探討,有利於新出简帛的釋讀,也有助於完善简帛學理論。同時,對訓詁學的發展也不無裨益,探討簡帛古書詞義訓釋理論正是古文字學與訓詁學的有機互動。
清代四川巴县档案是现已发现的体量大、时间跨度较长、保存相当完整的清代县级衙门档案,起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迄至宣统三年(1911年),共11.3万多卷,250多万件,是中国也是世界现存内容丰富的清代县级档案文献资料宝藏,被史学界誉为 一座内容极其丰富的文献宝库 。档案详细记录了从清代乾隆朝至宣统朝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 巴县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司法、社会生活状况,是了解清代基层社会状况不可替代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它不仅是历史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极其难得的史料遗存,也是我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 清代巴县司法档案约9.9万卷,占巴县档案总数的84%,时间跨度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长达154年
《管子治要》,是群书治要五十卷里面第三十二卷。《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649年)于贞观初年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取名为《群书治要》。这个“治”是政治,是治国重要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荟集了千百年古圣先贤治国的智慧、方法、效果及经验!《管子》是战国时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传说是春秋时期管仲的著作。
《群书治要360(套装共2册)》内容简介:唐朝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白上始五帝,下迄晋代,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干多卷古籍中, 采摭群书,剪截淫放 ,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 治要 ,即治国必须遵循的纲要、理论与方法。《群书治要360(套装共2册)》不仅是魏微向唐太宗进谏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唐太宗开创 贞观之治 的思想源泉和施政参考。书中的嘉言按君道、臣术、贵德、为政、敬慎、明辨六大纲目整理成书。每个大纲中,又归纳了若干条目,对现代人的德行、修养、工作、学习、生活等都有着宝贵的指导和借鉴。
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中信国学大典既收录了《论语》、《老子》、《孙子兵法》、《孟子》、《庄子》等不可不读、不可不知的中华经典名著,也囊括了《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全书三十五万余字,按地区分卷,内容涉及明代朝廷和北方少数民族、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朝廷西南少数民族、平定宸濠叛乱等事件,以及兵制、驿递、马政等方面,既是研究明代军事和边防的珍贵史料,也是研究王瓊生平和思想的靠前手资料。
《中华大典》是运用我国历代汉文古籍编纂的一部大型工具书。其目的是为学术界及愿意了解中国古代珍贵文化典籍的人士提供准确详实、便于检索的汉文古籍分类资料。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纂写和聚集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我国历代都有编纂类书的优良传统,具有代表性的《永乐大典》等大多已佚失,现存《古今图书集成》编就距今也已数百年。为了适应今天和以后研究和检索的需要,一九八八年海内外三百多位专家学者和各古籍出版社同仁倡议,在已有类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方法编纂一部新的类书《中华大典》。 《中华大典》所收汉文古籍上起先秦,下迄清末,约三万种,达七亿多字,分为二十二个典,近百个分典,内容广博,规模宏大。 《中华大典》的编纂工作坚持科学态度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尽量采用古精
《中华大典》是运用我国历代汉文古籍编纂的一部大型工具书。其目的是为学术界及愿意了解中国古代珍贵文化典籍的人士提供准确详实、便于检索的汉文古籍分类资料。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纂写和聚集的文化典籍浩如姻海。我国历代都有编纂类书的优良传统,具有代表性的《永乐大典》等大多已佚失,现存《古今图书集成》编就距今也已数百年。为了适应今天和以后研究和检索的需要,一九八八年海内外三百多位专家学者和各古籍出版社同仁倡议,在已有类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方法编纂一部新的类书《中华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