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本中庸章句全》为线装形式,共一函一册。《中庸章句》由宋代哲学家、思想家朱熹集注,是朱熹对《中庸章句》的注释,是朱熹的代表著作之一。《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今日看来,除去研讨中国古代思想史等方面的参考价值外,对现代人的修身养性、促进社会和谐,也有其可取之处。本次出版《宋本中庸章句全》所选择的底本,为国家图书馆珍藏的善本书,原铁琴铜剑楼旧藏宋淳祐十二年当涂郡斋刻本。全书采用全彩仿真技术,以线装影印形式出版,力求再现宋刻典籍古本之风采。出版奉献读者,既让善本书得到再放光
《本草纲目》是明代杰出医学家李时珍的著作,也是我国几千年来药物学的总结。分类严密、科学,记载药物数目众多,文笔流畅生动,被誉为 东方药方巨典 。本书延请专家校注,配以双色版画诠释文章内容,延展文章意境。竖行排版,手工线订。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全名《金刚般若波 罗蜜经》。金刚指为坚硬的金属,喻指勇猛的突破 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的修行证道;般若为梵语 妙智慧一词的音译;波罗意为完成(旧译:到达彼岸) ;密意为无极。经者径也,学佛成佛之路。 宋代书法家张即之的书法深受唐人影响,后转师 米芾,参以晋唐经书汉隶,并能“独传家学”,自成 一家体系。张即之擅长楷书和榜书,尤喜作擘窠大字 。楷书结构严谨、端庄,行书则用笔枯硬,近于刻露 ,毫无温润典雅之感。传世作品有楷书《汪氏报本庵 记》、《大字杜甫诗卷》和这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等。
中华国学德育经典 孙晓云书《孟子》 一书原大影印中国著名书法家孙晓云小楷书写的国学经典,采用古典式、和合页的中式装订设计形式。捧在手里是柔软亲切的、可卷可舒的,扑面而来的是一股醇厚的书卷气。作者用*为传统的写字方式,饱含着艺术的情思,通过书法小楷的方式传颂出国学的精髓,传统的要义。再佐以国学名家饶有趣味且深入浅出的释读为之调味,真正为读者奉上一席正宗的中华文化大餐。《孟子》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典籍之一,也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全书由孟子本人及其弟子合作完成,但主要作者是孟子,并集中反映了孟子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伦理观念等等。《孟子》一书在汉代即辅『经』而传,唐五代起更比『经』而列。宋代朱熹将其与《大学》《中庸》《论语》一起列为 四书 ,使其地位达于至尊,并成为明清两代士子科举的书。
此书与光绪二年(1876)年刊刻成书,是蜀派古琴艺术的琴学巨著此次中国书店影印《天闻阁》,以唐彝铭补刻本为底本,参校初刻本,对于张孔山演奏的《高山》、《流水》、《醉渔唱晚》等著名琴曲,均从初刻本中完整摘录。附于补刻本整部琴谱之后
《中国京剧百部经典外译系列》计划选取收录一百个左右经历了多年推敲检验、至今仍有较大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京剧剧目,全面、系统、立体的延续记录戏曲艺术兼顾文学剧本、音乐乃至表演动作、舞台调度、舞台美术的 综合路线 传统,吸收近年来京剧艺术研究和跨文化交流沟通中的*成果,全部做到英汉对照。每个剧目独立成册,计划共100册,十册为一辑,按辑出版(现*辑已出)。编写具体可分为导赏写作与文化阐释、翻译两方面。前者是在前辈艺术家、理论家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全面地、深入浅出地阐述每个剧目的舞台艺术。具体编写分为剧情梗概、剧本文学、演出情况、主要艺术特点赏析、音乐伴奏、主要人物造型及道具六大块,涉及剧目历史背景(故事出处、人物介绍),文化(典故注释、表演精讲、戏曲美学)解读,名段(以五线谱、简谱对照方式
本作品对古代碑帖的形制和流变、碑帖的传拓技法、碑帖的装潢与保护、碑帖的艺术价值、碑帖的鉴藏知识、碑帖的经济价值与市场情况等方面做了精到的论述,并提出了不少前人所未发的新见解。该书体例完备,系统性强,内容翔实,图版丰富,是赵海明先生长期对碑帖研究所取得的近期新成果。
《元曲选》为明臧懋循编订。共收杂剧一百种,其中元人作品九十四种,明初人作品六种。由序言可知,此书刊于明万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刻书地点在浙江杭州。《元曲选图》即《元曲选》所附插图集。《元曲选图》版画的艺术创作所示的故事情节,能抓住紧要关节,对该剧的内容极具概括性,却又生动具体。形象语言的表达细腻传神,对人物的造型刻画并不流于程序化,大多数人物身份明确,画家流露出鲜明的爱憎。画面构图也极少雷同。
《大学》是儒家经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论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方的教科书,书中强调 诚意 正心 对当代人思维提升、行为处事有教育和启迪作用。宋代朱熹将《大学》进行了注释和补充,编成《大学章句》。 此次影印出版的《宋本大学章句》为线装形式,共一函一册。据国家图书馆藏宋淳祐十二年刻本,全彩高仿真技术,原大尺寸影印。原书板框高25厘米,宽17.5厘米,一卷,半页八行,行十五字,白口,左右双边。此宋刻本传世极罕,曾藏于铁琴铜剑楼,书上钤有 虞山瞿紹基藏書之印 菰裏瞿鏞 鐵琴銅劍樓 诸印。42筒子页。
《书经图说》五十卷,清晚期由官方主持编纂的一部《尚书》学著作,它以图附说解经,在历代《尚书》经说著作中独具一格。光绪二十九年(一九〇三),慈禧太后出于晚清学制改革需要考虑,诏命协办大学士徐郙等人纂辑绘制此书,前后历时二载而成。 全书以图为纲领,先列图目,每图之后,首列经文,次及解说,体例简明而完备。经文解说皆以蔡传诠经系统的《钦定书经传说汇纂》为宗旨,以宣扬正学为导向,以发挥经义为本,力避古文真僞之争等问题。全书图画绘制考究,人物衣冠皆斟酌古式,参考晋顾恺之《列女传图》、宋儒聂崇义《三礼图》等书。而且编纂者试图通过图画的形式,解决考证繁琐冗沓之弊,以收一目了然之效。图绘工细,精美非凡,洵为艺苑之奇葩。 此次整理以光绪三十一年内府刊本为底本,经文标点一以解说为准,具体内
《海日流光》共收入沈曾植书画作品182件,分上编、下编和附录三部分。上编收入嘉兴博物馆馆藏沈曾植作品,下编选录浙江省博物馆、杭州博物馆等浙江省各文博单位藏沈曾植作品,附录收入沈曾植之子慈护先生捐赠嘉兴博物馆的沈曾植先祖资料、作品以及与沈曾植相关的作品。其中部分作品特别是附录中的大部分作品为首次出版。本书以作品创作时间先后进行编排,未署年月的依其内容或书风归入相应时间段,并附款识释文、印鉴著录以及收藏单位等相关信息。
自汉迄今。注道德经者。代不乏人。要以清初龙渊子宋常星真人所注为精窍。龙渊子清初太史。历官国史馆总裁。都察院御史。致仕还乡。潜心研究。注道德经讲义。阐发隐微。清圣祖仁皇帝。尊为天书。命以五龙铜板制印。王公鉅卿。有功德者。始得获赐一部。其为当时重视可知。民国初元。刊版一次。流传至今。存书不多。同人等诚恐年久湮灭。爰为发起重刊。使修道之人。得渡迷津。而登道岸。海内同志。定必乐观厥成也。
《二十四史校订研究丛刊:诸史天象记录考证》以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中记载的天文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利用现代天文计算方法,对于诸史本纪、表和天文志的相关天象记录,一一进行查验,主要涉及日食、月食、月五星列宿掩犯等天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