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鉴》是东汉末哲学家、史学家、思想家荀悦的一部政论性著作。《剧谈录》是一部记载中晚唐社会逸闻和 史馆残事 的笔记小说,该书既有一定补益史实的史学价值,也具有反映当时社会思想、观念、风俗等的文化价值。《白沙语要》一卷,为明代陈献章的语录著作。《读书杂录》是晚明著名的学者和藏书家胡震亨所撰的一本读书笔记。 此次整理,《申鉴》以成书较早的程荣《汉魏丛书》本所收黄省曾注《申鉴》本为底本,以上海涵芬楼影印《两京遗编》本、潮阳郑尧臣辑《龙溪精舍丛书》本为校本,参以卢文弨《群书拾补》(见《抱经堂丛书》)、钱培名校本(见《小万卷楼丛书》)及文渊阁《四库全书》等。《剧谈录》以明刻本(十行,行十九字)为底本,以汲古阁刻《津逮秘书》本作为校本,点校时参照了徐凌云、许善述点校《唐宋笔记小说三种
“艺术文献集成”搜集中国古代艺术方面的经典原著,以可靠的版本为底本,并予以重新校点整理,本书即是其中的一种。本书是我国较早的园艺学专著,全书六卷,约1万字。卷一为栽花日历,卷二为深花十八法,卷三至五分述352种,花卉生卡习性及用途,卷六为昆虫类考。
《资治通鉴》是学史、研史者不可不读之书;又是领导国家者不可不读之书,普通大众不可不读之书。白话版《资治通鉴》以完整的十六朝编年体例,精心的卷目选择,切合时代精神,呈现优雅姿态。 简洁的白话选本形式,丰富的日常语言,排除古文障碍,平衡阅读感觉。通俗的现代文表达,浅显的内容叙述,保证阅读顺畅,实现轻松阅读。古朴的版画插图配置,详细的图文解说,调节阅读气氛,还原时代价值。
《曹操集》(收于 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编于1959年,分为诗集、文集、孙子注、附录、补遗几个部分,是曹操著述及相关资料搜集得比较齐备的本子。该书是以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本《魏武帝集》为底本,稍加整理和补充。增加的《孙子注》,取自《孙子十家注》。附录则有《三国志》魏武本纪(含裴松之注)、江耦所编《曹操年表》以及节录自姚振宗《三国艺文志》的《曹操著作考》。现据此繁体本改排简化字本。 1.一本书即可从生平、为政、军事、文学等方面全方位了解曹操; 2.简体横排。
《战国诸子评述辑证--以庄子天下为主要线索》以《莊子·天下》為主要線索,廣泛搜集戰國時代著作已亡逸的諸子評述資料,並以此為基礎,進行學術史的考證及探索。《战国诸子评述辑证--以庄子天下为主要线索》上编為戰國諸子評述資料的輯校,所收包括子思、禽滑厘、宋釾、尹文、彭蒙、田駢、慎到、關尹、陳仲、魏牟、惠施等十一家。除了抽繹、这錄各家資料外,對於原文的疑難字句及訛誤、脱衍等現象,也參考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了大量的校理工作。下编收錄八篇,與上编所涉諸子有關的考證文章,包括對於《禮記·檀弓》所記子思家世、宋釾的年世約數、《文子》依託尹文立說、慎到的學術淵源、《於陵子》的成書時代等問題的辨析。
本书内容浅显易懂,向您介绍的各种国学知识有着特殊的吸引力。我们尽量选取那些*代表性、容易引起人们兴趣的趣闻逸事,选取那些课堂上老师不会讲的国学故事、专家有意回避或语焉不详的国学尘封、丰富典故,逐一呈现给渴求精神财富的您。这些内容不但是您茶余饭后消遣的谈资,更是您了解中国国学文化的绝佳窗口。另外,书中还精心挑选了弥足珍贵的近600张精美图片,让您在趣味阅读中充分感受到中国国学的底蕴。 斯人已去,时光如水;千年往事,转眼成空,历史终究已成为历史……让我们一起去发掘国学碎片,重温那些或精彩、或神秘、或平淡、或曲折的国学画面,聆听那一曲曲壮丽无比的国学叹歌吧!
《墨子》是战国 时期诸子 百家中墨家 学派 的经典 ,记载了墨子及其弟子的思想 。 《墨子》一书的思想以兼爱 、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 葬 、节用 为主体内容 , 并 涉及哲学、 数学、 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 等等, 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墨子》一书 在流传过程中 多 有 散佚 , 至清代编《四库 全书 》时,仅存 53 篇。
商业和服务业的真谛是,通过商品、服务与顾客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针对这一点,作者说他在丽思卡尔顿酒店获益颇多。本书详述了此事,丽思卡尔顿酒店提供了令大多数顾客甚是满意的优质服务。这些时常被称为“神秘”(Mystic)的服务,来自每一位工作人员与顾客之间保持的人际关系。作者也有幸接触到这种与顾客构建人际关系的方法,获得了以为己用的机会。同时也深深体会到,这些经验不仅适用于待客业和服务业,还通用于一切业种和工作。作者在本书中介绍了其在工作中得到的这些技能(Know-How)。
国学又被称为“中国学”“汉学”“国故”“国故学”,是“西学东渐”之后,针对西方学术而提出的名词。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等各方面都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血脉之桥、心灵之桥。 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之林,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中国的国学就具备这种独一无二的特质。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华5000年全部文明和智慧的精髓,作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基础,它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客观环境,维系着中华文化之根。千百年来,国学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国人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和行为。学习国学,阅读经典,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
胡适是 传记文学 的极力提倡者,他不仅为自己敬仰的古代学者(如章实斋、戴东原、崔述)立传、编写年谱;而且留心纪录身边朋友的感人事迹,缅怀他们的不朽业绩,如徐志摩、丁文江、张伯苓、熊希龄、齐白石等。本卷收入胡适纪念和回忆历史人物的文章。
青囊,即古代学者随身携带实用典籍的袋子,后被用指中国古代子部典籍的别称,包含了天文地理、诸子百家、士农工商等诸方面的内容。本书据《四库存目提要》,一一收集馆藏或私藏原本,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辑录出纳*经典籍的子部相关著作,简体横排,参阅诸本,点校整理,以便于当今学者对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是书规模宏大,征引丰富;图文并茂,收录广泛;结构严谨,体例完备;分类详细,便于检索。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文献资料。本册为郭璞撰的《四库存目青囊汇刊(1青囊秘要)》。
艺术文献集成 搜集中国古代艺术方面的经典原著,以可靠的版本为底本,并予以重新校点整理,本书即是其中的一种。内容包括清代学者张庚撰写的清代书画字传记、读录和刘瑗撰写的补录。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等各方面都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促进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国学知识中蕴藏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和智慧的精髓,作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基础,它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客观环境,维系着中华文化之根。 《国学常识随问随查》是一部囊括国学知识的百科全书,书中介绍了国学名家、国学典籍、名典名句、哲学思想、传统宗教、政治军事、古典文学、礼仪民俗、艺术美学、医学科技等多方面的内容,为读者轻松掌握国学知识提供了一条捷径。为了方便阅读,本书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为读者提供想知道的、需要知道的、应该知道的国学知识。同时,本书将需要数千字甚至数万字才能阐述清楚的问题压缩在数百字之中,深入浅出,提纲挈领,传达出丰
几千年的中华历史长河的绵延,不仅带来了高度发达的现代物质文明,更是建成了宏大的精神文明宝库。这些灿烂的文化代代相传,继承发展,成为了世界语言之林中一道无法忽略的独特而亮丽的风景。在这道风景中,名言警句又是一处这边独好的景点,无不透露出我们伟大民族悠久文化的丰沛和醇厚。每一个在其中穿行的人,都应驻足观赏,不可匆匆而过,错失良机。 中华名句,或寓意深刻,饱含人生哲理,读之启人心智;或慷慨陈词,忧国忧民,读之令人振奋;或循循诱导,借物言志,读之令人顿悟;或抒发豪情,正气凛人,读之令人奋进;或论述精辟,句句中的,读之令人睿智;或文字优美,意境雅致,读之如沐春风。中华名句是先贤圣哲们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是他们用简单而富有智慧的语言讲出的深刻而又质朴的道理。 常读警
“国学”一说,早见于近代思想家章太炎先生的《国故论衡》。顾名思义,“国学”就是中国之学,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中创造的文化。国学堪称中国人的性命之学,中华文化的学术基础、固本之学,是全面提升文化素养的学问。已故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曾提出来“大国学”的概念,他说:“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广义的“国学”,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是中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的总称。国学汇通思想学术、典籍制度、百行百艺、礼仪民俗,蕴含国脉、国魂、国本,是中国人的根基所在、尊严所在。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学热再次兴起,如今方兴未艾。 我们的国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的祖先留下了5000年文化遗产,国学
龙文是古代一种千里马的名称,它只要看见鞭子的影子就会奔跑驰骋。 《龙文鞭影》的故事,给予青少年鞭策和激励,使之*终成为 千里马 。 《龙文鞭影》主要介绍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典故和逸事传说,四字一句,两句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它广泛地汲取了前人的若干蒙书的材料,融入了二十四史的不少人物典故和神话、小说、笔记, 是一部集聚自然知识、历史掌故于一体的骈文读物。但随着白话文的推广和语言习惯的变迁,过去的童蒙读物现在许多人都读不懂了,目前注解版本不多,且仍较为精深,难以完全读懂。 本书作者花数年之力,广纳博采,以现代人的视角和语言习惯通解本书,让《龙文鞭影》这样一本积聚许多历史基础知识的经典著作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青少年读者能够轻松阅读,了解中国历史,认知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弘扬中国优秀
艺术文献集成 搜集中国古代艺术方面的经典原著,以可靠的版本为底本,并予以重新校点整理,本书即是其中的一种。收录了明代学者文震亨和屠隆的著作,记录了当时文人雅士的游艺和创作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