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刻《十三经注疏》的问世,结束了从明末到清中期风行海内200年的明北监本和汲古阁本《注疏》双峰并列的局面,从而开启了阮刻《注疏》单峰独行的新天地。 嘉庆初年,阮元巡抚浙江,建诂经精舍,收集了当时以他的能力和条件能够找到的诸多经籍文本、校本。鸠合了段玉裁、李锐、徐养原、顾广圻、臧庸、洪震煊、严杰、孙同元等学者对《十三经注疏》进行校勘,并在嘉庆十三年刊刻出版了《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二百十七卷附《释文校勘记》二十六卷。阮元对《十三经注疏》进行校勘的主要目的就是为重刊新的《十三经注疏》做准备,因为一些意外的事情,这件事一直拖延到嘉庆二十年段玉裁去世阮元才在江西巡抚任上开始刊刻,通过十九个月的努力,这部一百八十册的新《注疏》文本终于问世,不过这时阮元也早就调任河南了。江西府学刊刻的这
历代名家对鬼谷子其人其书多有评论或引用。甚至传说孙膑、庞涓作为弟子,弟子传其书。所以后世诸家或也托名作品。今以见于《子汇》,收入《丛书集成》的《鬼谷子》为底本,九千余字;用《道藏》中的《鬼谷子》参校,再加新辑,共新增一万余字,合为四卷。《鬼谷子集》新补的内容不仅将引起世人的极大兴趣,也必将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关注。
历代名家对鬼谷子其人其书多有评论或引用。甚至传说孙膑、庞涓作为弟子,弟子传其书。所以后世诸家或也托名作品。今以见于《子汇》,收入《丛书集成》的《鬼谷子》为底本,九千余字;用《道藏》中的《鬼谷子》参校,再加新辑,共新增一万余字,合为四卷。《鬼谷子集》新补的内容不仅将引起世人的极大兴趣,也必将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关注。
《孟子》为“十三经”之一,也是宋明理学家尤为重视的“四书”之一,现列入“中文经典诵读系列”(繁体竖排)。该系列丛书根据二十年来王财贵教授在台湾推广“儿童读经”所编给台湾儿童的读本修订而成。除将读音依据普通话标准调整外,本书采用了繁体竖排的形式,以供国内外希望熟悉繁体字的儿童使用。其特点是大字、白文、准确,拼音仅作辅助之用,故作了“淡化”处理。 本丛书从选文、编排、审校到装帧、版式、用纸都融入了主编及编校、制作团队的心血和志愿;丛书着眼于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也适合喜欢传统文化的成年人诵读。
梁启超版《传习录》是在光绪和民国诸多版本的基础上升级而成,在梁启超各个版本文集中均未收录,因此十分难得。且为建国后首次修订出版,并加入4万字的《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梁启超1926年12月在北京学术讲演会及清华学校讲稿),可谓阳明粉丝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