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应该于先秦时期就已成书,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三十三篇本《庄子》,是经西晋郭象删订并流传下来的。汉代《庄子》有五十二篇十馀万字,这种五十二篇本到魏晋时期仍然可以见到。魏晋时玄风盛行,庄学渐起,为《庄子》作注者多达数十家,但这些注《庄子》者往往根据自身对庄子的理解和个人喜好,对《庄子》一书的篇目做了一定的删改,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庄子》版本。郭象以前,主要的《庄子》版本有崔譔本、向秀本、司马彪本。其中崔谟、向秀本为二十七篇(向秀本一作二十六篇,一作二十八篇),司马彪本五十二篇。现在人们所看到的郭象三十三篇本,是郭象在五十二篇本的基础上吸收各家尤其是向秀庄子学成果之后删订的,是郭象对司马彪五十二篇本 以意去取 ,并删去其中 十分有三 之后的结果。经过郭象删订的《庄子》,无论从
《庄子》为其中之一。《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与《老子》双峰并峙。现今通行的《庄子》一书,分为 内篇 、 外篇 、 杂篇 三部分,共三十三篇。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奇诡的创作手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是一部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散文集。
庄子所处的年代,一方面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战争频发,生灵涂炭,另一方面正值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文化成为一种强烈的需要,于是“士”这一阶层的人大量出现。这种社会与文化状况对庄子思想的形成起着重大作用,彼时孟子正游说各国,墨家门徒遍及天下,齐国稷下之学也正当鼎盛,而庄子却主动地选择了“无用”和贫困。庄子中描述他身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饿得形容枯槁,面孔黄瘦,受人讥嘲,有时甚至连温饱都无法解决,还得向人借米;见魏王时,他也只是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服,踏着用麻绳绑着的破布鞋。
作为阳明粉丝学习入门读物的《传习录》,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徐爱、陆澄、薛侃所记,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是数位门人所记,钱德洪编定,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 四句教 。 民国16年的商务印书馆版《传习录》在当时就风行一时,底本工整完备,后来叶圣陶先生亲自为《传习录》进行点校,更成为后世公认的参本。 本书即是以商务印书馆底本为原本,附叶圣陶先生点校,并附加完整的原文翻译,权威性毋容置疑,且是大陆出版,并随书赠送绝版《王阳明先生图谱》,使得本书成为阳明粉丝和国学爱好者珍藏的不二之选。
阮刻《十三经注疏》的问世,结束了从明末到清中期风行海内200年的明北监本和汲古阁本《注疏》双峰并列的局面,从而开启了阮刻《注疏》单峰独行的新天地。 嘉庆初年,阮元巡抚浙江,建诂经精舍,收集了当时以他的能力和条件能够找到的诸多经籍文本、校本。鸠合了段玉裁、李锐、徐养原、顾广圻、臧庸、洪震煊、严杰、孙同元等学者对《十三经注疏》进行校勘,并在嘉庆十三年刊刻出版了《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二百十七卷附《释文校勘记》二十六卷。阮元对《十三经注疏》进行校勘的主要目的就是为重刊新的《十三经注疏》做准备,因为一些意外的事情,这件事一直拖延到嘉庆二十年段玉裁去世阮元才在江西巡抚任上开始刊刻,通过十九个月的努力,这部一百八十册的新《注疏》文本终于问世,不过这时阮元也早就调任河南了。江西府学刊刻的这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是儒家原始经典之一,是了解孟子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及其学说的*直接、*可靠的资料。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 四书 。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我们的教科书一样。《孟子》是四书中篇幅*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直到清末, 四书 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不但理论纯粹宏博,文章也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与《老子》双峰并峙。现今通行的《庄子》一书,分为 内篇 外篇 杂篇 三部分,共三十三篇。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奇诡的创作手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是一部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散文集。
本书是《鬼谷子》的注释本,由许富宏译注。 本书每篇均包括题解、注释、译文三部分。题解以简要的语言概括本篇的主旨和内容。注释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难认的字在字后加注汉语拼音,难以理解的字词或文化常识等出注,他人有价值的注释亦择善而从,以供读者选择。译文力求直译,直译不顺畅之处采用意译,以便于读者迅速理解文意。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学者颜之推有影响的著作。它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是作者关于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在传统中国的家庭教育史上影响巨大,享有 古今家训,以此为祖 的美誉。颜之推写这本书的目的,即将自己一生的经验和心得系统地整理出来,传给后世子孙,希望可以整顿门风,并对子孙后人有所帮助。
《庄子》应该于先秦时期就已成书,我们 所看到的三十三篇本《庄子》,是经西晋郭象删订并流传下来的。汉代《庄子》有五十二篇十馀万字,这种五十二篇本到魏晋时期仍然可以见到。魏晋时玄风盛行,庄学渐起,为《庄子》作注者多达数十家,但这些注《庄子》者往往根据自身对庄子的理解和个人喜好,对《庄子》一书的篇目做了一定的删改,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庄子》版本。郭象以前,主要的《庄子》版本有崔譔本、向秀本、司马彪本。其中崔谟、向秀本为二十七篇(向秀本一作二十六篇,一作二十八篇),司马彪本五十二篇。现在人们所看到的郭象三十三篇本,是郭象在五十二篇本的基础上吸收各家尤其是向秀庄子学成果之后删订的,是郭象对司马彪五十二篇本“以意去取”,并删去其中“十分有三”之后的结果。经过郭象删订的《庄子》,无论从篇章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述春秋后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的言行事迹的古典文献,是研究晏子以及当时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该书全书共二百一十五章,各章长者数百字,短者几十字。这些篇章,既有历史上真实的晏子的言论事迹,又杂合了大量民间传说,记载了人们心目中的晏子的思想言行,塑造了晏子这位为政贤明、堪称楷模的杰出政治家形象。文字古朴,内容丰富而广泛,涉及政治、思想、外交、军事、法律、经济、文化、婚姻、风俗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于了解和研究先秦历史文化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晏子春秋》是一部别具特色的古书,被称为中国*古老的传说故事集。《晏子春秋》既有子书的特点,又有诸如《战国策》等史书的风貌,共 8 卷,由短篇故事组成,刻画了晏子及其身边诸人物形象,所载史实,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
教人以通权达变,俾以洞明世事。以先民智慧点拨今人迷津,从兵机韬略中演看人生种种。古文专家吴昌明、廉超二位学者将经典以通俗、精辟的注译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破除古今壁垒,使该书集经典性与普及性、**性与通俗性于一体,成为了解中华先贤韬略智慧的优秀读本。
《中華經典誦讀教材》(全18册)遴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儒釋道典籍三十五種,采用大字注音、正體豎排,是一套專門用於誦讀的經典教材。經文采用*善的底本,反復校對,標點、注音參考學者註疏,力求準確無誤。適合作為少年兒童的經典誦讀教材,也可以作為成年人學習經典的誦讀讀本。 全書包括:《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德育啟蒙、孝經》《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附:朱子治家格言、文昌帝君陰騭文)》《了凡四訓》《女四書、女孝經》《聲律啟蒙、笠翁對韻》《幼學瓊林、龍文鞭影》《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禮記選》《詩經》《尚書》《左傳選》《易經》《道德經、莊子選》《唐詩三百首》《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心經、金剛經(附:佛說阿彌陀經、普賢行願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地藏菩薩本願經》。
本书资料丰富、体例完备、考订精详。作者旁征博引,多方搜讨,共收录先秦至民国间孔姓作者3000余人,著述3000余种,揭示了不少藏目和志乘缺载的文献。是迄今为止部系统整理孔氏家族著述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重要的学术价值。
有文彩的哲学著作 《庄子》为其中之一。《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与《老子》双峰并峙。现今通行的《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共三十三篇。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奇诡的创作手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是一部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散文集。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资料汇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的书,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物、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 《孔子家语》汇集了大量孔子的言论,再现了孔子与弟子、孔子与时人谈论问题的许多场景,此外,还有经过整理的孔子的家世、生平、事迹以及孔子弟子的材料。与包括《论语》在内的众多文献相比,《孔子家语》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被称为 孔子研究*书 。
《孔子家语》一书详细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门生的问答和言谈行事,以及孔子与时人、各诸侯国君王的问答,生动地塑造了孔子的人格形象,对研究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有巨大的理论价值。本书对古籍进行注解、翻译,以帮助读者理解古代文献。
黄士毅,字子洪,号壶山。莆田人。自幼嗜学,自莆田徙居吴中,因不忘故乡,故号壶山。从朱熹学习,编有《朱子语类》一百三十七卷。朱熹讲学语录初为各家所记,嘉定年间黄士毅考虑到各家所录内容互有重复,首创按内容进行分类编排的方法,将各家所记语录分为 理气、鬼神、性理、学 等二十六类,编成《朱子语类》一百三十七卷,即《蜀类》。《蜀类》今已失传,所幸日本九州岛大学藏朝鲜古写徽州本《朱子语类》基本保留了黄士毅所编《蜀类》原貌,可供探讨黄士毅所编《蜀类》和黎靖德所编《朱子语类》的成书及各本的传承渊源,且可与今传本《朱子语类》中注明源自《蜀类》和《徽类》的部分比勘考斠,大致厘清黄士毅所编《蜀类》和黎靖德所编《朱子语类》传承的脉络。就学界已有朱子学研究而言,往往依据明成化刋宋代黎靖德编《朱子
方勇教授潜心庄子学研究近三十年,在《庄子》文献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思路和观点。作者非常重视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历经八年的时间,先后搜集到先秦至民国时期《庄子》白文本及其校勘、注释、研究著作302部,于2011年12月出版《子藏 庄子卷》;《庄子书目提要》一稿就是作者借鉴前人和当今学界所取得的成果,为每部书所做的提要。其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考述著者生平事迹,二是概述著作的基本内容,三是探究版本流变情况,揭示各版本的传承、价值和特点。其对两千年来的庄学著作版本的清晰疏理和考辨,对思想的精要概括和准确评析,为当代学人研究《庄子》提供全面的版本信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