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刻《十三经注疏》的问世,结束了从明末到清中期风行海内200年的明北监本和汲古阁本《注疏》双峰并列的局面,从而开启了阮刻《注疏》单峰独行的新天地。 嘉庆初年,阮元巡抚浙江,建诂经精舍,收集了当时以他的能力和条件能够找到的诸多经籍文本、校本。鸠合了段玉裁、李锐、徐养原、顾广圻、臧庸、洪震煊、严杰、孙同元等学者对《十三经注疏》进行校勘,并在嘉庆十三年刊刻出版了《十三经注疏校勘记》二百十七卷附《释文校勘记》二十六卷。阮元对《十三经注疏》进行校勘的主要目的就是为重刊新的《十三经注疏》做准备,因为一些意外的事情,这件事一直拖延到嘉庆二十年段玉裁去世阮元才在江西巡抚任上开始刊刻,通过十九个月的努力,这部一百八十册的新《注疏》文本终于问世,不过这时阮元也早就调任河南了。江西府学刊刻的这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北齐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典范教材,《颜氏家训》直接开后世 家训 的先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这是中国历史上部著名的传世 家训 ,颜之推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在生活、仕宦、处世、文章、修养等各个方面告诫子孙。
《庄子》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本书遵丛书体例,每篇由题解、原文、注释、今译、评析五部分组成;导言对庄子其人其书加以介绍,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庄子的宇宙观、人生观、政治观等哲学思想,评析了《庄子》一书的艺术特色,并论及庄子的地位变迁和《庄子》被后代的接受情况,对读者认识庄子及其著作裨益大焉。
《论语解注合编》, 解 即何晏的《集解》, 注 即朱子(熹)的《集注》。姚永朴先生把代表汉宋的两部书合到一起,汇成一编,成为此书。但不等于两书的简单集合。姚永朴(1861 1939),字仲实,晚号蜕私老人,世居桐城县城内。1894年中顺天乡试举人。治诗古文辞,后专读经。于注疏及宋元明清诸儒经说,无不融会贯通,旁及诸史、音韵,博稽而约取,自成一家之言。
《孟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种,长于问答辩论,从体裁和章法上为先秦散文走向成熟的典范。共七篇,历来版本较多,各章节分合和注解各家也有不同,东汉赵岐分此七篇各为上下、共十四卷。《孟子》中的政论、对于人的修养和行为的言说,继承了孔子。对 天 、 命 的说法,又稍有不同,并在人性善恶方面的论述上更有所进。自汉朝置《孟子》为五经博士之一,后成为普遍的 四书 之一,早已成为经典中的经典。此次我社将《孟子》列入文华丛书出版,增加了孟子传记、小相、圣迹图。
《孟子 慎子 尹文子 莊子 尉繚子治要合刊》,是群书治要五十卷里面第三十七卷。《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649年)于贞观初年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取名为《群书治要》。这个“治”是政治,是治国重要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荟集了千百年古圣先贤治国的智慧、方法、效果及经验!《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汉族,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
《颜氏家训集解(上下)(精)/新编诸子集成》七卷,王利器撰。王氏博洽好古,撰有《新语校注》、《盐铁论校注》、《风俗通义校注》、《文子疏义》等,并由中华书局推出。该书参考众多文献,吸收前人重要的校勘成果,对《家训》进行了集大成式的整理。其集解内容,既有对文义的疏通,对掌故的考证,又有对文字的校勘,对音韵的厘正,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家训》**读本。附录部分的佚文、序跋等,对读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盐铁论 新序治要合刊》,是群书治要五十卷里面第四十二卷。《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649年)于贞观初年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取名为《群书治要》。这个“治”是政治,是治国重要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荟集了千百年古圣先贤治国的智慧、方法、效果及经验!《盐铁论》是中国西汉桓宽根据汉昭帝时所召开的盐铁会议记录“推衍”整理而成的一部著作。书中记述了当时对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的一场大辩论。该书共分六十篇,标有题目,内容是前后相连的
《恒子新论 潛夫论治要合刊》,是群书治要五十卷里面第四十四卷。《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649年)于贞观初年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取名为《群书治要》。这个“治”是政治,是治国重要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荟集了千百年古圣先贤治国的智慧、方法、效果及经验!《恒子新论》昔秦王见周室之失统丧权于诸侯,故遂自恃,不任人、封立诸侯,及陈胜、楚、汉咸由布衣,非封君有土,而并共灭秦,高帝既定天下,念项王从函谷入而己由武关到,推却关推却关恐有阙误,修强守御,
《淮南子治要》,是群书治要五十卷里面第四十一卷。《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649年)于贞观初年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取名为《群书治要》。这个“治”是政治,是治国重要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荟集了千百年古圣先贤治国的智慧、方法、效果及经验!《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在他主持下编写的。作者认为此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韓子 三略 新語 賈子 治要合刊》,是群书治要五十卷里面第四十卷。《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649年)于贞观初年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取名为《群书治要》。这个“治”是政治,是治国重要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荟集了千百年古圣先贤治国的智慧、方法、效果及经验!《韓子》战国 韩非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论》:“ 韩子 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陈书·袁宪传论》:“ 韩子 称为人臣委质,心无有二。 宪 弗渝终始,良可嘉焉。”《三略》原称《黄石公三略》
《刘廙別傳 蔣子治要合刊》,是群书治要五十卷里面第四十七卷。《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年—649年)于贞观初年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淫放”,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取名为《群书治要》。这个“治”是政治,是治国重要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荟集了千百年古圣先贤治国的智慧、方法、效果及经验!《刘廙別傳》刘廙,字恭嗣,南阳 安众人。生于汉灵帝光和三年,卒于魏文帝黄初二年,年四十二岁。兄望之,有名于世,刘表辟为从事,古廙与兄同居荆州。后望之为刘表所杀,廙遂奔扬州,归曹操。操辟他为丞相掾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