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悟》成书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为程国彭(字钟龄)融汇三十年临证经验的扛鼎之作。全书五卷,系统阐述中医基础理论、诊断要决及内外妇儿诸科治法,尤以“医门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为后世圭桌。本次点校以雍正十年程树滋堂刻本为底本,由中医名家张伟声勘误注疏,既存古籍原貌,又为现代读者架桥铺路。
本次整理以目前保存最完整版(即1947年原作者铅印本)为底本,按照古籍整理的相关要求,精心整理而成。我们遵照原书将本书分为五个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原理上篇、古方上篇和温病本气篇;第二部分包括儿病本气篇和时病本气篇;第三部分包括古方中篇、古方下篇、脉法篇、舌胎篇和药性提纲篇;第四部分包含金匮方解篇和伤寒论方解篇;第五部分为生命宇宙篇。该书从《易经》河图中升降浮沉圆运动之理的角度认识中医,用中医原有名词,不掺一句西医名词,来揭示中医本身的真相,力图使学者认识古中医学本相,缩短学程,学到成功。
《金匮要略》为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伤寒杂病论》原书散佚,后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成《伤寒论》。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重新编次增补,分三卷,取名《金匮方论》。 现行《金匮要略》共25篇,重点为六十多种病证的诊治方法,收方剂205首。书中许多方剂,千百年来一直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被称为“医方之祖”。《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杂病学专著,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 此次整理,以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元刻《新编金匮方论》即元邓珍本为底本,1988年日本燎原书店影印本,参校明其他四本。各篇依次分为按语、原文、注释、译文四部分;注
本次整理以目前保存最完整版(即1947年原作者铅印本)为底本,按照古籍整理的相关要求,精心整理而成。我们遵照原书将本书分为五个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原理上篇、古方上篇和温病本气篇;第二部分包括儿病本气篇和时病本气篇;第三部分包括古方中篇、古方下篇、脉法篇、舌胎篇和药性提纲篇;第四部分包含金匮方解篇和伤寒论方解篇;第五部分为生命宇宙篇。该书从《易经》河图中升降浮沉圆运动之理的角度认识中医,用中医原有名词,不掺一句西医名词,来揭示中医本身的真相,力图使学者认识古中医学本相,缩短学程,学到成功。
本次整理以目前保存最完整版(即1947年原作者铅印本)为底本,按照古籍整理的相关要求,精心整理而成。我们遵照原书将本书分为五个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原理上篇、古方上篇和温病本气篇;第二部分包括儿病本气篇和时病本气篇;第三部分包括古方中篇、古方下篇、脉法篇、舌胎篇和药性提纲篇;第四部分包含金匮方解篇和伤寒论方解篇;第五部分为生命宇宙篇。该书从《易经》河图中升降浮沉圆运动之理的角度认识中医,用中医原有名词,不掺一句西医名词,来揭示中医本身的真相,力图使学者认识古中医学本相,缩短学程,学到成功。
本次整理以目前保存最完整版(即1947年原作者铅印本)为底本,按照古籍整理的相关要求,精心整理而成。我们遵照原书将本书分为五个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原理上篇、古方上篇和温病本气篇;第二部分包括儿病本气篇和时病本气篇;第三部分包括古方中篇、古方下篇、脉法篇、舌胎篇和药性提纲篇;第四部分包含金匮方解篇和伤寒论方解篇;第五部分为生命宇宙篇。该书从《易经》河图中升降浮沉圆运动之理的角度认识中医,用中医原有名词,不掺一句西医名词,来揭示中医本身的真相,力图使学者认识古中医学本相,缩短学程,学到成功。
本次整理以目前保存最完整版(即1947年原作者铅印本)为底本,按照古籍整理的相关要求,精心整理而成。我们遵照原书将本书分为五个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原理上篇、古方上篇和温病本气篇;第二部分包括儿病本气篇和时病本气篇;第三部分包括古方中篇、古方下篇、脉法篇、舌胎篇和药性提纲篇;第四部分包含金匮方解篇和伤寒论方解篇;第五部分为生命宇宙篇。该书从《易经》河图中升降浮沉圆运动之理的角度认识中医,用中医原有名词,不掺一句西医名词,来揭示中医本身的真相,力图使学者认识古中医学本相,缩短学程,学到成功。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伤寒金匮卷:伤寒论浅注》是一套中医古籍珍本影印和现代批注导读相结合的创新型古籍整理工程,该丛书保持了中医古籍的原貌,真实地反映出珍本古籍的特征,限度地发挥珍本古籍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影印后在每《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伤寒金匮卷:伤寒论浅注》的每卷后进行集中校勘、注释,每书前有导读来介绍作者生平、学术背景、《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伤寒金匮卷:伤寒论浅注》临床价值和史料等,凝聚名家经验和学术思想,萃取精华,突出“法”、“术”,以达“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效。收录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简称《金匮要略》)及其注释、发挥类著作35种,所收载版本多为首次出版,尤为珍贵。《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伤寒金匮卷:伤寒论浅注》为《伤寒金匮卷》中的一本。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奠定有深远的影响。本书以《黄帝内经》古本为基础,集合了多位专家和学者的建议,对原著进行了全新图解式的解读。我们力求把这部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中艰涩的医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将书中抽象晦涩的内容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呈现,让你零基础也能轻松读懂“医之始祖”。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奠定有深远的影响。本书以《黄帝内经》古本为基础,集合了多位专家和学者的建议,对原著进行了全新图解式的解读。我们力求把这部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中艰涩的医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将书中抽象晦涩的内容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呈现,让你零基础也能轻松读懂“医之始祖”。
本书收录了唐容川的现存著作共8种,包括《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血证论》《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本草问答》《医学见能》《痢证三字诀》《医易通说》。
针对网络热点问题,全书通过抗疫、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五个篇章,对百姓关心的中医话题进行独到、准确、正面的评析,积极宣传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价值,以科普的形式,践行总书记的指示,助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为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贡献!
《黄帝内经》分为上、下两部,分别为《素问》与《灵枢》,是我国现存最早且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尤其可贵的是,《黄帝内经》采用问答的形式,将高深的理论融合在一次次问与答之中并娓娓道来,犹如“闲庭信步”,没有艰涩疏远的陌生感,反而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亲近感。本书正是立足于此,采用“白话”的形式,穷尽其在预防、保健、护理、生理、病理、针灸、药治、物治、医疗方法等方面的指导,给予养生爱好者以细致说明,并为收藏人士收纳经典而倾力奉献。
本书为修订版。合订本第4版第一次印刷(1994年来总第16次印刷)。晚清蜀中伤寒名家郑钦安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传世。成都中医名家唐步祺先生(已故)悬壶济世六十年,乃致力于郑氏三书之阐释,并结合行医临床实践,给出医案医方,并详尽讲评,颇便于医家病者研习。出版后得到广大中医研习者的好评,并被纳入中医院校教材教辅之列。二十多年来,几乎年年重印,成为中医古籍研究整理的畅销书。
《汤头歌诀》 《汤头歌诀》,清代汪昂撰,成书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汪昂(1615-1695),字讱庵,安徽休宁人,清代有名医学家。《汤头歌诀》选录300余首常用方剂,编为202首方歌,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和解、表里、消补、理气、理血、祛风、祛寒、祛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收涩、杀虫、痈疡、经产20类,后附便用杂方。 《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清代吴瑭著。吴瑭(1758-1836),字配珩,号鞠通,江苏淮阴人。《温病条辨》全书六卷,首一卷。卷首原病篇,溯温病之源;卷一至卷三分别为上焦篇、中焦篇、下焦篇,以三焦为纲,病证为目,分别论述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湿温、秋燥、寒湿及疟、痢、疸、痹等病证之证治;卷四杂说,列《汗论》等医论18篇;卷五解产难,论述产后调治;卷六解儿难,论述
《医学三字经》是清代医学家陈修园所著的启蒙之作,全书为三字一句的歌诀,主要根据《内经》等重要经典医籍所述,吸收各医家重要论述并结合个人体会附以小注写成。内容包括医学源流,内、妇、儿科常见病之证治,常用方剂,阴阳,脏腑,经络,运气及四诊等。载临床常用方近100首,分析其疗效、方剂配伍。本书以简明歌诀形式介绍中医学术,以浅显的形式表达深奥的医理,便于记忆。本次出版,按原文、注释、今释的形式解读,书中配了大量精美的高清药物照片,以全新、科学、实用的药书面貌展现给世人。
《传信尤易方》为明代进士曹金辑录的一部中型医方书,被列为中医珍稀医籍,全书按照疾病类型、病位特点、医学分科等分为8卷74门,内容涉及中医内、外、妇、儿各科,共收录单方、验方4000余个。全书所载医方多来源于唐、宋、元、明等时期的官修医方书或著名医家的著作,所载方药多简便易得,便于医家和病者临床应用参考。《传信尤易方》为明代进士,时任通奉大夫、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布政使曹金辑录的一部中型医方书,全书分为八卷,按照疾病类型、病位特点、医学分科等分为74门,涉及中医内、外、妇、儿各科,共收录明代及以前医家的单方、验方4000余个。其中,卷一主要为外感病证,卷二主要为脑、肺病证,卷三主要为脾、胃、肾病证,卷四主要为五官和心病证,卷五主要为膀胱和肠类病证,卷六主要为气血津液病证和外科杂证,卷七为妇科
本书包括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眼科学四门临床课程涉及的病证方药,采用歌诀的形式分别将病证分型、方剂、药物组成融为一体进行编写。每个病证以歌诀为主,每首歌诀包括病证分型和对应方剂,凡是歌诀中涉及的方剂都编有序号,并在歌诀下方按序号列出了方剂名称和出处,其次列出方歌和药物组成。这样每个病证的分型、方剂及来源、药物组成都一目了然,统摄于歌诀之中。 每科歌诀之后,笔者编写了该科的临床用药法要,主要是针对病机、治法、选药组方,条分缕析,示人以法,便于临床加减用药,可与相关歌诀相互参照。 该书纲目编排及病种序列与相关教材目录基本一致,学习时参照教科书上的分型和临床表现理解记诵,将有助于熟练掌握教材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该书执简驭繁,歌诀朗朗上口,方便记忆,不易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