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总共十八万字有余。《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的医学典籍之祖,其名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书以黄帝和岐伯等人对话的形式写成,但其内容不仅限于医学,而与中国古代的哲学、天文、地理等学科密切相关,是一部关于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著作。
宋慈编*的《洗冤集录译注(精)》之所以备受古今中外学者的重视和推崇,是因为该书所具有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此书共五卷53篇,有关法医学的叙述比较全面而完整。它首先引录了有关尸体、伤病检验的条例法规。其次,从有关检验法规的具体实施、注意事项,到现场检验顺序、技术处理、尸体保存、检验结果的书面报告形式以及对各种不同死因、不同身份、性别、年龄、死后变化程度差异的尸体作初检、复检的要领等,都做了系统的精辟论述。再次,详细论述了尸体变化征象、机械性损伤、机械性窒息、烧死、雷击死、中毒、急病死、饿死、生物性原因致死、尸骨、无名尸等各具的特征及鉴别判断的要求,以及判定自杀、他杀的知识等等。书中对各种检验对象的形态特征的描述,大都很准确,有的比现代法医学还详尽;尤其对于死亡性质,此书特别强调在详细
《花韵楼医案:四卷本》由[清]顾德华著
中医火神三书,清.郑钦安著。包括《医理真传》四卷(1869年)、《医法圆通》四卷(1874年)及《伤寒恒论》十卷(1894年)。三书各有特点,又一脉相承。《医理真传》论乾坤坎离、五行、四诊、辨阳虚阴虚等中医基础理论;《医法圆通》论杂病证治,辨内外虚实及经方时方之要等,切合临床;《伤寒恒论》阐释《伤寒论》原文,解释方义,剖析脉症,诚为有识之见。以上三书可谓是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临床大夫之作。
《医学源流论》属医论著作。分上下二卷,清·徐灵胎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著,时年灵胎65岁,此书是其主要的医学论文集,共收其评论文章九十九篇。上卷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下卷论治法、书论、各科、古今。内容纵横捭阖,触及之处,每有新见,发前人所未发,言常人所不敢言,针砭时弊甚多,道理论述深湛。如其在《人参论》中称人参为“医家邀功避罪之圣药也”;《用药如用兵论》“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影响了后世截断疗法的产生;《涉猎医书误人论》“涉猎之人,久而自信益真,始误他人,继误骨肉,终则自误其身”。此等评述,切中要害,妙语连珠,今日观之,亦拍案叫绝。清代纪昀谓此书‘‘持论多精凿有据。切中庸医之弊”,将其收入《四库全书·子部》中。本书以清乾隆二十二年半松斋刻本为底本,选择清
扶阳派历经近200年的传承,探索,总结和升华,至今已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扶阳医学理论体系,以及用之于临床实践而皆效的理法方药。扶阳医学的学术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其理法方药始终体现了《黄帝内经》“谨守病机”的思想,理论根基和辨治原则是与河洛、易、内、难以及伤寒一脉相承的。 在临床实践中,扶阳医学重视阳气,强调扶阳。以火立极,扶正护阳是扶阳医学的理论核心;善用姜、桂、附,是扶阳医学的显著特点;坎离既济,延年益寿是扶阳医学的终极目标。 扶阳医学作为一个学术流派,其受关注程度与日俱增,特别是近十年来学习扶阳医学已经形成了一股潮流。
邵兰荪是清末民初的江南名医,是绍派伤寒的杰出临床大家(绍派伤寒是浙派中医十大流派之一,列入重量非遗项目)。他一生忙于诊务,无暇著述,并无专著存世,只有部分药方因病者服药后有效而被收藏留存。《邵兰荪医案续集》(史介生稿本)是首次发现的由史介生编辑的邵兰荪医案真迹。此书原稿为未完成的手稿本,经原文解析、去重去残,可保留医案达700则,涉及668个病例,超过已经出版医案的总和,且其分类与《邵兰荪医案》一脉相承,医案类别更加丰富(共42类,多于《邵兰荪医案》的31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全书采用高清扫描原图222张,完整呈现史介生稿本原貎,后附释文,图文对照,方便研究、学习。医案分四卷,病证分类遵循手稿分类法,按医案顺序,标注序号。附卷收载《律正表》、《邵兰荪学术思想探讨》、《中药剂量的传统记录方
本书讲述中医五运六气的天文渊源,结合临床印证中医“天人相应”的合理性,以古代天文知识为主,临床为辅,介绍伤寒钤法日干支治病的运用诀窍,不仅构建出《内经》的核心内容,而且复原完整的《伤寒论》,指出医圣文本之中的内在逻辑,与中医临床紧密衔接,验证于当下。
《通俗伤寒论》是清代名医俞根初著,经何秀山选按整理后,又经其孙何廉臣校勘增订 ,最后由曹炳章重为参订,将原书增为四编、十二卷 、十二章。俞氏生活地方地处江南卑湿,外感湿邪为患,多夹杂证,该书以外感病立说,折衷仲景之学,参以朱肱、方中行、陶节庵、吴有性、张介宾等医家的医学理论,以六经辨证的理论用于各种外感病(包括寒、温两类感证)的论治,参以八纲辨证、气血辨证、三焦辨证,详细论述了外感病的诊断方法、辨证原则、方药配伍及病后调理方法。内容包括伤寒要诀、病理诊断、证治各论(伤寒本证、伤寒兼证、伤寒夹证、伤寒坏证、伤寒复证)、调理诸法。全书内容系统,论述详明,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被后世称为绍派伤寒的奠基之作。本次整理以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馆藏的1934年《何氏医学丛书》上海六也堂书局铅印
罗大伦著的《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奇(第3版)》介绍了古代中医的真实生活以及他们的成才之旅。在每一位医家之后,作者还总结了这位医家最拿手的养生精华。作者考证了大量的史实,使书中人物栩栩如生,情节环环相扣,仿佛诸位医家就是你身边的一个熟悉又亲切的老朋友,但内容又绝非虚构,皆有严谨的史学和文献学考证。语言生动有趣,行文流畅,养生部分更是方便可行。该书感人至深,读之者无不在嬉笑怒骂之中潸然泪下,堪称是一本难得的励志书和养生书。
张立山教授从业肺科,临证所遇多为呼吸疾患。觉仲景之法,切合临证:外感发热,常有小柴胡汤一剂建功之时;哮喘病患,屡见射干麻黄汤令痰出喘平之例。咳嗽痰喘,皆可以六经辨证:发热胸闷,俱可从伤寒求法。张立山教授每遇病患,先从长沙处寻法,效与不效,反复揣摩。本书为其全国历年经方会议演讲的医话、医论,生动活泼、充满思维火花。
本书为日本著名汉方医学家大塚敬节(1900-1980)的代表作之一。 大塚敬节先生秉承“汉方医学研究,始于伤寒论,终于伤寒论”之说,毕生坚持持续研究《伤寒杂病论》。 大约从一九七二年秋季,大塚敬节先生开始执笔编写一部对于《金匮要略》解说的书籍,从一九七三年一月开始,以《金匮要略研究》为名,在财团法人日本汉方医学研究所的月刊会志《活》上连载。这项工作至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完成,跨越七年。 在《金匮要略研究》一书中,大塚敬节先生对于不出方药的条文大多轻轻放过,而对于方药着力尤深,包括药物的用量、加减和适应范围等。书中先生习惯于在“注释”栏目中讲药物,在“应用”栏目中讲方剂,并且注意和现代医学相结合。
《伤寒论今释》撰于1930年。陆氏综合前人注疏,参考日人学说,对《伤寒论》用较浅显的理论予以分析、归纳和诠释,选注精要。作者对《伤寒论》中的某些条文,试图用近代医学科学理论加以融汇或诠释,在中西汇通和中医发展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
《寿世保元》为明朝内府大御医龚廷贤所著,对该书的内容,龚氏自谓:"采摄于名藩之异授,内府之珍藏,宇内大夫之所家袭,方外异人之所秘传,并发诸前人之所未发,参互勘验而成"。全书共为十卷。卷一总体介绍有关诊断治疗的基础理论;卷二-十分述各科病症的辨证论治,搜集了较多的方药和治法,取材广泛,选方大多切于实用。并附医案。以启后学。本书自问世以来流行甚广,刊本达数十种之多。
《扶阳论坛.5》为2012年11月在成都召开的第五届扶阳论坛专家演讲稿等相关内容进行整理策划组稿的一部著作。与2008年出版的《扶阳论坛》、2009年出版的《扶阳论坛.2》、2011年出版的《扶阳论坛.3》、2012年的《扶阳论坛.4》为系列书,本书为将扶阳论坛的录音资料进行编辑转录,复经论坛主讲专家进行斟酌补益后组稿而成。本书延续了《扶阳论坛》的“完全现场实录”的鲜明特色,让无暇参会的广大中医同仁、中医爱好者也能够感受完整、真实的“实录现场”。
张寿颐(1873-1934),字山雷,江苏嘉定县马陆镇(今上海)人。张山雷自幼好学,精于训诂,因母病而究心医学,先后从当地名医黄醴泉、朱阆仙修习内外科。后至沪上设诊,加入上海神州医学会,与余伯陶、王问樵、丁甘仁等,为保存国粹而共同奋斗。1914年,协助朱阆仙创设黄墙朱氏私立中国医药学校;1918年,执教上海神州中医学校;1920年,任兰溪中医专门学校教务主任,各期毕业生中,有不少佼佼者成为一代名医,分布于江、浙、皖、赣、闽、沪等地,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张氏学派。除办学、教学之外,张山雷于1927年创办《中医求是月刊》,并任主编。 张山雷一生著作等身,本书收入其重要代表作七种:《难经汇注笺正》以《难经本义》《难经经释》为主,参考各家注文,考订异同,辨正谬误,对《难经》经义颇多发挥;《脉学正义》集脉学研究之大成,纂辑脉
《黄帝内针》 杨真海传讲的《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讲述黄帝内针(简称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灵枢·九针十二原》之易用难忘,其效则每能如拨刺、如雪污、如决闭、如解结。时下,多以疗效评品医学,黄帝内针之问世,当能为中医展现其鲜活的生命。 《黄帝内针讲义》 黄帝内针 (简称内针)是源自《内经》的针法,其传承绵密久远,至真海杨师,始公之于众。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灵枢·九针十二原》之易用难忘,其效则每能如拨刺、如雪污、如决闭、如解结。时下,多以疗效评品医学,黄帝内针之问世,当能为中医展现其鲜活的
周之干,字慎斋,明·宛陵人。生于公元1508年,卒于公元1586年,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著有《周慎斋医旨》《周慎斋医案》均为抄本,《周慎斋先生三书》收入《医家秘奥》,由后人整理成《慎斋遗书》《慎斋医案》等广为流传。慎斋因自病而学医,精通脉学,擅长于内科证治。其学术思想主要为重阳、重脾胃,倡导“补肾不若补脾”。《周慎斋医书》共4卷,内容主要有脉学、用药、方论、病证,涉及内外妇儿各科,以内科疾病所占篇幅大。以病症为提要,涉及理论、症状、方药、加减等,对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院校师生研究周慎斋医学精髓,提高临床和理论水平,将大有裨益。
《张聿青医案》,为清末名医张乃修(字聿青)的临证治案集,经门人吴文涵(字玉纯)、邵清儒(字正蒙)等搜集整理编次,由吴氏于1918年铅印成书。全书20卷,将所治病证分为中风、风湿、湿温、伏暑等79门,另有丸方、膏方两门及论著(含评改门人医论)16篇。全案共计1139则,内容以外感、内伤及内科杂病为主,兼及五官、外科、妇科诸证。医案记录完整,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或简捷明了,或展开分析,或连续复诊,务在辨明病机,然后确定治法。张氏经典理论深厚,宗《内经》,法仲景,兼采各家之长,临证注重脉诊,用药灵活,疗效显著。大多医案辨析病情详尽透辟,部分医案附有门人按语,于临证多有裨益。本次以1918年江阴吴氏抢先发售铅印本为底本整理而成。
《伤寒论类方》,清代徐大椿撰。全书共四卷,将《伤寒论》113方分为桂枝汤类、麻黄汤类等12类,每类先定主方,然后以同条诸方附于其下,条分而缕析。编排方法上,首列方名,次方药,次煎服法,次原文适应证。注文则以夹注按语的形式出现,阐释经方的精思妙用及证之病变机理。本次整理以乾隆半松斋本为底本。
《伤寒论》,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