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作为中医学理论专着的鼻祖对它的研究代不乏人,有关《素问》的语译本、注释本及各种校勘本社会上多有流传,然而这些大多为一家之言。《黄帝内经素问校注》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下进行的科研项目之一,经过全国专家论证,作者郭霭春历经数年之久,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又挖掘出一些新的资料,采众家之长,结合自己的见解,整理研究了这部《素问》。内容设有提要(针对每一篇)、原文、校勘、注释、按语几项,名曰《黄帝内经素问校注》。另外,尚有它的姊妹篇《黄帝内经素问语译》同时出版。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资料丰富,校勘翔实,训解精当,其中对《素问》的一些研究论点,经全国有关专家审定,代表了八十年代研究的*水平,适用於临床、教学及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系国医典藏影印系列之一。《神农本草经》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书中阐述的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辨证用药的思想等,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书中所记载的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本书不仅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还有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本次影印,根据清代顾观光辑本出版。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丹溪医集》是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一生著述的辑集、点校本。朱丹溪,名朱震亨,字彦修,元婺州义乌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朱氏一生著述颇丰,据文献记载,具名丹溪撰者不下二十余种。经考证,其中有其门人所撰,或其私淑者编写,有的则属托名之作。今将丹溪本人自撰,和门人、私淑者整理的著作,凡八种,编辑点校,勒成一册,名日《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丹溪医集》,以飨读者。 丹溪自撰三种。 《格致余论》,一卷。撰于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是丹溪晚年见解甚深之作。收医论四十一篇,倡导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的论点,治疗上注意 滋阴降火 ,为反映朱氏学术思想的代表作。 《局方发挥》,全书凡一卷,以问答题例讨论了三十多个问题,力辟滥用温补燥热之非,阐述 滋阴降火 学术见解,系针对《太
该书为明代官员郑二阳辑于明末。郑氏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官至大中丞。晚年取诸名家本草精义,手汇成帙,得常用药318味,辑为此书。该书10卷,分金石、木、谷、菜、果、禽、兽、虫、人、草10部。书前总论,每药条下先出产地,或载佳品特征;次罗列诸家所载性味、归经;继而精选前人药论,突出临床运该药之特点,或附加炮制法。若干药物之后加按语阐发己见(计96条)。此书主要辑录前人精义,颇便实用。其资料主要来源于《证类本草》《汤液本草》《本草纲目》等书。该书不见中国明清书志著录,亦未见后世医书转载。今惟日本存此孤本,可收录以存真续绝。
该书为明代陈谏类集。陈谏号荩斋,世居杭州,乃南宋“木扇陈”的后裔。其先祖南宋初陈沂(素庵)擅长妇科,因治康后危疾,特赐宫中掌扇,后世刻木为扇以为世医招牌。其书乃综合性医书,次第为医经理论、运气学说,脉学,继列临证诸疾,分35门,各门先论后方,亦有作者经验之谈。该书国内早已失传,日本尚存有明嘉靖七年(1528)序刊本全帙,学术价值较高。该书为明代陈谏类集。陈谏号荩斋,世居杭州,乃南宋“木扇陈”的后裔。其先祖南宋初陈沂(素庵)擅长妇科,因治康后危疾,特赐宫中掌扇,后世刻木为扇以为世医招牌。其书乃综合性医书,次第为医经理论、运气学说,脉学,继列临证诸疾,分35门,各门先论后方,亦有作者经验之谈。该书国内早已失传,日本尚存有明嘉靖七年(1528)序刊本全帙,学术价值较高。
《伤寒论》目录分为多个辨证部分,包括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霍乱病及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等,每部分下设多种方剂,如桂枝汤、小柴胡汤、白虎汤、四逆汤等。文摘部分详细解释了太阳病的脉证,如脉浮、恶寒、发热汗出恶风等症状,并区分了中风与伤寒的不同表现及其治疗原则。
该书为明·龚居中约撰于明崇祯末年。龚居中为明末著名医家,著述甚多。所撰《太医院手授经验百效内科全书》简称《内科百效全书》,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内科”为名的临床综合性医书。该书卷一为脉、药总论,其中“持脉节要”多采元张道中《玄白子西原正派脉诀》之说。“药性纂要”则袭取明龚廷贤《万病回春?药性歌》。卷2至卷8为全书主体,以病为纲,列常见病证69篇。自外感、内伤而至身形各部之病,末附养老、求嗣诸论。其论证多以脉验证、因证立治、由治定方,简捷实用。其论血证,辨析各种出血证特点,然后区分病因,各立治法。议病之后,先出主方,嗣列加减用药及兼症治法。再附诸方,以便选用。该书不见于古代书志著录。今日本存该书明末刻本孤本一部,今取为影印底本。
《金匮要略》临证挈要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著作,是经典学习到临床应用的衔接桥梁。《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然其原文义理简奥,初学者读之囿于文辞,惑于临证,难以实现经典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有效转换。本书以方为纲,采仲景之说,汇前贤之论,从【仲景方论】、【注家方论】、【经典配方】、【经典方证】四个角度立足原文,解读方剂。融现代观点,合临证所需,从【推荐处方】、【方机概述】、【方证提要】、【适用人群】、【适用病症】、【加减与合方】、【注意事项】等7方面,解读方剂现代应用的理法方药体系,规范方剂的使用,为临床提供参考。欲求方剂之用,必于案中参悟。【医案分析】选录了历代名医有关医案,或编者个人临床治验共计3则,并加按语,诠释方剂临证应用。全书以方为要,提纲
本次整理出版的《张志聪医书合集》,共收录了六部著作。其中《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和《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以清代浙江官医局刻本为底本,《金匮要略注》和《伤寒论集注》以清康熙年间刻本为底本,《本草崇原》和《侣山堂类辩》以1767年清代医家王琦所编写的《医林指月》中所收录的版本为底本。原书均为繁体竖排,现改为简体横排,并加现代标点,方便当今读者阅读。
《黄帝内经灵枢全本全译全注》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由《素问》《灵枢》两部分组成,总计162篇,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学术思想,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书参考诸家注本,对《黄帝内经灵枢》进行译注。全书共八十一篇,主要包括原文、白话解、注音、注释等内容,其中白话解通俗易懂,在词义、句式、词序上与经文相互对应;对于文中出现的冷僻费解或具有特定含义的字词、术语等内容,进行了必要的注音和注释。此外,本书采用原文和白话解左右对应的排版形式,行格舒朗,层次分明,方便读者诵读学习。本书适合中医药院校学生、中医药临床工作者及广大中医药爱好者参考阅读。 《黄帝内经素问全本全译全注》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由
本书作者从事临床工作多年,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对《伤寒论》的条文予以解析,以期为《伤寒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更好地服务临床。
本次整理出版的《朱丹溪医书全集》,共收录了八部著作。其中《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丹溪心法》《金匮钩玄》以明代王肯堂编辑的《医统正脉全书》中所收录的版本为底本,《本草衍义补遗》以明嘉靖十五年《丹溪心法附余》中收录的内容为底本,《丹溪手镜》以明代天启元年刊本为底本,《丹溪治法心要》以清代宣统元年刻本为底本,《脉因证治》以清代周学海编辑的《周氏医学丛书》中收录的版本为底本。 原书均为繁体竖排,现改为简体横排,并加现代标点,方便当今读者阅读。
本书选注先秦至清代在中国医学发展目前有过较大贡献的医药学家的作品及其他有关医药学的文章,凡八十篇,内容涉及医学文献、医家传记、医著序文、医学论文及医案、医话等。每篇选文,除却准确到位的注释外,更加独具特色的是,与以往出版的医古文著作不同,本书侧重于对篇章、段落、句子意义的深层次解读,分析、阐发文本所论、所述之理,然后求得修身养性之理,进而把握为人行事之理。读者从中可以吸取学术精华,获得启迪借鉴的信息。全书选文语言规范、词汇丰富、医理明易,是医古文学习的佳作。
中医宝库,汗牛充栋,每恨“书到今生读已迟”!又思孔夫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在漫漫修远的学习、探索的路上,焚膏继晷,苦读精思,始能得其要旨。每自有所获,则随笔所至,相继写了上百篇学习心得和临床体会的文章。十九岁时就在《浙江中医杂志》(1964年)上发表文章。岁月蹉跎,从一个束发少年,迄今已是杖国之年了,混迹江湖亦六十载。 是集,选自我历年已发表、未发表和给学生们的讲稿等中医药学论述,凡65篇,分为五章。第一章“杏林论坛”,从人文科学等多学科、多视野论述了中医基本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中外文化大交融与中医学多学科渗透之必然性;并就中医现代化、中医学术体系的分类和人才培养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此外,还就中医学与道家、佛家,以及中医养生学、气象医学、自然医学等边缘学
《万病回春》由明朝医家龚廷贤撰于万历十五年(1587)。龚氏云“凡疾者疗之,沉病顿起,如草木之逢春,生意欣欣向荣,一得之愚,天庸其衷,更有发往昔之所未发者,非敢沾沾以术自玄。而一念与物同春之心”。也就是医者应顺从天意,精心医术,交流心得,去病复康,济世救人,如草木逢春,万病得此可以回生。故书名“万病回春”。全书8卷。第1卷先列“万金一统述”,总论天地人、阴阳五行、脏腑功能、主病脉证等;后载药性歌、诸病主药、脏腑、经脉等内容;第2~8卷分别论述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病症180余种,每病分述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并附医案。卷后附“云林暇笔”,载有“医家十要”等。总之,《万病回春》内容丰富,论述精辟,病症详明,治法切用,对后世医家有较大影响,是一部价值较高的临床参考书。本次整理选用很好版
《王克勤 内经 读书随笔》是王老参考李中梓《内经知要》、张介宾《类经》的编写体例,同时参考尤怡《医学读书记》的简约风格编写而成。全书共九篇,载条文合计942条,其内容包括阴阳五行篇(共载条文33条),摄生篇(共载条文15条)、象篇(共载条文59条)、经络篇(共载条文56条)、病因病机篇(共载条文57条)、病能篇(共载条文488条)、诊法篇(共载条文85条),论治篇(共载条文101条)、运气篇(共载条文50条),以及对有关条文进行阐释,并结合临床记录感悟与发挥。其中阴阳五行篇、摄生篇、脏象篇、经络篇、病因病机篇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刘志平整理,病能篇、诊法篇、论治篇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贺整理,运气篇由吕波、贺苏、赵铭宇等整理。
针灸甲乙经类集素问、灵枢之论,总结出诸疾之病因、病机、治则、复采明堂腧穴、针法、灸法、乃贯通三部中医经典之理论与实践于一书,分12卷,是最早的,最权威的针灸学经典著作,故全名为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该书不仅是素问、灵枢的最早传本,还是黄帝明堂经的惟一完整传本,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本次整理精选底本,反复校勘,内容准确,并增加导读与穴名索引,便于读者理解和检索。针灸甲乙经入门导读的作者,通过系统介绍和分门别类的注释,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这部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大医至简——刘希彦解读伤寒论 第2版》 《大医至简——刘希彦解读伤寒论 第2版》 《伤寒论》是两千年来中医汤液学的基础。目前解读《伤寒论》一般都采取漫谈或者概述的方式来解读。《大医至简——刘希彦解读伤寒论》一书用严谨专业的态度,本着接近尊重原著的立场,逐条逐句解读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汉代经学很大的成就是以经解经,接近用经书的语境和文化背景来解。本书也继承这一传统,在解读立场上本着严谨的态度,接近尊重医圣立场,绝不引入医圣不涉及的概念。力求将这本经典用现代人的语汇,清晰而准确的传达给今天的读者,为《伤寒论》的研究增添新的内容。 《大医至简——刘希彦解读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一书在理论与临床实践上都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