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禅室随笔》的作者为中国明代书法、绘画理论著作,董其昌著。是明末清初画家杨补辑录董其昌未收入《容台集》的零篇散帙而成书。该书论书主张巧用笔墨,强调结字,临帖重在领会其精神,提倡“以意背临”;论画以南北宗论为中心,提倡文人画,贬抑“行家画”。对于绘画的发展,推崇自唐而宋由“工”变“ 畅 ”,批评由宋入元某些画家的由“畅”而“佻”。主张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生 、秀、真为艺术境界之极诣。
中国年画较早以唐代新年时画 神荼、郁垒 于门户的形式出现,宋明时期逐渐于民间流行并形成规模,年画的题材和种类日臻多样,清代达到鼎盛。年画属民间美术范畴,民众把熟知和喜爱的历史佳话、传奇小说、遗闻轶事和新闻时事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憧憬,通过年画呈现,创作者多是民间画工与匠人,其流传形式也与春节民俗密切相关。新春佳节前,百姓带着对来年生活的美好憧憬,制作、张贴年画,祈福迎祥。这些题材多样的传统年画,不仅反映了民间的自然崇拜、神灵信仰观念,更随着春节风俗的演变,形成了春节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中国多数地方依然保留着张贴年画的习俗,年画也成为民间美术、俗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
本作品对古代碑帖的形制和流变、碑帖的传拓技法、碑帖的装潢与保护、碑帖的艺术价值、碑帖的鉴藏知识、碑帖的经济价值与市场情况等方面做了精到的论述,并提出了不少前人所未发的新见解。该书体例完备,系统性强,内容翔实,图版丰富,是赵海明先生长期对碑帖研究所取得的近期新成果。
《碑帖珍品临摹本》收集了王羲之,赵孟頫,智永,米芾,颜真卿,孙过庭等名家的多件作品,并经编者对这些墨迹成倍放大,深受众多书法爱好者喜欢。此外,本套图书还附有赵孟頫书“陋室铭”和文征明小楷“醉翁亭记”两个单页,供广大读者欣赏。
行书起于东汉,相传由刘德升所创,介于楷书、草书之间,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弥补了楷书书写速度过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缺陷。其笔势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结体和用笔都比较自由,弹性度较高,具有 不拘不放,易认好写 的优点。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称为 行楷 带有草书或接近草书的则称为 行草 。本辑精选底本,精心印制,以求全面展示古代书法佳作的神韵,从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延续古圣先贤智慧,使传世典藏存世弥久。函套线装、精致典雅,有一定的文学欣赏和收藏价值。
本书有关 五代艺文 的断限年代,上起割据之势已成的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下至南唐灭国的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按照清人顾櫰三、宋祖骏两部《补五代史艺文志》的原有编列顺序,依据宋、元书目的记载详加考订,确定书名、卷数和撰人姓名。对于清人相关各《志》误收唐、宋艺文资料的逐条考订,按其在原书中出现的次序逐条展开。根据宋、元公、私书目及其它典籍的记载,捜采亡遗,在顾、宋两《志》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艺文条目,依照经、史、子、集四类编列归置。在此基础上,终完成一部可靠实用的《新编补五代史艺文志》,并对顾、宋两《志》中归属明显失当的艺文条目进行必要调整,使之更加合理。此外,本书全面搜检和辑録五代金石资料,依照五代十国之国别编録,一国之中则按年代先后编次。
《孙家潭艺踪》分上、下两卷。上卷:创作篇.包括“书法篆刻”、“紫砂铭壶”两部分,精选孙家潭书法、篆刻、自书自刻紫砂铭壶等创作作品近170件,由著名评论家张树天作点评或解析.便于读者在观赏作品的同时对作品深入了解,作一点新的尝试;下卷:收藏篇,包括“古印今观”、“文玩清供”和“银锭流霞”三部分。“古印今观”是继孙家潭古印藏品集《大风堂古印举》出版之后,以新人藏再次补充编印,收入历代古玺印百余方。书中同时收录的还有其多年来与当代古印学专家、学者往来信函原件,以及他本人近年来研考古玺印手札共计80余件。“文玩清供”部分以战国带钩、汉代酒器、宋元符牌、明清香炉、花钱、文玩等藏品为主,以图片添加说明文字作相关介绍。“银锭流霞”部分以明清两代遗存银锭实物结合货币发展历史、银锭上抑压的戳记作
沧米先生以擅画人物、山水、牧牛闻名海内外,但其一生成就亦是多方面的,当其本色,是画家,更是书者。书画而外,诗词金石、画像碑石、国学史文,无不精通。传统修养完备,已至通化之境。沧米先生以画显名,晚年书名亦大显,观者往往不以画家书待之,作为画家是为难得。沧米先生书法自成一格,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早年(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中期)书法,从王字入手,是时书法基本上是为绘画落款服务,主要学右军,参以唐欧,字型长梢秀气,多棱角,间架硬朗,可从当时50-60年代的作品上印正。与当时的许多画家相似,主观上没有独立书法的意识。因此这一期间的独立书法作品几乎不见。
......
本书系晚清著名人物画家费丹旭、改琦、王素三家所绘《百美图》,与民国初年钱病鹤编《近世一百名家画集》合刊。计收三家所绘百美图各一百幅,每幅图配今人题诗一首及扼要解说。钱编画集共得百家,分为四卷,即清代墨宝、今人杰作、新派妙品、征求遗珠各一卷,每幅画均有作者小传。采用宣纸套色印刷,极具观赏收藏价值,亦可供美术爱好者及相关专业工作者参考使用。
说起《自选堂琴谱》,首先想到的就是广陵琴派。广陵派琴家一脉相承地保持了自身固有的特色,以清幽、恬雅、舒畅、洒脱作为琴曲的美学标准,注意内容和感情的表现,节奏跌宕多变,指法细腻灵活,操缦谐婉自如。 广陵琴派创始者为江苏扬州琴家徐常遇。因扬州古称广陵而得名,是在虞山派的基础上发展创立的。徐常遇辑有《澄鉴堂琴谱》,其子徐新、徐祺继承家学,琴艺高超,当时享有“江南二徐”的盛誉。徐祺游历了大江南北,加工整理了虞山派、金陵派、吴派、蜀派传曲,辑《五知斋琴谱》。徐常遇之孙徐锦堂弟子吴灴广收诸家传谱,编有《自选堂琴谱》。以后,广陵派传人秦维瀚、释空尘分别编辑了《蕉庵琴谱》、《枯木禅琴谱》。广陵派自创立以来,著名琴家绵延不绝,他们的谱集一直影响到现代。 《自选堂琴谱》十二卷,收集了约九十
《中国京剧百部经典外译系列》计划选取收录一百个左右经历了多年推敲检验、至今仍有较大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京剧剧目,全面、系统、立体的延续记录戏曲艺术兼顾文学剧本、音乐乃至表演动作、舞台调度、舞台美术的 综合路线 传统,吸收近年来京剧艺术研究和跨文化交流沟通中的*成果,全部做到英汉对照。每个剧目独立成册,计划共100册,十册为一辑,按辑出版(现*辑已出)。 编写具体可分为导赏写作与文化阐释、翻译两方面。前者是在前辈艺术家、理论家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全面地、深入浅出地阐述每个剧目的舞台艺术。具体编写分为剧情梗概、剧本文学、演出情况、主要艺术特点赏析、音乐伴奏、主要人物造型及道具六大块,涉及剧目历史背景(故事出处、人物介绍),文化(典故注释、表演精讲、戏曲美学)解读,名段(以五线谱、简谱对照方式
中国传世花鸟画全集》将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花鸟画作辑选出来,*限度地还原这些传世画作的原本风貌。在编排上,以时间顺序和流派传承两个参照体系为线索,配以专业的鉴赏说明,为求把中国的花鸟画全面而系统地介绍给读者。并配以赏析、馆藏等信息,酣畅解读其诗情画意。
《五知斋琴谱》,汉族琴曲集。清周鲁封根据徐祺传谱编印于康熙六十年 (1721 年 ) 。共八卷。所收三十三曲多注明出处,指法细致详尽,在旁注中有作者加工之处及评语。后记也较有特点,从中可了解作者对作品的独到了解。此谱为广陵派重要琴谱。广陵派后期刊印的《自远堂琴谱》、《蕉庵琴谱》、《枯木禅琴谱》等,大多取材于此。 《五知斋琴谱》清代以来流传广的古琴谱。清周鲁封根据徐祺传谱编印于康熙六十年,雍正二年成书。共八卷。所收三十三曲多注明出处,指法细致详尽,在旁注中有作者加工之处及评语。后记也较有特点,从中可了解作者对作品的独到了解。此谱为广陵派重要琴谱。
《梅庵琴谱》于 1931 年出版。分上下两卷。上卷为琴论,详细论述形制、指法、律学等 ; 下卷为琴谱,含 14 首琴曲,即《关山月》、《秋风词》、《极乐吟》、《凤求凰》、《秋夜长》、《玉楼春晓》、《风雷引》、《秋江夜泊》、《长门怨》、《平沙落雁》、《释谈章》、《挟仙游》、《捣衣》和《搔首问天》。 《梅庵琴谱》经徐立孙修订后,于 1959 年再版,比首版增加一卷,即 : 琴曲简谱,另外增加一首琴曲《月上梧桐》 ( 徐立孙作 ) 。此后,《梅庵琴谱》在台湾、香港、美国及大陆内地多次出版。其中, 1971 年香港版由唐健垣教授据《梅庵琴谱》 ( 第二版 ) 影印 ;1983 年美国版为英文版,由华盛顿大学弗·里伯曼先生 (Frederic Liberman) 据《梅庵琴谱》 ( 第二版 ) 翻译而成,增加了五线谱 ;1994 年台湾版《增编梅庵琴谱》,为邵元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