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专著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共十八章,阐述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的关系、笔墨运用的规律及山川林木等表现方法,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投身到大自然中去, 搜尽奇峰打草稿 ,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主张 借古以开今 ,反对 泥古不化 。这些绘画思想对近代有重大影响。
《博雅经典:古玉辨》属于民国时期古玉研究中的 传统派 ,其在对历史文献的考释、玉器的分类定名准则、对中国玉文化内涵的阐述等方面,继承了传统古玉学研究体系,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书中也有局限之处,因其沿用旧考释方法诠释古玉,所探讨的内容,如玉的出产、释名、用途、相关制度、色沁、辨伪等内容,均依据文献记载和时代传承的定说,缺乏科学的实证方法,因而难免会有臆断的成分和谬误。如刘大同在书中虽然多次谈论了伪造古玉及鉴定的方法,然而记录均较简略,他本人并没有亲身实践过,应也是从其他书本传抄下来或耳濡目染传听而来。又如对玉器的特性、质地方面的描述,亦是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经验之谈,用今日的考古学眼光来看,其中有不少错误和纰漏,这在文中会一一评析。然而,瑕不掩瑜,这些观点的偏失代表了20世纪
桃源问津图
宋元戏曲史新学术开山之作。全书十六章,以宋元戏曲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中国戏曲的起源和形成,艺术特征及文学成就,界定了真正戏曲的概念,书末附有元戏曲家小传。先肯定了元杂剧何以在乐曲形式上的成熟、部分优秀 文章 中蕴含的悲剧意识。同时引入西方哲学、美学的概念,多角度的考察,为勾勒中国戏曲发展史、近现代戏剧研究树立了典范。
《汉画总录》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文化抢救和文化建设项目,以照片、拓片、线描及墓葬位置复原图等方式记录汉画图像,对图像的出土地点、年代、尺寸、材质、考古环境、画面内容、图像关系等作全面著录。项目计划正编150册,补遗50册,将通过构建一部完整的汉代图像志,为今后汉画的保存、再现、使用等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为中国上古晚期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本学术工程的第二期,《汉画总录》(11—30册)对南阳地区的汉画作了调查、整理、著录,正编范围限于南阳汉画馆所藏南阳及其诸县出土和征集的画像石,其他因客观原因暂未收录的部分,将在补遗卷中与南阳地区的画像砖及其他材质、器物上的图像一并陆续著录。
《三礼图》为《仪礼》《礼记》《周礼》宫室、舆服等物之图,是解释中国古代礼制的附图文献。“三礼”的图释,始于郑玄对《礼记》所作的图注,又有阮谌的《三礼图》、夏侯伏朗的《三礼图》、张镒的《二礼图》、梁正的《三礼图》以及隋代开皇年间隋文帝敕撰的《三礼图》等。聂氏《三礼图》即参校此六家注释,重加考订而成。该书凡图三百八十余幅,文字约十余万言,共二十卷,分十六门类,依次为:冕服图、后服图、冠冕图、宫室图、投壶图、射侯图、弓矢图、旌旗图、玉瑞图、祭玉图、匏爵图、鼎俎图、尊彝图、丧服图、袭敛图和丧器图等。虽作图“未必尽如古昔”,但亦颇承旧式,而引经据典,考证器象,更集诸家之说,详加训释考辨,故而该书是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仪礼制度的重要典籍。
碑刻造像拓本。一名《石桥五百尊罗汉像》。主要收录清嘉庆年间常州天宁寺五百罗汉碑刻,为清初拓本,书后有嘉庆戊午刘权之赞,胡观澜跋。拓本人物刻画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目前已知较早的碑刻五百罗汉代表作。现据清拓本影印。
《中国图书馆藏珍稀印谱丛刊 上海图书馆卷》之《宝印斋印式》,汪关辑并篆,成书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共一函两册。*册收录汪关藏印,第二册收 汪关甲寅新制 印章,个别印章有材质说明。
《四部总录艺术编》全书收书1500多种,举凡书、画、法帖、版画四类,其中“版画书目二种”出自傅惜华之手,“补遗”其他两种为周云青之作。除去版画类之外,其他三类所收诸书,先记该书常见版本,间记行格,次罗列各书的有关著录和摘录题跋。如米芾《画史》条下夹注宋刊本等九种本子,正文按写作时间依次摘录《直接书画解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惜抱刊书录》、《郑堂读书记》、《宋元旧本书经眼录》、《适园藏书志》、《书画书录解题》,并记参加书目。读过诸条,《画史》一书版本源流、内容考辨、体例,在在可查。书后附有人名、书名索引,查检颇为便利。此编一册在手,中国美术史基本著作便可按图索骥,其梗概了然于胸,堪称美术文献之渊薮。
“古刻新韵”五辑收入木村孔阳等《卖茶翁茶器图(外三种)》(含《制茶之图》《煎茶图式》《茶瓶四十三品》),湖月老隐《茶式湖月抄》,和泉屋弥四郎《插花初学》,松日庵之至等《远州流活花初学(外三种)》(含《插花忘草》《松月堂百瓶》《生花独稽古》),小野兰山、岛田充房《花汇》,橘保国《画本野山草》,片山直人《日本竹谱》,冈田玉山等《唐土名胜图会》,大苏芳年《月之百姿》等十五种,内容涉及茶道、花道、图谱等,全面展现日本之美
《中国图书馆藏珍稀印谱丛刊 上海图书馆卷》之《钟矞申印存》,钟以敬篆,1935年刊行,一函四册。共收录105方印,都附有边款。
此次出版,《五百四峰堂诗钞》部分以《续修四库全书》所影众香亭刊本为底本,标点整理;同时参校同治间刊本、光绪间刊本,因诸本异同多为传刻中出现的形近而讹,故径改而未出校勘记。《五百四峰草堂续集》部分则以微尚斋所刊本,标点整理。鉴于黎氏尚有不少稿本、题画诗流传于世,对于研究黎氏诗文颇具价值,故整理过程中又从哥伦比亚图书馆藏《五百四峰堂诗稿》、上海图书馆藏《黎二樵未刻稿》、苏文擢编《黎简先生年谱》、广东图书馆等编《黎简谢兰生书画》、梁基永编《黎简》及叶恭绰《全清词钞》等文献资料中,辑録上述刊本所无的诗歌、文章及词作等,成《集外诗文辑佚》一卷。此次出版的由清朝所*、黎简和闫兴潘共同整理的这本为《黎简集(上下)(精)/中国艺术文献丛刊》。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写,《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时的得意之作,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汉画总录》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文化抢救和文化建设项目,以照片、拓片、线描及墓葬位置复原图等方式记录汉画图像,对图像的出土地点、年代、尺寸、材质、考古环境、画面内容、图像关系等作全面著录。项目计划正编150册,补遗50册,将通过构建一部完整的汉代图像志,为今后汉画的保存、再现、使用等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为中国上古晚期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本学术工程的第二期,《汉画总录》(11—30册)对南阳地区的汉画作了调查、整理、著录,正编范围限于南阳汉画馆所藏南阳及其诸县出土和征集的画像石,其他因客观原因暂未收录的部分,将在补遗卷中与南阳地区的画像砖及其他材质、器物上的图像一并陆续著录。
《十竹斋笺谱》是以牛皮纸内文、麻布面的形式制作的特种工艺笔记本,其中的插页选用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特藏《十竹斋笺谱》彩绘图8幅。该笺谱是中国明代末年版、拱花木刻彩印的画集。胡正言辑印。崇祯十七年(1644)刊行。有九龙李于坚、上元李克恭序文。共 4卷。画作小巧,刊印精美。市场上完全没有同类笔记本销售。 该选题的读者定位为中国文化爱好者、小资文艺青年以及国外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