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专著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共十八章,阐述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的关系、笔墨运用的规律及山川林木等表现方法,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投身到大自然中去, 搜尽奇峰打草稿 ,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主张 借古以开今 ,反对 泥古不化 。这些绘画思想对近代有重大影响。
《博雅经典:古玉辨》属于民国时期古玉研究中的 传统派 ,其在对历史文献的考释、玉器的分类定名准则、对中国玉文化内涵的阐述等方面,继承了传统古玉学研究体系,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书中也有局限之处,因其沿用旧考释方法诠释古玉,所探讨的内容,如玉的出产、释名、用途、相关制度、色沁、辨伪等内容,均依据文献记载和时代传承的定说,缺乏科学的实证方法,因而难免会有臆断的成分和谬误。如刘大同在书中虽然多次谈论了伪造古玉及鉴定的方法,然而记录均较简略,他本人并没有亲身实践过,应也是从其他书本传抄下来或耳濡目染传听而来。又如对玉器的特性、质地方面的描述,亦是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经验之谈,用今日的考古学眼光来看,其中有不少错误和纰漏,这在文中会一一评析。然而,瑕不掩瑜,这些观点的偏失代表了20世纪
《音乐小百科》是“国学小百科”丛书中的一部。音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因为过于专门,许多人对它都知之甚少。本书的*特色是内容极为丰富,它几乎包罗了中国古代音乐的所有内容,包括音乐简史、著名音乐家、基本的音乐常识、各种传统乐器的介绍等。对于极为艰深的乐律,也做了简要的介绍。它的另一大特色是结合乐器和乐种,介绍了古今著名的许多名曲。这些名曲,绝大多数仍然是现在音乐会中演出的作品,因此,对读者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提高音乐欣赏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中国图书馆藏珍稀印谱丛刊 上海图书馆卷》之《钟矞申印存》,钟以敬篆,1935年刊行,一函四册。共收录105方印,都附有边款。
《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为专录古器款识,考 证青铜器铭文之专书,清钱坫撰。全书四卷,收古器 四十九件。计殷器七件,周器二十二件,秦师比一件 ,汉器八件,新莽器七件,北魏造像一件,隋鱼符一 件,唐鱼符传信符两件。全书仿《博古图》《集古录 》体例,每件古器先临摹其图形、文字,并标明尺寸 大小,然后引经据史,一一加以考释。
《洛阳明清碑志:新安卷》广泛收集了散存于洛阳地区新安县以及田野农舍的明清时期的墓志碑刻,并结集出版。《洛阳明清碑志:新安卷》分为碑志图录和碑志释文两部分,均按立碑时间(墓志为葬年)先后顺序排列。碑刻中蕴含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中国图书馆藏珍稀印谱丛刊 上海图书馆卷》之《糜砚斋印存》,王禔篆,宣和印社1943年刊行。编者选取王禔所刻闲章近200方辑录为一函四册,每方印都附有边款。
《画法要录》初编十七卷,二编十卷,书画家、书画理论家余绍宋先生辑撰。余绍宋幼承家学,长于书法,中年后始从事绘画,为 新传统派 之代表人物。其对中国古代书画著述及理论颇加留意,其研究著作之著者《书画书录解题》,系中国古代书画典籍目录学开山之作。《初编》专为摹习山水画而作,分类辑录中国古代画学专著的相关论述,依次编排,凡有观点近似或不同者,则以注文形式附后,间有余氏所加案语,考订精当。《二编》则为除山水画之外的其他画学分科,体例与初编相似。另有颜料和点缀两部分,加上《初编》中的纸绢、题识二部分,中国古代绘画的方方面面,尽收于一书之中,非但便于初学,即使从事绘画多年者,亦可从中大获禆益。职是之故,该书一经问世,大受欢迎,曾多次影印再版。本书首次加以校点整理,除分段标点外,对原书的讹
御题棉花图,又称 棉花图 ,清方观承编,清高宗弘历题诗。本书为石刻拓本,是我国仅有的棉花图谱专著。有图十六幅,阴文线刻,线条精细,通俗易懂,是当时倡导和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的优秀科普作品。其画法之精妙,刻技之多样,捶拓之精工,足以反映我国古代文化之深邃。乾隆皇帝对《棉花图》备加赞许,反复诵读,执笔为每图题七言绝句,共十六首,皆称颂农桑之语。
本書收錄汪孟舒先生絲欄指法釋》、 《樂圃琴史校》、 公太音大全集校注》分別是對現存早的注》分别是对现存早的古典琴学指法的專论。早的專書之精校詳釋,堪称琴学文献整理之標幟。
上海古籍出版社自2006年开始与上海图书馆合作,从上图馆藏20多万件古代碑帖中挑选其中的精品,汇集成《翰墨瑰宝 上海图书馆藏珍本碑帖丛刊》系列丛书,以原大原彩、经折装的方式影印出版,将古代书法名迹的神采纤毫毕现、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原碑帖题签、题跋、观款、藏印等都巨细靡遗,尽数收入,完整展示了碑帖全貌。 这套丛刊的每种碑帖均由专家撰写导言,详细介绍了碑帖的刻拓、版本和递藏情况,并对其书法艺术特点作了精当的评述。 此为《翰墨瑰宝 上海图书馆藏珍本碑帖丛刊:四欧宝笈(特辑)》分册本《宋拓虞恭公碑》为上海图书馆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
碑碣之作,始于先秦,兴于两汉,盛于隋唐,历代沿习。庙宇学官、桥梁道路、摩崖造像、陵园墓地,多显其踪。或记功叙事,或圣旨文告,或舆地图画,内容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补史之缺,纠史之舛。大量的碑刻更是一个丰富的书法艺术宝库,较系统地反映了我国书法艺术的演变过程,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洛阳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建都于此,留下了不少碑刻名品。上启东汉,中经曹魏、西晋、北魏、隋唐、五代,下至宋元明清,历代皆有,蝉联不断。这些碑刻既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名碑已损毁或夫失,如今存世的早期完整拓片就显得尤为珍贵。为弘扬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服务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洛阳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从当地历
《古刻新韵:书法大成》为明代藩王朱寿镛等人编绘而成,这是一部较《芥子园画谱》*早、*为全面的画学教科书。全书包括花鸟、人物、山水等三部分。而*附加了相应的绘画口诀以及题画诗等内容。
清代扬州书画图册。本书主要收录扬州博物馆馆藏清代扬州籍或寓居扬州画家133人的书画作品196件,主要包括书法、绘画图轴、扇页等,绘画作品主要以山水、花卉为主,书法作品则选择书家代表性作品。每一幅作品均注明名称、质地、大小,而每一位作者则撰写小传,简介其生卒年、履历、画风、著述等。此次制作为宣纸彩印,一函两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自2006年开始与上海图书馆合作,从上图馆藏20多万件古代碑帖中挑选其中的精品,汇集成《翰墨瑰宝 上海图书馆藏珍本碑帖丛刊》系列丛书,以原大原彩、经折装的方式影印出版,将古代书法名迹的神采纤毫毕现、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原碑帖题签、题跋、观款、藏印等都巨细靡遗,尽数收入,完整展示了碑帖全貌。 这套丛刊的每种碑帖均由专家撰写导言,详细介绍了碑帖的刻拓、版本和递藏情况,并对其书法艺术特点作了精当的评述。 此为《翰墨瑰宝 上海图书馆藏珍本碑帖丛刊:四欧宝笈(特辑)》分册本《宋拓九成宫碑》为上海图书馆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