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善行草书,学问文章与苏轼并称。其题跋文字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着作,理论价值和赏鉴价值兼具。本书是黄庭坚书画题跋作品的汇编,由晚明著名藏书家、出版家毛晋编定,共九卷,完整反映了黄氏的艺术见解,对于认识了解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李阳冰《三坟记》上承李斯《峄山碑》,结体纵势而修长,线条遒劲,被称为“铁线描”,是后世学篆者的范本,深受读者喜爱。《大家墨宝:李阳冰好看的字》精选李阳冰《三坟记》中形体美、清晰度高的字汇编成书,一字一面,力求从微观角度展示李阳冰《三坟记》篆书之美。
《诗馀画谱》刊行于万历四十年(1612),初名《草堂诗画意》,是根据南宋人所编选的《草堂诗馀》,因其名义,选其词作,仿其编次而成。编者从南宋人编选的《草堂诗馀》中选取了佳作一百篇(现残本存97首),除了署名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箫声咽)外,其余都是宋代词作,且绝大多数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选词虽有得失,但可以算是一本较好的宋词选本。其版画主要是摹刻历代名家的画作。其绘事刻工,精妙流动,略无板滞;老松柔柳,临风伴月,尤擅胜场。编刻者在章法、场景、线纹等艺术处理上,都尽可能保留了名家原画的神韵,同时强调了木刻块面动静、虚实、刚柔的种种对比变化,在刀法上随类赋形,充分体现了徽派版画丰富妍丽的特点。校注者将原刻本中书法作品中的词作与通行本进行校对,对词作中的疑难字词
“艺术文献集成”搜集中国古代艺术方面的经典原著,以可靠的版本为底本,并予以重新校点整理,本书即是其中的一种。是明代学者王佐增补曹昭《格古要论》的著作,记录书画,建筑等艺术作品的形成和流传过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司马昞妻孟敬训墓志》,又名《司马景和妻墓 志》或《孟敬训墓志》,北魏延吕三年(514)葬。楷 书,二十一行,行二十一字。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 河南孟县葛村出土。 上海图书馆编的《司马昞妻孟敬训墓志(鉴赏版) 》为沈景熊藏初拓本,有王昶题跋,极为罕见。
《饮膳正要——古刻新韵辑六》为元忽思慧所撰 ,成于元朝天历三年(公元1320年),全书共三卷。 卷一讲的是诸般禁忌,聚珍品撰。卷二讲的是诸般汤 煎,食疗诸病及食物相反中毒等。卷三讲的是米谷品 ,兽品、禽品、鱼品、果菜品和料物等。
一、概述汉至明代“古赋”尤其是“骈赋”的发展演进状况。 二、以嘉庆馆阁赋为例论律赋艺术及其作法,如论赋题、赋韵、对偶、拟古之法等,并论及赋与诗及八股时文的关系。所征引整篇或整段的馆阁赋作品多达200多篇。 三、载录林氏本人及时人作赋故事。卷末附录《国朝骈文正宗》所收袁枚等人30篇骈文题目并作评说。 《见星庐赋话校证》在通行的赋论史、《辞赋研究史料概述》及研究古代诗赋的相关著作中,多所论及,但其流传不广,此稿为其首次标点整理。
《唐诗画谱》乃明代万历年间徽派版刻的代表作。该书由集雅斋刻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编者为集雅斋主人黄凤池。选取了五言唐诗50首,七言唐诗50首,六言唐诗60馀首。每首唐诗一画一字。其版画刻线稳健,刃峰不露。尤其对配景山水的皴法,大胆地变阳刻为阴刻,颇饶趣味,在明版中不多见。其字书写者多为苏州、杭州、松江、歙县地区的书法家,其中不乏名家,如董其昌、陈继儒、俞文龙、朱杰等。书体则篆、隶、楷、行、草兼备,风格则既有二王之馀韵,也有颜、柳、苏、黄、赵之风格。校注者将原刻本中书法作品中的词作与通行本进行校对,对词作中的疑难字词及典故作了简明的注释,使得广大读者在欣赏了徽派版画的艺术魅力的同时,也能方便地阅读和欣赏宋词的婉美。
《司马昞妻孟敬训墓志》,又名《司马景和妻墓 志》或《孟敬训墓志》,北魏延吕三年(514)葬。楷 书,二十一行,行二十一字。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 河南孟县葛村出土。 上海图书馆编的《司马昞妻孟敬训墓志(鉴赏版) 》为沈景熊藏初拓本,有王昶题跋,极为罕见。
“艺术文献集成”搜集中国古代艺术方面的经典原著,以可靠的版本为底本,并予以重新校点整理,本书即是其中的一种。是明代学者王佐增补曹昭《格古要论》的著作,记录书画,建筑等艺术作品的形成和流传过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梦幻居画学简明》五卷,画论。清代郑绩撰于 1866年。以画科为编次分论山水、人物等各种题材的绘画。主张绘画应反映现实,以形为神,形神兼备。 提出“立意”、“品格取韵”。画山水,不能“忽格于形象”,又不能“描摹虽似而品类无神”。画花卉,要求“合而观之,则一气呵成。深加细玩,复神理凑合”。画禽兽,要求“能于形似中得筋力,于筋力中传精神。具有生气”。画人物,要求“写其人不徒写其貌,并要肖其品”。
暂无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