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鲁迅评之在譬喻类佛经中“最有条贯”。
《了凡四训》是明代学者袁了凡写给儿子的训诫,共四卷,故名“四训”。全书以儒家思想为纲领,重在阐明改过自新,忠孝仁义以及立身处世之学。本书文笔简约,清新隽永,可读性很强。作者旁征博引,举例丰富,此书可以说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小百科”。《袁氏家训》主要记载了袁了凡父母对子女的日常教导,内容与《了凡四训》可以互相参照。 本书由胡国浩导读注释。
太上感应之篇,简言之,以因果感应之理事劝人为善去恶之文也。不知其作者为谁,或云葛洪,学者未必信也。至於语托太上,称天立教,尤渺渺乎不可究诰焉。自赵宋以来,流传不替,着录於道藏,是符苏丹鼎行功修练之外,道教中部淑世之作也。全篇只千百余字,而理事俱到,其中列举世间常犯过恶两百余事以擎口人,巨细靡遗,不惮其烦,若悯人偶一不慎而蹈之,以罹祸灾者;其意恺恺然,其言蔼蔼然,而其正义之气森森凛凛然,如有鬼神之鉴临,读之令人惶恐凄恻,愧不自安;而若从此扪心猛醒,则又立觉祸福在我,如得天地之生意,贤圣可期;盖历历而指,则贤愚俱受其惠,循循而诱,则下学易於上达,亦切问近思之学也。夫如是,则劝善之效着,淑世之功深,而长养飞昇之道,化民咸俗之学,尽在於斯,则虽指之为葛洪所作也亦宜,虽谓之为上天所垂
大疏内容,分为序论和解释本文两大部分。序论包括:叙所因、释题目、彰妨难。叙所因,简要地说明因明在古印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玄奘西行向戒贤等学习因明的经过。释题目,叙述对于「因明人正理论」这一题目的各种解释,末尾解释作者商羯罗主得名的由来。彰妨难,解释对于因明之名称的几种疑问。解释正文,是解释人论本文。其纲领是两颂,头一颂是:「能立与能破,及似唯悟他。现量与比现,及似唯自悟。」末一颂是:「已宣少句义,为始立方隅。其间理非理,妙辩于余处。」头一颂是说因明的内容,分悟他和自悟两门。悟他是使对方相信立论者的主张,为此,要通过能立与能破的论式。似立与似破,就其目的而言,也在于悟他。而立论者的主张,是通过现量、比量得到的。为了悟他,先须自悟。似现量、似比量,其目的也是为了自悟。末一颂
《范祥雍古籍整理汇刊:南华真经批校》是道家经典,影响很广。范祥雍先生以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涵芬楼影印明世德堂刊本作底本,以敦煌唐写本、宋本、覆宋本、日本高山寺藏古钞卷子等参校,具有很高的版本价值和学术价值。
《百喻经》:佛教文学经典,以譬喻宣扬佛法义理。全书从《经藏》12部经中取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及偈颂,概称“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诙谐机智,生动巧妙,文浅理深。鲁迅评之在譬喻类佛经中“最有条贯”。
大疏内容,分为序论和解释本文两大部分。序论包括:叙所因、释题目、彰妨难。叙所因,简要地说明因明在古印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玄奘西行向戒贤等学习因明的经过。释题目,叙述对于「因明人正理论」这一题目的各种解释,末尾解释作者商羯罗主得名的由来。彰妨难,解释对于因明之名称的几种疑问。解释正文,是解释人论本文。其纲领是两颂,头一颂是:「能立与能破,及似唯悟他。现量与比现,及似唯自悟。」末一颂是:「已宣少句义,为始立方隅。其间理非理,妙辩于余处。」头一颂是说因明的内容,分悟他和自悟两门。悟他是使对方相信立论者的主张,为此,要通过能立与能破的论式。似立与似破,就其目的而言,也在于悟他。而立论者的主张,是通过现量、比量得到的。为了悟他,先须自悟。似现量、似比量,其目的也是为了自悟。末一颂
《了凡四训》是明代学者袁了凡写给儿子的训诫,共四卷,故名“四训”。全书以儒家思想为纲领,重在阐明改过自新,忠孝仁义以及立身处世之学。本书文笔简约,清新隽永,可读性很强。作者旁征博引,举例丰富,此书可以说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小百科”。《袁氏家训》主要记载了袁了凡父母对子女的日常教导,内容与《了凡四训》可以互相参照。 本书由胡国浩导读注释。
《了凡四训》是明代学者袁了凡写给儿子的训诫,共四卷,故名“四训”。全书以儒家思想为纲领,重在阐明改过自新,忠孝仁义以及立身处世之学。本书文笔简约,清新隽永,可读性很强。作者旁征博引,举例丰富,此书可以说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小百科”。《袁氏家训》主要记载了袁了凡父母对子女的日常教导,内容与《了凡四训》可以互相参照。 本书由胡国浩导读注释。
《明僧弘秀集》是明末毛晋编刻的一部专门收录明代僧人诗歌的总集,刊刻于崇祯十六年,之后未有重刻,故存世甚少,因此较少为世人所知。在目前通行的几套大型图书中,如《四库全书》系列、《四部备要》等皆未收此书,此次出版尚属首次。本书共辑录洪武元年(1368)至正德十六年(1521)年间197位僧人的1700余首诗作,目前仅见崇祯十六年(1643)毛氏汲古阁刻本,凡十三卷,九行十九字白口左右双边。各卷篇幅不一,各家所选诗歌数量亦不一,诗末为各家撰有小传。书前有毛晋崇祯十六年序。本次出版主要是对此书进行标点和整理,还对原著中大量的俗字、讹字作了整理,更便于今天的读者阅读和使用。此外,本书采用繁体竖排形式,在程度上保持了原著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