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先生的讲学语录和诗文著作,在他生前已由其门人陆续单独刊行。隆庆六年,御史谢廷杰巡按浙江时,汇集了传习录、文录、别录、外集、续编、世德纪,以及年谱、奏疏、祭文等,整理而成《王文成公全书》,刊行于世。全书共三十八卷,分为语录、文录、别录、外集、续编、附录,附录又包含年谱、年谱附录、世德纪、世德纪附录。这是第1部阳明先生的全集,以后刊行的各种quan集,基本都是依据此刻本翻刻或排印。 本次出版的简体版,是以民国《四部丛刊》所影印的明隆庆刊本《王文成公全书》为底本。并参考了《四库全书》本、中华图书馆本等版本,以及从明朝至今关于王阳明的众多研究成果。 《王阳明全集(套装1-4册)》在编校上遵从原版体例和文本。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第三十九卷《旧本未刊语录诗文补编》和第四十卷《旧本未刊
《经史百家杂钞》是曾国藩编纂的一部古文精华集,共二十六卷。《经史百家杂钞》一书,是从清末到民国,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影响较大、继姚鼐《古文辞类纂》之后的又一部有名的古文选读本。全书共分论著、词赋、序跋、诏令、奏议、书牍、哀祭、传志、叙记、典志、杂记十一类。 《经史百家杂钞》一书,是从清末到民国,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影响较大、继姚鼐《古文辞类纂》之后的又一部有名的古文选读本。全书共分论著、词赋、序跋、诏令、奏议、书牍、哀祭、传志、叙记、典志、杂记十一类。 在清代,在曾国藩之前,社会上已经流行着两部很有名的古文选本,一部是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编纂的《古文观止》,一部是乾隆年间姚鼐编纂的《古文辞类纂》。这两部书,各有其优长,影响也都很大。但在许多方面,却比不上《经史百家杂钞》
本全集收录王安石撰著和编纂的全部文字,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采用简体横排的方式整理出版。另搜集一些相关资料作为附录,使得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这位历史大人物。 全集中有传世完整文本的著述,所用底本一般采用刻印时间较早、校刻精良的善本,并以不同系统的版本作为参校本。全集所收的辑佚文字,尽量参考前贤时彦的相关成果,做一些修订,并综合做出一些编排方面的调整
《大师的国学课15·了如指掌·国学馆:文字学启蒙》讲述了文字学是语言学的分支之一,它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字的性质、造字法、起源、发展、形体与音义的关系、正字法、文字的创制与改革、个别文字的演变等。我国的汉字历史悠久,结构复杂,因此作为研究一切历史文化的先行学科的文字学在中国特别发达,在古代被称为“小学”。中国的文字学除了对文字的研究外,还包括对音韵、训诂的研究。《大师的国学课15·了如指掌·国学馆:文字学启蒙》由作为中国文字学研究巨擘胡朴安先生的《文字学ABC》和杨树达先生的《中国文字学概要》合集而成,二书内容均简明扼要,浅显易懂,双剑合璧。
《容斋随笔》是南宋洪迈(1123~1202)著的史料笔记,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并称为宋代三大最有学术价值的笔记。 《容斋随笔》分《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因书未成而作者过世,故《五笔》仅为十卷。这部书记述范围颇广,资料甚富,包括经史百家、文学艺术、宋代掌故及人物评价诸方面。它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推它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 本书由著名古籍整理专家孔凡礼先生点校,全式标点。
《大师的国学课22·了如指掌·国学馆:中国戏曲史》精选戏曲研究大家王国维、吴梅两位先生的作品,旨在使读者对中国戏曲之源流演变有一个了然清晰的了解。《宋元戏曲史》是王国维先生多年从事戏曲研究的总结性著作,全书以宋、元两朝为重点,征引历代有关资料,考察中国古典戏曲形成、演变、发展的过程,描绘出清晰的途径和线索,对戏曲语言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作了具体的分析与发挥,是中国部系统研究戏曲发展史的专著。《中国戏曲概论》是吴梅在戏曲理论方面的主要著作,探究了戏曲理论、曲律、曲谱,论述了元、明、清三代的杂剧、传奇和散曲。
南大吉,字符善,号瑞泉,陕西渭南人,明代学者,为官造福一方,创办书院倡学。本书主要由《瑞泉集遗稿》及部分诗稿辑录整理而成,大致能反映出南大吉的基本理学思想。全书共6卷。《瑞泉南伯子集》,据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南轩刻本,目前重庆市图书馆藏有此集之残本。诗稿的辑录主要参考黄宗羲《明儒学案》点校修订本,中华书局2008年版;《冯从吾冯少墟集》,文津阁《四库全书》影印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绍兴县志》,绍兴县志编撰委员会编,中华书局1999年版;《绍兴市志》,绍兴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等。点校以明刻本为底本,通校其它诸种刻本,凡改正明本之处均出校。本书搜集的南大吉著述,特别是辑录的诗稿,具有很高的文献和古籍整理价值。
《罗振玉学术论著集:面城精舍杂文甲乙编(又永丰乡人四稿)》收录罗振玉《面城精舍杂文》甲乙编及《永丰乡人》四稿。计有《面城精舍杂文甲编》、《面城精舍杂文乙编》、《云窗漫稿(永丰乡人甲稿)》、《雪堂校勘群书叙录(永丰乡人乙稿)》、《雪堂金石文字跋尾(永丰乡人丙稿)》、《雪堂书画跋尾(永丰乡人丁稿)》等6种。这些著作皆是作者艺术品位和学术眼光的体现,从中可以看出一国学大家的治学轨迹和学术内在理路,从而生发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敬意和温情。
梁代文学家、书法家王筠,琅邪王氏后裔,字德柔,一字元礼,小字养,法号慧炬;齐建元四年(四八二)生,梁大宝元年(五五〇)卒于侯景乱中。王筠在永明年间度过了少年时代,未及当时文坛的风云变化;但自齐明帝建武四年(四九七)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后,因家学薰陶,群贤滋养,终能秉承永明文学的流风遗韵,驰聘文坛五十余年,蔚为梁文学的一位大家。天监前期,因王筠积极实践永明声律理论,得到沈约的赏重。天监十四年(五一五)以后,昭明文学集团及梁代中期文学继起,固然令齐梁两代文学生出差别,永明文学的气韵风范仍潜运其中,他与刘孝绰并得萧统礼敬,又活跃于文坛十余年。东官易主后,王筠曾受到过冷落,但萧纲也说过「王筠本自旧手」(《梁书·萧子显传》)的话,仍肯定了他在梁代后期文坛的地位。因此,王筠的创作基本与萧梁
《罗振玉学术论著集:面城精舍杂文甲乙编(又永丰乡人四稿)》收录罗振玉《面城精舍杂文》甲乙编及《永丰乡人》四稿。计有《面城精舍杂文甲编》、《面城精舍杂文乙编》、《云窗漫稿(永丰乡人甲稿)》、《雪堂校勘群书叙录(永丰乡人乙稿)》、《雪堂金石文字跋尾(永丰乡人丙稿)》、《雪堂书画跋尾(永丰乡人丁稿)》等6种。这些著作皆是作者艺术品位和学术眼光的体现,从中可以看出一国学大家的治学轨迹和学术内在理路,从而生发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敬意和温情。
经典是圣贤智慧的结晶,具有的永恒价值,通过诵读经典,一个人可以从小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徐洪磊编著的《中华经典诵读集》汇集了《弟子规》《孝经》《大学》《中庸》《了凡四训》等几部经典著作,并加注拼音,旨在令诵读更加清晰流利方便的同时,让读者更多更全面地接触经典,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优化人格。
书稿为“《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与儒家经典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会议论文集。书稿收录了此次研讨会宣读的有关清华简《筮法》与《周易》研究、清华简与其他历史文化研究、其他简帛与历史文化研究等三个方向的43篇论文,另还有一篇附录。这些文章涵盖面广,涉及古文字、古文献、历史地理、先秦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由于清华简本身为全新的材料,因而应用清华简进行的研究多具有突破性意义,尤其是《筮法》与《周易》的对比研究,大大推进了中国古代易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