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韵》宋丁度等奉敕撰,为我国历史上较重要的韵书之一。书成于宝元二年(1039)。因《广韵》多用旧文,繁略失当,宋仁宗命丁度、李淑典领,与郑戬、贾昌朝、王洙等人共同重修《广韵》,尽量增加字数,更名《集韵》。《集韵》共分十卷,计平声四卷,上、去、入声各两卷,共206韵,与《广韵》相同。《集韵》在文字、音韵、训诂诸方面比《广韵》都有增广。其广收异体字,共收字53525,比《广韵》多两万余字。并新增又音,保存了当时的时音和方音。并广收训诂。《集韵》可谓韵书之总汇,为研习语言文字之学不可不读之书也。
《诗经》是我国*早的诗歌总集。高亨先生研究先秦文学卓有成就,其治诸子,遵循乾嘉考据遗风,往往胜解精义,发前人所未发;其治《周易》,一改前人 以经解传,以传解经,经传互解 的旧习,首次经传分解,开创了中国现代《周易》 义理派 的研究新方法,为学界所推崇;其治《诗经》,以传统文字训诂学为根基,在校勘训诂上创发新义。砥砺基础,夯实根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对《诗经》各篇加以说明注释,有许多地方别具识见。
高濂编著的《遵生八笺(上下)(精)》是一部内容广博又切实用的养生专著,也是我国古代养生学的主要文献之一,明代高濂撰。据说他幼时患眼疾等疾病,因多方搜寻奇药秘方,终得以康复,遂博览群书,记录在案,汇成此书。刊于公元1591年。二十卷。全书分为《清修妙论笺》、《四时调摄笺》、《却病延年笺》、《起居安乐笺》、《饮馔服食笺》、《灵秘丹药笺》、《燕闲清赏笺》、《尘外遐举笺》等八笺,很有参考价值。
本次整理的李颙著作,包括《二曲集》《四书反身录》《垩室录感》《周至三义传》《司牧宝鉴》《关中李二曲先生履历纪略》《潜确录》等。其中,《二曲集》以郑重、高尔公刻印本为底本,以长白完颜本、石泉彭氏本、静海闻氏本为主要校本。《四书反身录》以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思砚斋刻本为底本,以三韩铭德本、石泉彭氏本与静海闻氏本为校本。《垩室录感》以石泉彭氏所刻的《垩室录感》为底本,参校吴中重刻本和静海闻氏本。《周至三义传》以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刻《垩室录感》中所附的《周至三义传》为底本,参校陇右牛氏本和周至县署本。《司牧宝鉴》整理时以石泉彭氏本为底本,参校宜黄黄氏本和静海闻氏本。《关中李二曲先生履历纪略》以程氏刻本为底本,参校石泉彭氏本和静海闻氏本。《潜确录》以石泉彭氏本为底本,参校陇右牛
《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共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政治,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等,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
本书是芷兰斋书跋系列书籍的第五种。本书主要收录作者所收藏的重要名家稿钞校本30部,像鲍廷博批校《宋林和靖先生诗集》三卷、周大烈题记、高燮过录方苞点评《柳河东集》四十三卷《别集》二卷《外集》二卷《附录》一卷、郑文焯题记《白石道人诗集》六卷等,都极为珍罕。在向读者展示善本秘籍的同时,在版本著录与鉴定上,承继书志学的优良传统,从版式、行款、字体、刀刻、纸张、墨色、装帧、序跋、印章等方面确定雕版年代,审定版本之优劣,包含着作者多年的研究心得,除此之外,还讲述了每种图书背后所隐含的逸闻趣事,几乎每一部书都有新知创见,足以增广见闻。作者还为每部书精选若干幅具有代表性的书影,图文并茂,可谓内容极其丰富的书志学佳作。
《清真集笺注》是罗忼烈先生代表作之一,分为 卷首语 、上编 词笺 、中编 诗文笺 、下编 参考资料 、 清真年表 五部分。作者汇集众多周邦彦集版本,并从《永乐大典》、《(宋)皇朝文鉴》、《宝真斋法书赞》等书中辑录散佚作品,加以校勘、笺注、集评、附记等,考订正误,辨析真伪,发微抉隐,使此书兼具资料性与研究性,堪称研究周邦彦无法绕过的重要参考书籍。《清真集笺注》原于1985年由三联书店香港分店出版,后于2008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精装本、平装本。本次重排为典藏版,对原书中的个别排印、表述、引文疏误略作修订。
《文房四谱》分为《笔谱》《纸谱》《墨谱》《砚谱》四个部分,是记载历代笔、墨、纸、砚原委本末及其故实。书中各谱的体例大致相同,首先叙事,次讲制作,三是杂说,四为辞赋。叙事重在说明定义、沿革及产地。制作则重在介绍制造技术。杂说讲述典故和轶闻。辞赋汇集了有关赞咏 文房四宝 的诗词。全书首尾相映,浑然一体。
孙传庭的一生中,镇压农民起义军构成了他军旅生涯的主要内容,先后参与并主持了数十次对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镇压活动。此《孙忠靖公全集》便是其著文之集结。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全书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 功名富贵 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牛兆濂,字梦周,号蓝川,清末民初名满三秦的理学家,关学学派的代表性人物,曾讲学于蓝田芸阁书院和三原清麓书院。牛兆濂著有《吕氏遗书辑略》 4 卷,《芸阁礼记传》 16 卷,《近思录类编》 14 卷等,又曾主纂《续修蓝田县志》。本书收录《蓝川文钞》12卷,以民国十三年(1924年)芸阁诸生排印本为底本。《蓝川文钞附卷》以民国十二年(1923年)芸阁学舍诸生又集蓝川先生之诗文,另成一册。《蓝川文钞续》6卷,以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芸阁学舍诸生排印的一函四册为底本。本次辑佚的内容包括牛兆濂诗文、答问以及家书、乡试卷、生平事略、年谱等。全书广泛搜集牛兆濂的各种论著,其完备程度为前人所未有。
王建常是明、清之际关中著名经学家、哲学家,与冯少墟、李二曲合称“关中三先生”。本次点校整理的王建常著作,包括《书经要义》 6 卷、《大学直解》上下卷、《太极图集解》《复斋录》《复斋余稿》等。本次整理侧重于体现王建常关学思想之义理性文献,《大学直解》以世德堂藏版为底本,传经堂藏版为校本。《复斋余稿》以四勿斋石印本为底本,朝邑文会刷印本为校本。凡系底本刊误、校本为正者,依校本改正并出校;凡底本为正、校本为误者,亦出校,以便读者识鉴;凡明显俗字、古体字、后世避讳字,均径改。王建常作为明末遗民,他锐意圣学,笃信程朱,力排异说,终生不遗余力地对阳明、异端佛老进行辟斥。其学以主敬存诚为功,穷理守道为务,他主张为学先要立志,要立志成为天下等人,要做天下等事。本部文集有助于从理气关系、心性关
先务虚后务实,先理论后技艺,这是《随园食单》在结构上的独特之处。本书开头以《须知单》和《戒单》为总纲,分别论述了原料的采购、作料的配搭、火候的掌握、餐具的选择、上菜的顺序、烹饪的规则、厨师的态度、食客的品位、宴席的礼节等等事项。简单说,《须知单》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戒单》告诉人们不应该做什么。这两章提纲挈领,充分体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饮食理念。 总纲以下,本书又开列十二章,分别是《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菜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茶酒单》。每一章中又囊括几条至几十条食谱,活灵活现地展现了清代江浙地区三百余种美食的做法和味道。 《板桥杂记》一书采取笔记体,分雅游、丽品、轶事三个部分,
《状元阁印千家诗》,作为 三百千千 之一的《千家诗》,历来为传统蒙学所重视。其实《千家诗》由五言诗和七言诗两部分合并而成。其中,五言诗为清代王相所选,七言诗则由宋代谢枋得所选。两部分共选录作品二百二十六首,涉及自唐代至明代诗人百余名,所选杜甫作品多,共二十二首。作品题材多样,山水田园、送别思乡、吊古咏物皆有。且诗句浅白易懂,并附有注释,较适合孩童诵读。次选《状元阁唐诗三百首注释》,编者蘅塘退士,原名孙洙,字临西,无锡人,《唐诗三百首》已不须多做介绍,几为广为人知的唐诗选本。又选《状元阁印宋元明诗》。由清代道光年间朱梓、冷昌言所编,根据序言所述,此书原为冷氏家塾自用启蒙读本,仿照《唐诗三百首》体例编辑而成,共选一百四十五位作者的三百一十一首诗。宋元明三代诗作与唐诗三百首一并作为
该书稿是《唐兰全集》 遗稿集 中《唐氏说文解字注》、《说文解字笺正》、《读说文记》三部分的结集,为唐兰先生未发表的关于《说文》研究的一些笺注、札记,虽为未完成稿,但集中反映了唐兰先生治《说文》的方法和成果。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北西厢",元代汉族戏曲剧本,王实甫撰。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桃花扇》是一部表现亡国之痛的历史剧。作者将明末侯方域与秦淮艳姬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同南明弘光朝的兴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该剧描写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阐发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的理想,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势力与封建礼教的色彩。该剧自问世后,好评如潮,誉满曲坛,盛演不衰。《窦娥冤》,正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全剧主题思想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
吕柟,字仲木,号泾野,陕西高陵人,是 明代关中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吕柟早年问学于渭南薛敬之,始得周、程、张、朱之理学正传,坚持格物穷理、知先行后,继承关学读经重礼、重视气节的传统。“以礼为教”是张载思想的显著特色,吕柟亦非常重视对礼的学习与践行,其思想由传统理学转向先秦孔孟仁学。 该书为吕柟讲述经学的语录汇编,全面、详尽地反映了吕柟对先贤经学思想的理解和新的诠释。共27卷,由《泾野先生五经说》21卷和《四书因问》6卷两部分组成。《泾野先生五经说》《四库存目丛书》著录有:《周易说翼》3卷,《尚书说要》5卷,《毛诗说序》6卷,《春秋说志》5卷,《礼问》2卷,总计21卷。本次《泾野先生五经说》的校点以清咸丰六年(1856年)李锡龄校点的《惜阴轩丛书续编》为底本,以《四库存目丛书》本、《丛书集成
王徵,字良甫,号葵心,明陕西西安府泾阳县人。王徵一生广交“奇人”,喜读“奇书”,善制“奇器”,是儒学和西学思想家、科技发明家、语言学家和翻译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本书共 16 卷。卷 1 至卷 6 为政事类,包括治状、兵事、奏议等;卷 7 至卷 12 为王徵的学术类著作;卷 13 至卷 16 属于诗文杂著类,包括诗、曲、序跋、杂文等。另外有附录四种。附录一是本书编校者编撰的王徵年谱;附录二是有关王徵的传记资料以及赞贺、祭文,共精选 14 篇;附录三是有关王徵著译的序跋、提要,共精选 31 篇;附录四是王徵著译的考辨。本文集的编校,由于没有可以参考的现成文集版本或全集版本,只能搜罗各种单独刊行的王徵著译和散见于各处的王徵诗文杂著,以统一的体例汇集成书,故其版本情况分散而又复杂。点校整理者采用
王恕,字宗贯,号介庵,明代西安府三原县光远里(今陕西省三原县北城)人。本书点校的王恕主要著作,包括《王端毅公文集》(记、序、书、墓表、墓志铭等) 6 卷、《续文集》 2 卷、《玩易意见》上下卷、《石渠意见》 4 卷、《王端毅公奏议》 15 卷和《典籍格言》(未分卷),全书统一用《王恕集》冠名。《王端毅公文集》采用明嘉靖三十一年( 1603 年)石渠家藏刻本为底本,《玩易意见》《石渠意见》采用清道光二十六年( 1846 年)《惜阴轩丛书》本为底本,《王端毅公奏议》采用清乾隆四十三年( 1778 年)《钦定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典籍格言》采用明弘治十八年( 1505 年)刻本为底本。校以清嘉庆十一年( 1806 年)据明嘉靖十三年( 1534 年)版本的补刻本。王恕著作五种除了以底本为主进行本校外,引文和录文的对校主要参考校本进行
高濂编著的《遵生八笺(上下)(精)》是一部内容广博又切实用的养生专著,也是我国古代养生学的主要文献之一,明代高濂撰。据说他幼时患眼疾等疾病,因多方搜寻奇药秘方,终得以康复,遂博览群书,记录在案,汇成此书。刊于公元1591年。二十卷。全书分为《清修妙论笺》、《四时调摄笺》、《却病延年笺》、《起居安乐笺》、《饮馔服食笺》、《灵秘丹药笺》、《燕闲清赏笺》、《尘外遐举笺》等八笺,很有参考价值。
李元春,陕西朝邑(今大荔县)人,字仲仁,又字又育,号时斋,清代中后期关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其学术思想已经与张载所传之关学并无多少学理上的继承关系。本次整理的李元春著作,大部分只有一种版本,故只进行了标点。共收录《桐阁文钞》 12 卷、《经传摭余》 5 卷、《益闻散录》 3 卷以及《诸子杂断》《桐阁性理十三论》《张子释要》《四礼辨俗》《刍尧私语》《病床日札》《桐阁杂著四种》《桐窗呓说》《夕照编》《闲居镜语》《教家约言》《授徒闲笔》等。李元春博通经史,其学恪守程朱,以诚敬为本,而笃于躬行。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文献整理专家,在介绍关学学术思想、保存关学文献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该书是对他学术生涯的总结,也是首次全面系统整理出版的李元春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