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记录的是曾国藩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面的种种实践与思考。有学者曾说过:"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十倍。"《曾国藩家书》真实、诚恳,并且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可谓清代版的《精进: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谢永芳,南京大学文学博士。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兼职硕导。中国词学研究会、湖北省古代文学学会理事。出版过《广东近世词坛研究》等著作,在《文艺研究》、《文献》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本书为 中国古典诗词校注评丛书 中的一种。《苏轼词全集》汇辑苏轼词全部作品,是目前苏轼词作全面的辑本,按照编年进行编排。每篇均有题解、注释和汇评,力求对苏轼词作及苏轼本人进行全面客观的解读。
陈寅恪经典学术论文结集,收录《论〈再生缘〉》《韦庄秦妇吟校笺》《狐臭与胡臭》《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等重要论文十余篇,附《寒柳记梦未定稿(增补)》,并收录包含《论禅宗与三论宗之关系》《韩愈与唐代小说》《对科学院的答复》在内的杂文十一篇。本版《寒柳堂集》为国内横排简体精校版,让更多的读者接近陈先生,阅读其著,体悟其思。
理学也称道学、性理之学或义理之学,兴起于北宋。主要代表人物有程颢、程颐,相与论学的有张载、邵雍,后人又溯及二程的本师周敦颐,全称 北宋五字 。南宋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学说,并汲取周、张、邵学说的部分内容,加以综合,熔铸成庞大的体系,建立了理学中居主流地位的学派;与此同时,也有以陵九洲为代表的理学别派与之对峙。南宋末,朱学确立了主导地位。元代理学北传,流播地区更广。 《张载集:理学丛书(繁体竖排)》探讨了宇宙本原、认识truth的方法途径、世界的规律性和人类本性等哲学问题,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哲学体系,并涉及道德、教育、宗教、政治等诸多领域。
秦观(一〇四九 一一〇〇)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为 苏门四学士 之一。现存秦观文集之*古的版本,盖为日本内阁文库所藏南宋孝宗乾道九年高邮军学所刻之本,见董康《书舶庸谭》卷六所著录。国内亦存有此本,但业经绍熙三年谢雩重修,此次所选印者,即此重修本。
汲取古人语言的精髓, 神回复 令人脑洞大开. 《舌华录》取佛经 舌本莲花 之意,是一本与《世说新语》媲美的笔记体小说,记录古代士大夫的生活智慧,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古代文化对人的精神熏陶和人格塑造。 当今社会,沟通与表达非常重要,正所谓的情商高就是会表达。现实情况是,很多人因为口头表达能力弱一些,社交时很难左右逢源。本书精选了古人在表达方面的小故事、小段子,无论是机巧灵活,还是风趣幽默,无不给人以启迪。
陈寅恪集之一种。陈寅恪诗作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此册收陈寅恪及夫人唐筼生前近四百首诗作、联语,均为“文革”散失后多方搜集而得,是全面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作品。按时间编排,并附有提供相关资料的编者注。
中国的古典诗词有如海洋,诗国神游,可取一瓢而饮。全书分襟抱篇、构思篇、技巧篇、语言篇、风格篇,共探讨了108个艺术问题,几乎将古今中外诗歌理论悉数收入囊中。每文以一个艺术问题一首诗为中心,旁征广引,在有限的篇幅中容纳尽可能丰富的信息量;纵向适当联系 五四 以来包括当代新诗与旧体诗词的创作,横向适当联系西方的文论与诗论,力求汇通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增强时代感与当代性;以文学小品的笔法撰写诗歌赏析文字,力求学术的通俗化、文学化与个性化,增强可读性。可作诗词爱好者、教学者与创作者以及大、中学生的参考读物。
在中国文化史上,*次大规模接受外来宗教文明,应始自印度佛教的东传。两汉之际,佛教*早从西域传入中土,历经六七百年的发展,至隋唐,终于建立了中国自己的宗派,基本完成佛教的华化征程。回望两千多年的中国佛教史,中古隋唐是特别重要的时段,因为*著名的四大译师、*影响力的佛典和开宗立派的大师,以及佛教文献学、佛教史学的奠基人等,此时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而僧佑律师(445 518),就是当时*杰出的佛学大师之一。其著述宏富,《释僧佑法集总目录序》即夫子自道曰 总其所集,凡有八部 。可惜完整流传至今者仅剩三部,即《弘明集》《出三藏记集》和《释迦谱》。其中,涉及内容ZUI广泛的是《弘明集》,凡研究中古宗教史、哲学史、文化思想史、文学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之学人,无不要充分利用其保存的珍贵史料。
牛兆濂,字梦周,号蓝川,清末民初名满三秦的理学家,关学学派的代表性人物,曾讲学于蓝田芸阁书院和三原清麓书院。牛兆濂著有《吕氏遗书辑略》 4 卷,《芸阁礼记传》 16 卷,《近思录类编》 14 卷等,又曾主纂《续修蓝田县志》。本书收录《蓝川文钞》12卷,以民国十三年(1924年)芸阁诸生排印本为底本。《蓝川文钞附卷》以民国十二年(1923年)芸阁学舍诸生又集蓝川先生之诗文,另成一册。《蓝川文钞续》6卷,以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芸阁学舍诸生排印的一函四册为底本。本次辑佚的内容包括牛兆濂诗文、答问以及家书、乡试卷、生平事略、年谱等。全书广泛搜集牛兆濂的各种论著,其完备程度为前人所未有。
原作者是李贽(号卓吾)。1960年,厦门文史研究者林颂著书立说,力挺龚显鹤,称 古典小说《荔镜记》出自晋江李贽之手 ,传说他因为与一个潮州友人争论陈三五娘籍贯问题,连夜赶写这部奇书。泉州知名学者李少园曾撰文称,上世纪50年代从日本发现并传回的古本《荔镜记戏文全集》是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刊行的,虽然写着 合潮、泉两地的《荔支记》而成 ,但与李贽两次奔丧的时间相吻合。奔丧是 李贽成人后weiyi逗留故乡的一段较为空闲的时间,为期6年,他奔丧结束恰恰是1566年,当年《荔镜记》刊刻问世。 也有学者指出,这出戏以反对封建婚姻为主旨,与李贽主张婚姻自由有相通之处,但不能以此作为直接证据而断定是他的作品。并且《荔镜记》属于复古派文风,与李贽反复古的泼辣文风格格不入。李贽去世后,其名声大振,悼念诗文绵绵不绝,明代潘
共二十卷,其中多有感慨世道人心、忧国忧民之语,间有对朝臣弹劾他的不满和牢骚。集中文章大部份是祝寿、哀诔、贺官、墓志之类的应酬之作。但其中也写到明末边陲军队钱粮供给的问题,地方官员治理地方的得失,同时抒发了他的忧虑,并提出建议。这些方面,对于了解明末边塞军事布防及后勤供应的具体情况,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其语言特点尤其能够让今天的读者了解明代写作的风气。
李柏,字雪木,自号太白山人, 郿 县(今陕西眉县)人,是清初关中著名学者、诗人。与周至李颙,富平李因笃齐名,学者咸称“关中三李”。 本次点校所依据的版本是民国二年( 1913 年)郿邑祠内存板之太白山人《槲叶集》,原则上一仍其旧。参校本为三原中学珍藏清康熙本《槲叶集》。本书分为《槲叶集》 5 卷,包括赋、论、说、记、书、疏、诗等;另有《南游草》和《南游诗草》;补遗及附刊中所收录的与李柏相关的序跋等。本书在点校过程中,为较准确地把握李柏的背景材料、时代精神、思想内容与表达方法,多参阅山阳吴怀清编《关中三李年谱》及《郿县志》,具有较高的古籍整理价值。
张仲裁译注的《酉阳杂俎(上下)(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所记有仙佛鬼怪、人事以至动物、植物、酒食、寺庙等等,分类编录,一部分内容属志怪传奇类,另一些记载各地与异域珍异之物。 是一部上承六朝,下启宋、明以及清初志怪小说的重要著作,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鲁迅曾予以高度评价,认为这部书与唐代的传奇小说“并驱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