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早年致力于反清复明,明亡后披发入山,隐身、授徒、著书凡四十余年。隐居期间,先生以 述往以为来者师 (《读通鉴论》卷六)的态度,以 六经责我开生面 的创新精神,对历代统治者,尤其是明代统治者的成败得失进行研究;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刻的反思。写下了大量富有独创性见解的著作,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学、天文、地理、训诂、考据等诸多方面。凡500余万言。 同治四年,1865年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为弘扬船山学说,特在南京设局重刊《船山遗书》,计收著作56种,288卷。光绪年间,又补刻了6种,10卷,附于其后。共计62种,298卷。通称 金陵本 或 曾刻本 。后者也被称为 衡阳补刻本 。 本次出版的简体横排版,即以 金陵本 为底本,在内容上完全忠实于底本,其他版本适当参照。
本书收集陈登原已出版或未出版图书及论文, 并附有其长子所撰陈氏年谱。从类别上分, 主要包括哲学类、经济史类、文献学、教材类、文化史类、文学类等。
《顾鼎臣集:杨循吉集》为明代重臣顾鼎臣和杨循吉的诗文合集,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晚明政坛及社会生活状况,记载了个人日常生活,是难得一见的研究明代历史和文学的珍贵资料。 《顾鼎臣集》为明崇祯十三年至弘光元年昆山顾氏刊本,内收《顾文康公文草卷首》一卷,《顾文康公文草》十卷、《顾文康公诗草》六卷、《顾文康公续稿》六卷、《顾文康公三集》四卷,总计目有二十七卷,实有二十六卷。 杨循吉《松筹堂集》十二卷以齐鲁书社《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北京图书馆藏清金氏文瑞楼钞本为底本,卷次以文体为序。收录现存杨循吉所著诗文作品。其中如《三吴治水碑》、《明故中顺大夫温州府文公墓志铭》、《故柳州府通判桑公墓志铭》等等,均有裨治地方史料者查考。另有《苏州府纂修识略》六卷,所记地方政务资料甚详,堪补府志;《
宋蜀刻本唐人集为我国宋代四川地区刊刻的唐人别集,经元、明、清官私收藏,辗转至今,成为中华文化之宝。这批珍本校勘精审,版式疏朗,字体遒劲,纸墨精良,集中体现了宋代四川成都、眉山地区的雕版印刷情况,在研究中国的雕版印刷史和版本目录学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又由于这批书的刊刻年代在现存刻本中最接近于作品年代,因此对于研究作家以及当时的社会情况、政治生活等方面亦有重要价值。影印本版框尺寸悉准原书,印章据原书套红。 此蜀刻本二卷,流传至稀少,元明清三代又为官府和藏家所秘,学者无由得见,以为亡佚。
《江西历代进士全传》是江西省历代进士的全传,历史上共产生了约11万进士(指正科文进士),而江西进士共一万两千多名,占所有进士名额的十分之一,《江西历代进士全传》对研究江西地域文化和中国科举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江西历代进士全传》以地域(行政区划以清末为准)分卷,每卷按年代(科分)来编撰进士传记,它是对所有的文献资料包括各种史志碑铭人物传记等进行了竭泽而渔式的搜集后对各种资料进行比勘校对补充考订而成的江西历代进士传记大全。具有很高的文献参考价值。书末并附有江西历代进士总名录及索引,以便读者翻检。本书《江西历代进士总名录》即为《江西历代进士全传》后附总名录抽出独立成册出版。
陳高(一三一五—一三六七》,字子上,號不繫舟漁者,温州平陽人。陳高自幼聰穎好學,日誦千言。既冠,以詩文名州郡。青年時,多在外漫遊,時有詩篇吟詠。至正十四年登進士第,授慶元路錄事,任内明敏剛决,聲名赫赫。元末戰亂起,陳高回故里。平陽失守後,輾轉至懷慶,謁庫庫特穆爾。居數月,病逝。後人論曰:“吾鄉宋元先哲……百年間高節清風,後先輝映,惟霽山、子上。” 陳高傳世有《陳子上存稿》,後世易名為《不繫舟漁集》。《四庫全書總目》評其:“文格頗雅潔”,“其五言古體,源出陶潛,近體律詩,格從杜甫,面目稍别,而神思不遠,亦元季之絳睁者矣。” 《陈高集》以黄群刊印《敬鄉樓叢書》之《不繫舟漁集》為底本,此本原有多家校注,可為參考。又參校《不繫舟漁集》丙寅孟春重刊本、《永嘉集》内編、《慎江文徵》、《東
本書原屬我社『兩浙作家文叢』的一個品種,為豎排簡體本。今改為豎排繁體本,列人『浙江文叢』予以重刊。此次重刊,我們主要訂正了原書一些明顯的疏漏。本書輯校者胡雪岡先生年近九十,仍不辭辛勞將書稿細緻校讀一遍。本書增補的高則誠佚詩三首、佚文二篇和數則傳記资料,即是他校讀後的顯著成果。
《苏州文献丛书(第2辑):王鏊集》汇集了王鏊生平所著所有诗文、笔记,包括《震泽先生集》三十六卷、新增补遗50余篇、《震泽长语》二卷、《震泽纪闻》二卷等,并予以必要校勘,对于研究王鏊的生平、思想和文学成就以及明代历史、文化均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震泽先生集》以明嘉靖初刻本点校,校以嘉靖刊万历鹤来堂印本、万历三槐堂本、文渊阁本等;《震泽长语》以明陶学教刻本点校,校以《丛书集成初编》本;《震泽纪闻》以明末刻本点校,校以明正德本。
《宋蜀刻本唐人集》为我国宋代四川地区刊刻的唐人别集,经元、明、清官私收藏,辗转至今,成为中华文化之宝。这批珍本校勘精审,版式疏朗,字体遒劲,纸墨精良,集中体现了宋代四川成都、眉山地区的雕版印刷情况,在研究中国的雕版印刷史和版本目录学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又由于这批书的刊刻年代在现存刻本中最接近于作品年代,因此对于研究作家以及当时的社会情况、政治生活等方面亦有重要价值。影印本版框尺寸悉准原书,印章据原书套红。《郑守愚文集》为现存郑谷诗文最早刻本,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人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轻浅。
本书为明代潮州文献价值的大型文选之一——《潮州耆旧集》的点校本,原书为清道光年间顺德人、潮州府学教授冯奉初所辑,共37卷,收录了明代宣德至明清鼎革两百多年中潮州地区20家的著作。点校底本选用20世纪70年代末香港潮州会馆影印香港冯平山图书馆藏道光原刻本,道光原刻本校勘较精,且影印时又做了一些校勘。点校者花费十年时间,广搜资料,反复查考,遵循古籍整理原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精心的校勘。本书的校勘出版,对于潮汕地域文化乃至我国整个明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和意义。
《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张承吉文集》为我国宋代四川地区刊刻的唐人别集,经元、明、清官私收藏,辗转至今,成为中华文化之宝。这批珍本校勘精审,版式疏朗,字体遒劲,纸墨精良,集中体现了宋代四川成都、眉山地区的雕版印刷情况,在研究中国的雕版印刷史和版本目录学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又由于这批书的刊刻年代在现存刻本中最接近于作品年代,因此对于研究作家以及当时的社会情况、政治生活等方面亦有重要价值。影印本版框尺寸悉准原书,印章据原书套红。《宋蜀刻本唐人集丛刊:张承吉文集》收诗数量远超他本,是研究张祜作品版本。
宋蜀刻本唐人集为我国宋代四川地区刊刻的唐人别集,经元、明、清官私收藏,辗转至今,成为中华文化之宝。这批珍本校勘精审,版式疏朗,字体遒劲,纸墨精良,集中体现了宋代四川成都、眉山地区的雕版印刷情况,在研究中国的雕版印刷史和版本目录学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又由于这批书的刊刻年代在现存刻本中最接近于作品年代,因此对于研究作家以及当时的社会情况、政治生活等方面亦有重要价值。影印本版框尺寸悉准原书,印章据原书套红。此为《刘文房文集》传世宋本,对刘集校勘研究的价值重大。
錢肅樂身後,爲避時忌,著作隱而不彰,子孫深藏篋笥,秘不示人。乾隆時,全祖望搜輯肅樂遺文,參以肅樂繼子濬恭家藏本,定爲二十卷,含《正氣堂集》八卷,《越中集》二卷,《南征集》十卷,並附以年譜、志傳、碑銘。然濬恭僅精鈔副本,未敢付梓,外人罕有知者。至民國時,邑人張壽鏞訪得濬恭手鈔原本,合以馮貞羣新輯錢集,收入《四明叢書》,定名爲《錢忠介公集》,其著述始廣爲人知。此次點校《錢肅樂集》即以《四明叢書》本《錢忠介公集》爲底本,校以國家圖書館藏清鈔本(即濬恭手鈔原本)、南京圖書館所藏明刻本《庚辰春偶吟》膠卷(原書在臺灣)、清刻本《乾坤正氣集》。
《宋蜀刻本唐人文集:司空表圣文集》为我国宋代四川地区刊刻的唐人别集,经元、明、清官私收藏,辗转至今,成为中华文化之宝。这批珍本校勘精审,版式疏朗,字体遒劲,纸墨精良,集中体现了宋代四川成都、眉山地区的雕版印刷情况,在研究中国的雕版印刷史和版本目录学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又由于这批书的刊刻年代在现存刻本中最接近于作品年代,因此对于研究作家以及当时的社会情况、政治生活等方面亦有重要价值。影印本版框尺寸悉准原书,印章据原书套红。《宋蜀刻本唐人文集:司空表圣文集》收杂著三卷,碑文二卷,系宋人编辑,流传至今,已成孤本。
《江西历代进士全传》是江西省历代进士的全传,历史上共产生了约11万进士(指正科文进士),而江西进士共一万两千多名,占所有进士名额的十分之一,《江西历代进士全传》对研究江西地域文化和中国科举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江西历代进士全传》以地域(行政区划以清末为准)分卷,每卷按年代(科分)来编撰进士传记,它是对所有的文献资料包括各种史志碑铭人物传记等进行了竭泽而渔式的搜集后对各种资料进行比勘校对补充考订而成的江西历代进士传记大全。具有很高的文献参考价值。书末并附有江西历代进士总名录及索引,以便读者翻检。本书《江西历代进士总名录》即为《江西历代进士全传》后附总名录抽出独立成册出版。
《清宫扬州御档解读文集》一书是扬州地方学者对《清宫扬州御档》进行解读而所写的研究性文章的汇编。书中档案均来自“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户科题本”、“刑部档案”、“外务部档案”、“端方档”、“电报档”、“农工商部档”、“灾赈档”、“上谕档”、“起居注”、“清实录”、“清会典”等18类档案中有关政治、经济(主要是两淮盐政收支、考核等内容)、科举(包括中式名单)、刑案、水利建设维护等等,内容丰赡,为深入研究清代扬州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提供了范本。
宋蜀刻本唐人集为我国宋代四川地区刊刻的唐人别集,经元、明、清官私收藏,辗转至今,成为中华文化之宝。这批珍本校勘精审,版式疏朗,字体遒劲,纸墨精良,集中体现了宋代四川成都、眉山地区的雕版印刷情况,在研究中国的雕版印刷史和版本目录学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又由于这批书的刊刻年代在现存刻本中最接近于作品年代,因此对于研究作家以及当时的社会情况、政治生活等方面亦有重要价值。影印本版框尺寸悉准原书,印章据原书套红.此本刊刻年代与原作者相去最近,收诗数量远超他本,是研究张祜作品版本。
《道听途说》是一部创作于清代道光中后期至咸丰初年的笔记小说集。全书十二卷,收录小说一百一十余篇,大多数为情节曲折的传奇体之作。潘纶恩除了揭露吏治黑暗、民风浇薄,还把笔触伸向家庭这个基本、普遍的社会单元,广泛地描写了这一社会细胞诸种人伦关系的窳败,在清代文言小说史上标志着创作风气的一种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