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详细介绍了《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经过,运行机制,从分纂官到乾隆帝的角色功能,以及《四库全书总目》版本的流传、研究状态、对乾嘉学风的影响、文化价值。本书内容丰富,史料翔实,阅读此书即可了解《四库全书总目》的 前世与今生 。
《四库全书·艺术类:印典(套装共2册)》以清乾隆年间宝砚山房刻本为底本,校以四库全书本。书中搜罗宏富,去取精审,编排合理,体例谨严。八卷十二门之架构,印史异闻,制度器用,故事诗文等皆有涉猎,堪称印林经典名著。是书卷首分载钮让《序》、让《金玉印章歌为清溪朱行先作》、朱象贤自序、《印典例言》等诗文四则。正文八卷,十二门,即:原始、制度、赉予、流传、故事、综纪、集说、杂録、评论、镌制、器用、诗文。卷末附朱象贤侄廷诏、白长庚二跋。
本书收录司马朝军为《续修四库全书》所收杂家类352种著作所撰写的提要,对每种书的著作者、内容旨要、主要观点、学术价值、版本源流等加以记叙,间有考订,充分吸收古今研究成果,穷搜博采,提要钩玄。本书作为一部提要工具书,是对杂家类文献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清理,力争做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于古籍研究、版本目录学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孔子家语》由(三国魏)王肃注
全书20万余字,凡分五章,内容主要围绕四库学新视角与新材料展开,具体包括四库馆阁之肇建、存藏与修缮,库书的誊抄、撤改及补函,四库馆书籍编纂流程,《四库全书考证》专题研究,四库底本研究,《总目》稿抄本专题研究与考辨等诸多方面,均立足学术前沿,考据信而有征,是一部经过作者熟思审处的四库学研究著作。
《四库全书·艺术类:茶经·续茶经(套装共2册)》中冠以陆羽《茶经》原本,而从其原目采摭诸书以续之。上卷续其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中卷续其四之器,下卷自分三子卷:下之上演其五之煮、六之饮,下之中续其七之事、八之出,下之下续其九之略、十之图。而以历代茶法附为末卷,则原目所无,廷灿补之也。自唐以来阅数百载,凡产茶之地,制茶之法,业已历代不同,即烹煮器具亦古今多异,故陆羽所述,其书虽古,而其法多不可行于今。廷灿一一订定补葺,颇切实用,其征引亦颇繁富。
本书是编集古人论书之语,起于东溪,迄于元和,皆具录原文,如王情《文字志》之未见其书者,亦特存其目。惟一卷中王义之《教子敬笔论》一篇,三卷中蔡惮《书无定体论》一篇,四卷中颜师古《注急就章》一篇,张怀珑《
其书凡分四类,曰香之品,曰香之异,曰香之事,曰香之法,亦颇赅备,足以资考证也。 《钦定四库全书(艺术类):香谱 陈氏香谱》是书凡集沈立、洪刍以下十一家之《香谱》,汇为一书。征引既繁,不免以浩博为长,稍逾限制。若香名、香品、历代凝和制造之方,载之宜也。至于经传中字句偶涉,而实非龙涎迷迭之比,如卷首引《左傅》黍稷馨香等语寥寥数则,以为溯源经传,殊为无谓。此盖仿《齐民要术》首援经典之例,而失之者也。然十一家之谱,今不尽传,敬能蕾稗群言,为之总汇。佚文遗事,多赖以传,要于考证不为无益也。
清厉鹗撰。南宋自和议既成以后,湖山歌舞,务在粉饰太平,于是仍仿宣和故事,置御前画院,有待诏、祗候诸官品,其所作即名为《院画》。当时如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等,有家之称。说者或谓其工巧太遇,视北宋门径有殊,然其初尚多宣和旧人,流派相传,各臻工妙,专门之艺,寅非后人所及。故虽断素残缣,收藏者尚以为宝。鹗臀撰《宋诗纪事》《南宋杂事诗》,于宋事为博洽。因胪考院画本末,作为《四库全书:南宋院画录》。首总述一卷。次自李唐以下凡九十六人,每人详其事迹,而以诸书所藏真迹题咏之类附于其下,叙次颇为赅瞻。其间如杨妹子题趟清献琴鹤图绝句,一以为马和之蠢,一以为刘松年画,诸书参错不同,此类亦未悉加考证。然其征引渊博,于遗阖佚事殆已采摭无遗矣。
乾隆三十四年春,取内府旧藏宋毕士安所得赐本命内直诸臣详加订正。于标名编卷悉忠于史法而进退之。又参考黄伯思、姜夔、刘次庄、施宿、顾从义、王澍诸家之说,辅以《大观》《太清》诸刻,别其异同,析疑辨似,捨短从长,于篆籀行草诸体各加释文,于行间每卷复加以御笔诊断及释文订异,镌石中,而四方承学之士多未得仰窥崖略,侍郎金简乃请以武英殿聚珍版印行,其正书诸帖释文所不及者亦附录之,而是帖之全文展卷可悉矣。
《温飞卿集笺注》由(唐)温庭筠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