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从内容到外观都美不胜收的《帛书道德经》。 《道德经》,号称 诸子之首 ,仅有五千字,却包罗万象,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养成、中国人处世行事的修为,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通行于世的《道德经》版本,是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以下简称王本)。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甲、乙本,与通行的王本存在很多不同,问世之后,引发轩然大波。哪个版本更接近原貌,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而讨论的前提,就是要知道甲、乙、王三个版本,各是什么样子,各自说了些什么。 为了让更多读者能轻松对比三个版本的差别,一探《道德经》真容,我们请到了潜心研治老庄哲学几十年的张松辉先生,将《老子》甲本、乙本与通行的王弼本相对照,篇次依帛书《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安排,参考多种版本精审校勘原文,并在此基础上加以题解、注释和翻译,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早的医学文献典籍。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全书采用黄帝与岐伯问答的方式,总结古代医家长期的医疗实践,在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而成。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这一理论体系的建立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史上的著名医家和医学流派,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内经》为医典之祖。 本书版本权威,注释简明,翻译晓畅,硬面精装,装帧高雅,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者的案头书。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或曰《国策》,或曰《短长》,或曰《国事》《事语》《长书》《修书》等,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塑造了一系列智慧超群、人格独立、意志坚强的策士英雄形象,创造了一大批今人耳熟能详的成语、寓言。对于现代人来说,《战国策》不仅是了解战国历史与学习先秦散文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一个巨大的学习博弈、锻炼口才、提升谋略的智慧宝库。可谓一书在手,终身受益。 本书原文以清嘉庆八年(1803)黄丕烈刊刻的南宋姚宏续注本为底本,又据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所藏清末尊经书院刻本及《万有文库》本做了一些必要的订正。本着去芜存菁的宗旨,本书从原文三十三卷共四百九十七章中精选了二百三十二章。这些篇章或是记录了对历史
本书是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徐霞客所著的一部日记体的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在34年旅行中记录下了六十余万字的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这部书既是地理百科全书,也是一部实录性质的历史著作,还是一部文学名著。具有多方面的科学价值。
《酉阳杂俎》唐代段成式创作的笔记小说集,共30卷,1000多个故事。分成上下两部:上部神异志怪,上自女娲神话时代,下至唐朝时期,辑录了600多个神话传说、妖鬼奇谭与江湖故事;下部山海博物,近500个博物知识,从九代君主到民间美食、纹身杂耍、医术偏方 事无巨细地讲述唐人的生活细节、古代的奇珍异宝。 (酉阳,乃神话传说中,穆天子藏书之洞穴。俎,本来是盛放祭品的礼器,这里代指不同于正餐的奇味。酉阳杂俎,就是藏诸世外的秘籍奇书)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是我国zui早的典籍之一,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ji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融合了道家、儒家等思想,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诵读《黄帝内经》,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健康意识,还可以陶冶性情,提高自我修养。诵读本的形式更便于记忆和理解,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将《黄帝内经》中的智慧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本书完整地收录了《素问》和《灵枢》各八十一章全文,采用简体、横排、大字的形式,并为全文标注了拼音。让我们通过这套诵读本开始走进《黄帝内经》这本传统的神奇医学书吧。
《竹窗随笔》是明代云栖祩宏晚年的随笔文集,共三卷。《初笔》一六一条、《二笔》一四一条、《三笔》一二五条。三笔合计,共有四二七条。书中的内容多为作者记述自己的实际经历和个人见闻,对人生真理的深入思考,以及对生活中种种见闻的思索等等。凡所议论都充满着智慧,这些智慧对现代读者来说,同样有着很大的作用,是一部难得的典籍。本书在对原文精良校对的基础上,又做了详细的字词和典故注释,翻译力求通俗易懂,非常适合现代人阅读。
三国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特色的历史时期,即魏、蜀、吴三国鼎立。三国的历史大致经过了九十年,也就是说从公元190年军阀混战始至公元280年晋灭吴统一南方止。但也有不少史学家以曹丕称帝的公元220年算起。如果仔细考察三国的历史,还是以公元190年算起更为科学,因为在魏、蜀、吴三国形成之前,确有一段形成过程。 三国是东汉王朝的继续。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土地所有制迅速发展,土地兼并异常激烈,宦官、外戚两个集团的交相干政和互相倾轧,更加造成了政治的*黑暗和朝廷腐败,再加上对羌族的连年用兵和自然灾害的不断袭击,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终于激起了公元184年的黄巾军起义。起义军在张角、张宝、张梁等人领导下,迅速发展起来,其规模声势严重威胁着东汉王朝的统治。汉灵帝为之恐慌,先后派兵围剿黄巾军,首先以何
《智囊全集》,是明人冯梦龙编纂的子史经传与笔记丛谈中有关 智慧 的故事集,是一部反映了我国古代方方面面 智慧 的 集锦 ,代表了当时人们对 智慧 的全面认知。 《智囊全集》,顾名思义,其核心是 智 ,也就是人的智慧,是对人的体察、对物的常识和对事的经验,是一种使人清醒的才能,还是一种面对事物的态度,也是一种洞穿本质的眼光。 《智囊全集》编纂格局极大。书中汇辑智慧故事1200 余则,可以说包罗万象。涉及人物上到帝王将相,下到贩夫走卒;时间跨度从商周时期到冯梦龙的时代,上下三千年;内容上既有治国安邦的大智慧,又有机敏谲诈的小聪明。从引书范围看,据大致统计,这些故事采自从《左传》到明代笔记的数百种书,大部分为正史和笔记,这一方面显示出冯梦龙的博览群书、取材广泛,另一方面显示出他求全、求尽的编纂理念。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又是优秀文学作品,几千年来流传甚广,影响极大。《庄子今注今译》采用王孝鱼点校的郭庆藩《庄子集释》本《庄子》原文作底本,参考了古今中外六十多种种注本或论述,择善而从,对《庄子》各篇作了详细而全面的注释和今译,还在每篇之前介绍了本篇大意,特别是指出了源自本篇的成语、习语等。本书是一部经典的《庄子》通俗读本。
《五灯会元》是中华文化史上一部伟大的禅宗经典巨著。 五灯 指宋代的五部禅宗灯录:北宋法眼宗道原的《景德传灯录》、北宋临济宗李遵勖的《天圣广灯录》、北宋云门宗惟白的《建中靖国续灯录》、南宋临济宗悟明的《联灯会要》、南宋云门宗正受的《嘉泰普灯录》。南宋时,杭州灵隐寺普济禅师将以上 五灯 合为一书,删繁就简,除叠合之弊,取书名为《五灯会元》。全书分为二十卷,卷详细记录了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的 七佛 、二十七位西天祖师以及东土 六祖 ;后十九卷按禅宗五家七宗的派别,分卷记录后世弟子上至帝皇征召延请、禅师开堂讲法,下至文人学士与僧徒往返参学。七宗源流本末指掌了然,它完整地呈现禅宗的精髓。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大千世界因此而呈现出通彻透明的境界。禅宗所谓禅之至境,乃在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书中所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 o)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全书共65卷,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是一部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 前四史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是南朝刘宋人,成书时间晚于《三国志》一百多年,《三国志》实际是 二十四史 中紧承《史记》、《汉书》的第三部史著。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阅微草堂笔记(套装共3册)》共二十七卷,1196则,包括《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和《滦阳续录》5种。整部作品恬淡古雅,质朴简洁,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皆着墨不多,不过粗陈梗概,点到为止,但极有章法,颇见情致,其弟子盛时彦对此也有概括: 叙述剪裁,贯穿映带,如云容水态,迥出天机。 鲁迅所言, 立法甚严,举其体要,则在尚质黜,追踪晋宋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阅微草堂笔记(套装共3册)》为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之一,以权威版本为底本,约请专业作者注释翻译。
本书是当代著名学者马茂元据其祖父 近代著名作家、学者马其昶的遗稿编辑而成。马氏折衷诸说,删繁就简,对韩集异文、注解进行校勘、订正和补充,征引广博,其中有些是未刊的手稿、抄本,文献价值颇高。书中所集评语,对读者欣赏韩文艺术成就颇有裨益。本书自1957年整理出版以来,深受学界、读者的喜爱,一版再版,并入选 首届向全国推荐优秀古籍整理著作 、 首批向全国推荐经典古籍及其整理版本 。现对原书存在的排校疏误及部分标点作了力所能及的修订,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完善的版本。
唐宋八大家 是唐宋时期在散文创作史上极有成就的八位作家的并称,他们分别是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及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唐宋八大家以各自的创作实践,使散文重新走上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对后世的影响极其巨大。 清代张伯行编选的19卷本《唐宋八大家文钞》虽与明代茅坤所编选的164卷本《唐宋八大家文钞》同名,但选文只有317篇,篇幅上更为适宜,不仅包罗唐宋八大家的代表作,同时也选择了古代 考公 的策论和范文,及文人雅士日常应酬往来的典范文体。 本次三全本整理以同治八年正谊堂书局刊本为底本,并参校八大家各家别集,原文尽可能保留正谊堂本的原貌。除正文外,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和探索的原序、文引、本传、评点也一概保留。注译部分除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外,在人物、事迹等考订方面及文章主
《梦粱录》是宋元时人吴自牧仿效《东京梦华录》体制编撰的一部历史琐闻类的笔记著作,全书共二十卷。该书详细记载了南宋临安,即今杭州的风物旧事,囊括宫廷礼仪、官署规制、岁时节令、婚丧嫁娶、民间娱乐等内容,是后人了解这一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资料。此书将临安的繁华娓娓道来,沉浸其中,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熙熙攘攘的临安街道,威严的皇家气概与市井生活相映成趣,令人流连忘返。
《岁时广记》,南宋陈元靓撰。全书以类书的方式编撰,共四十二卷。正文在结构上按春夏秋冬四季次序,以元旦、立春、人日、上元等节日立目,在叙述时博引诸书,为南宋以前岁时习俗集大成之作,对研究岁时民俗现象的发展演变,以及当时的社会习俗,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书中征引的大量南宋以前的岁时节令文献,其中很多早已亡佚,对今天古籍研究的补阙、辑佚以及校勘都有重要意义。列入 三全本 的《岁时广记》,以光绪七年(1881)陆心源辑刻《十万卷楼丛书》本为底本,参考许逸民先生点校的《岁时广记》整理而成。在注译过程中,充分借鉴和吸收学界研究成果,努力将之打造为一个适合普通读者阅读和收藏的版本。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及其助刘攽、刘怒、范祖禹等根据大量的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略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16朝1362年史事囊括无遗,备受历代统治者及文人学士兵青睐,视之为之书。 司马光(1019 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爱好历史,出仕以后,仍治史不懈。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撰成一部战
《华阳国志》是我国现存较早且较完整的方志史书,比较完整地展示了古代西南地区的历史风貌与文化全貌,为研究中国古代西南地方史和西南少数民族史以及巴蜀地区文明提供了重要史料,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在体例上,将地理、历史、人物三者有机结合,创新了方志的编纂体例。文字典雅,可读性强。 本次推出的 三全本 《华阳国志》,以廖寅题襟馆本为底本,充分吸收任乃强、刘琳等人的校勘成果,版本权威。在译注时,特别注意吸收新资料、新成果,尤其是出土文献和考古资料,用二重证据解读巴蜀文明,以此拉近读者与传统古籍的距离。
《遵生八笺》全书凡十九卷,五十余万字。作者高濂自述书名时说: 尊生者,尊天地父母生我自古,后世继我至今,匪徒自尊,直尊此道耳。不知生所当尊,是轻生矣。 书名初刻本作 尊生 ,取尊重、珍惜生命的含义;后世刻本多作 遵生 ,取遵循养生之道的含义。全书分为《清修妙论笺》《四时调摄笺》《却病延年笺》《起居安乐笺》《饮馔服食笺》《灵秘丹药笺》《燕闲清赏笺》《尘外遐举笺》等八笺,是一部内容广博又切实用的养生学专著。
《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共一百二十回,描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亡史。故事起自汉末黄巾起义,止于西晋统一,前后跨越近百年的时间。小说开篇写汉末昏君无道,民不聊生,导致了黄巾起义的爆发。全书以此为开端,继续深入描写了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方势力拥兵自立,互相混战:先是十七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董卓被杀;然后,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 ,大败袁绍,北征乌桓,平定了北方,既而进兵江南;之后,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在赤壁击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此后,三国之间战争不断,各有胜负,很后都归于西晋。作者罗贯中以统揽全局的眼界,将近百年间错综复杂的人物和事件组织在一起,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历史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