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游览志》二十四卷,明田汝成撰。《西湖游览志》及《志余》历来为当地官僚士绅所重视,成书之后,经历了多次增删翻刻。此次点校,以嘉靖本为工作底本,以商氏增删本、嘉惠堂本、《四库》本为参校本,也是为了使《西湖游览志》各版本的内容都能体现出来,不至有遗漏。
《宪章录》共46卷(一作47卷),记载了洪武元年(1368年)至正德十六年(1521年)150多年的历史,所载史实共5400余条,内容涉及明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史料价值较高,可补《明史》等史料之未及。《宪章录校注》此次整理以万历二年(1574)46卷刻本为底本,以万历二年47卷刻本、明重刻本为校本,参考了明代实录、宝训、野史笔记、碑铭等文献,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校勘分析,附录诸书所载《宪章录》作者薛应旂的有关传记、碑铭、行状及相关评价等资料。
《居士传》五十六卷,清代彭绍昇着,以列传体裁记载东汉至清康熙年间在家奉佛的男性居士312人事迹,记事详备,不囿於宗派,广泛征引内外典二百余种,被公认为研究中国居士佛教、士大夫佛教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中国佛教典籍选刊:居士传校注》此次整理以乾隆四十年长洲彭氏初刻本为底本,以光绪本、赵嗣沧点校本为参校本,对《居士传》全文进行校注,并附“参考书目”、“人名索引”,为阅读恩书提供了极大便利。
本书是吕祖谦的一部“因史成文”的著作,在科举时代作为论体范文极受举子欢迎,七百余年当中竟有二十多种版本刊行问世,甚至远届东瀛,是研究文章学、科举史与出版史的重要文献。此书体例方面“取左氏书理乱得失之迹,疏其说于下”,因而也是《左传》阐释史的重要资料。历代传刻过程中,不断增附的注释、评点,更是评点史与文章学的鲜活文本。由于对科举程文及一般文章写作的典范意义,此书在东亚文化圈也流布广泛,日、韩皆有传播,并有不同的注释评点本出现,故而对于研究汉文化圈中的文化交涉与受容现象,此书也具有样本意义。
本书为胡则集的文献整理,包括正编、附编、增辑三部分。正编部分,以《胡正惠公遗集》为底本,后附《胡氏家训》一种。附编部分,收入三种清人所辑录胡公相关史料的文献:清程凤山辑、沈元生补辑的《宋侍郎胡忠祐公事迹录》,清丁午辑《龙井显应胡公墓录》以及清胡宗懋编订的《胡正惠公年谱》。增辑部分,系整理者从各种史料、方志、笔记、诗文中搜罗到的有关胡则的记载。又附整理者编“胡则年表”一种,以编年形式简单概述胡则一生之重要事迹,并附主要参考文献撰著者简介。
《方舆互考》是“厦门文献丛刊”之一。《方舆互考》八卷,明卢若腾撰,清卢勗吾汇抄,清林树梅校订。是书乃地理考证之作,为卢若腾困寄金门时,以遣愁愤无聊而着,原为四十卷。今尚存,有清道光年间林树梅校订抄本八册藏厦门市馆,然只存三十二卷。《金门志?艺文志》谓:“自序称四十卷,林树梅《啸云文抄》乃云三十六卷,补遗一卷,盖屡遭兵燹,残缺久矣。”该书披阅舆地诸书,搜集郡邑山川、关梁、陵墓、古迹等同名异地,录而存之,并加按语,有证据者,正其伪误。
《芙蓉池馆诗草》二卷,清罗辰撰,采用清道光十一年(1831)刻本为底本。上卷为《桂林山水图》。卷前有道光丙戌年阮元序、辛卯年钟振超序、张维屏等多人题词、赵古农诗。起独秀山,讫碧莲峰,凡三十三图。每图配以诗,诗皆五言,前有小记,介绍地理位置、景色特点等。诗文均手写上版,行书,潇洒俊逸。下卷为《芙蓉池馆诗草》,卷前有芙蓉池馆图,赵古农诸名士题词。收录古今体诗二百八十一首,后附《芙蓉池馆赋草》。所录多咏物感时与生活闲趣之作,借景生情,有所寄寓,另有些许唱和赠别之作。题画诗较多,约五十首,保存了不少与罗氏相关的画史资料。
《宪章录》共46卷(一作47卷),记载了洪武元年(1368年)至正德十六年(1521年)150多年的历史,所载史实共5400余条,内容涉及明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史料价值较高,可补《明史》等史料之未及。《宪章录校注》此次整理以万历二年(1574)46卷刻本为底本,以万历二年47卷刻本、明重刻本为校本,参考了明代实录、宝训、野史笔记、碑铭等文献,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校勘分析,附录诸书所载《宪章录》作者薛应旂的有关传记、碑铭、行状及相关评价等资料。
《居士传》五十六卷,清代彭绍昇着,以列传体裁记载东汉至清康熙年间在家奉佛的男性居士312人事迹,记事详备,不囿於宗派,广泛征引内外典二百余种,被公认为研究中国居士佛教、士大夫佛教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中国佛教典籍选刊:居士传校注》此次整理以乾隆四十年长洲彭氏初刻本为底本,以光绪本、赵嗣沧点校本为参校本,对《居士传》全文进行校注,并附“参考书目”、“人名索引”,为阅读恩书提供了极大便利。
本书是对于明代漆器工艺专著《髹饰录》的整理与研究。《髹饰录》一书是明代隆庆年间新安人黄成所作,全书分乾、坤二集,主要讲述制造方法、原料、工具、各品种形态等,为古代漆器的定名和分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此书中土久佚,民国间朱启钤据日藏蒹葭堂抄本刻印,此书始为大众所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