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初只称为 诗 或 诗三百 ,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尚书》是五经中政治、法律内容很丰富的一部,对历代封建王朝的理政治国有重要影响。但《尚书》文字简古深奥,前人注解纷繁,一般读者阅读时不无困难。作者选择了《尚书》中法律内容很集中的14篇加以注解、翻译和评析,以期能化古为今,由近知远。 张紫葛、高绍先编著的《尚书法学内容译注》所选14篇,以形式言,有君王诰令、名臣嘉言、史事纪实、成文法典;从内容言,涉及治国理念、反腐惩贪、军事征讨、刑事审判、人才选拔和移民、戒酒等,可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承前启后谓之传,总揽四方谓之统。《尚书》嘉言,垂久传远,不因朝代更替而损其光辉;却因历史磨练而增其价值。 《尚书法学内容译注》不仅对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起到引导、帮助的作用,对专攻中国法律史、文化史的研究者也提供重要的参考。
《秦观词笺注》三卷,补遗一卷,宋秦观撰,杨世明笺注。秦观(1049-1110),字少游,号淮海居士,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之一,被认为是北宋词坛上最能体现当行本色的词手。其词妙在情韵兼胜,情感真挚,山川景物均熔铸笔端,自抒性灵。语言清丽淡雅,自然平易,音律谐美,和婉醇正,是北宋婉约词大家,评者以为其词的成就在苏轼、黄庭坚之上,对后来的周邦彦和李清照有直接影响。《鹊桥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可谓家喻户晓。杨世明先生笺注秦观词,注释详细,文辞雅洁,考其背景,表出典故,训释文义,赏析词境,又从诸家词话、笔记辑录相关评论,足资参考。后附秦观年谱。本书以《彊村丛书》本《淮海居士长短句》三卷为底本,广校众本,又对集外之词作考辨,
秦朝统一天下后,秦始皇采取了“书同文”“禁私学”和“以吏为师”等巩固统一的重大政策和措施。既禁私学,又不设官学,说明秦朝对学校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再加上“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史记·秦始皇本纪》)这样的文化政策,使得《诗经》的传播在秦朝受到了灾难性的打击,这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史上的一场历史性灾难。 汉代人更是把它抬至“五经”之首,设立博士官。汉代学校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其使用的教材有所不同。《诗经》既是官学的主要教材之一,也是私学的选学教材。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权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但在教育上同样以儒学为先。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教学内容上仍以经学为主,《诗经》依旧是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统治者对诗歌的爱好和提倡,所以《诗经》常作为学童阅读的初级教材。
1894年,作为海军衙门派往欧洲的游历章京之一的蒙古族官员凤凌,随同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使龚照瑗前往欧洲,考察欧洲的海军事务。《游馀仅志》就是他自己从其记载的日记中选录重要内容而成。职责所在,书中对于欧洲的军事尤其是海军建设关注颇多。他参观了很多枪炮厂、船厂以及各色炮台要塞,较为详细地记载了他看到的各种武器装备、船舰制造、炮台设置等内容。与此同时,他对西方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制度也做了深入了解,并有不少的中西对比和思考。作为“走向世界丛书”之一,具有的史料价值。
《荀子》是赋体文学之祖,世所公认,而表章发微者乏人;且《成相篇》、《赋篇》二篇体例的认定,历代学者存有较大争议。今有席鲁思撰《荀卿赋定本校笺》二卷,深入考察《荀子》的《成相篇》、《赋篇》,对之进行系统梳理,解决了争议问题,并对文本做了细密的笺注。详言之:起首略例,考定书名、篇名篇数,开列校、笺、附录之例,皆针对前人研究有疑之处而发;其后卷一则《赋篇》,卷二则《成相》,注解文字,疏说文意,厘分章句,时附同时代著作之文章,以为互证;以辑录历代著录、评论为附录,十分周备。是书于内则深,于外则阔,征引丰富,言辞晓畅,今整理出版,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