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 o)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全书共65卷,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是一部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 前四史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是南朝刘宋人,成书时间晚于《三国志》一百多年,《三国志》实际是 二十四史 中紧承《史记》、《汉书》的第三部史著。
明代毛宪著作整理本。毛宪,明常州府武进人,字式之,号古庵。正德六年进士,历任刑科、兵科、礼科给事中。后以讲学为事。本书对毛宪著作采用标点、校勘和注释的方式进行整理,包括《谏垣奏草》四卷、《古庵文集》十卷、《毗陵正学编》一卷等,后附录相关传记、序跋等。其中《谏垣奏草》主要以明刻《毛古庵谏草》四卷为底本,《古庵文集》主要以明嘉靖四十一年毛訢刻《古庵毛先生文集》十卷为底本,并用毘陵文献征存社《武进毛古庵先生全集》对全书进行参校。全书条理较清晰,注释详细,整理较规范。本书的出版对于研究毛宪其人及其著作,以及常州地方文化的挖掘和传承,都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张问陶资料汇编》,黑龙江大学明清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许隽超教授,与张问陶研究专家、四川省蓬溪县政协文史委主任胡传淮先生合编,2016年4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全书上下册,共48万字,是中华书局“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中的清代诗人资料汇编,张问陶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本书为四川大学 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巴蜀全书》系列成果,宜宾学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重点资助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委托项目。 本书辑录张问陶研究资料,分为序跋提要、族谱传记、档案史料、酬和追怀和诗话杂记五部分。
《春秋穀梁传集解》,东晋经学家范宁撰。该书兼采诸家训释,对《穀梁传》揭示的例法与大义做了进一步铺陈与申发,是今存最早的《穀梁传》注本,史料和学术价值巨大。本书是对范宁《集解》的整理和补注,在范注基础上,进一步疏通文意,补充例证,阐释经传义例。此次补注,以宋刊十行本《春秋穀梁传注疏》为底本,以唐石经本、《四库》本、钟文烝《补注》本等为校本。
《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 o)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全书共65卷,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
《张问陶资料汇编》,黑龙江大学明清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许隽超教授,与张问陶研究专家、四川省蓬溪县政协文史委主任胡传淮先生合编,2016年4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全书上下册,共48万字,是中华书局“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中的清代诗人资料汇编,张问陶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本书为四川大学 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巴蜀全书》系列成果,宜宾学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重点资助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委托项目。 本书辑录张问陶研究资料,分为序跋提要、族谱传记、档案史料、酬和追怀和诗话杂记五部分。
邓占平主编的《顾氏画谱》,明代万历三十一年(1630年)刊本,所收录之作品,系顾炳摹仿历代名画家的绘画作品而成,故而又称《历代名公画谱》。所收录的画家,从东晋的顾恺之迄明代唐寅等人,共计一百零六人。由于其原画多不存于世,因而顾炳所摹使其风神得以保留傅世。加之本书雕刻精美,已成为版画名作。此书系顾炳之子,顾三聘、顾三锡校刊。对于书内画作,顾炳均请文友为之题跋,内容多为原画作者小传及画作的临赏,一画一题,书法精美,交相辉映。书前有全天叙、朱之蕃二序,顾氏所撰谱例,详述内容和成书经过。
胡长孺初师青田余学古得朱学渊源,与从兄之纲、之纯皆以经术文学名,人称“三胡”。所著有《瓦缶编》、《南昌集》、《宁海漫抄》、《颜乐斋稿》,惜皆不存。其文章受到时人推崇,可谓是元代的一代文宗。整理者广泛搜罗宋元文集、方志、书画、金石、科举与宗谱文献,编成《胡长孺集》,以期为学界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胡氏诗文与资料汇编,使胡长孺与元代儒学研究更上一个新台阶。
晚清文学家刘熙载所撰文艺理论名著。分为《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6个部分,分别论述文、诗、赋、词、书法及八股文等的体制流变、性质特征、表现技巧,评论重要作家作品等。本书论文得其大意,言其概要,以简驭繁,“举少以概乎多”,使人明其指要,触类旁通。既注重文学本身的特点、艺术规律,同时又强调作品与人品、文学与现实的联系。此次我们编辑出版的《艺概》,以同治十二年刻本为底本,参考其他新出版本,详加校订,出版宣纸线装本,希望能为读者阅读经典提供精致、优质的读本。
《齐民要术》为北朝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是中国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农学专著,在中国农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全书共10卷,92篇,记述的生产项目很多。包括农、林、牧、渔、副“大农业”的,从农作物栽培、动物饲养到农副产品加工,诸如酿造酒、醋、酱、豆豉,制作饴糖,腌制咸菜,乃至文化用品(如笔墨)的制作,无所不包,可以称得上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农学巨著,对后世农学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书中记述的众多农业生产技术,对今天的农业生产活动仍然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此次整理,不设底本,采用各本汇校方式,以日人所摹北宋崇文院刻本、日人据崇文院刻本所抄的传抄本、明人据南宋刻本所抄的抄本为主,参校其他诸本。各篇依次分为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注释对诸本文字差异、农学术
目前,学界对王安石诗歌史的研究非常薄弱,这与王安石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以及其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中的地位极不相称。有鉴于此,本书对在王安石诗歌产生并广泛流传的两宋时期有关王安石诗歌研究的成果进行了详细、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包括:王安石诗歌在宋代的流传形式及诗文集的编刻整理,王诗注本的特点与意义,宋人对王安石人品的争议及对其作品的特殊解读与批评,宋人对荆公诗的文学评价,王诗在宋诗发展中的影响和传承,宋人对王安石诗的选评与评点等。通过对两宋时期王安石诗歌史的梳理与研究,可以重新审视、界定王安石在宋代诗坛的地位,反映在政治、学术改弦更张情况下,宋代诗歌发展演变与文艺思潮改变的轨迹。
《张问陶资料汇编》,黑龙江大学明清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许隽超教授,与张问陶研究专家、四川省蓬溪县政协文史委主任胡传淮先生合编,2016年4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全书上下册,共48万字,是中华书局“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中的清代诗人资料汇编,张问陶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本书为四川大学 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巴蜀全书》系列成果,宜宾学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重点资助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中心委托项目。 本书辑录张问陶研究资料,分为序跋提要、族谱传记、档案史料、酬和追怀和诗话杂记五部分。
本书是当代学者马茂元据其祖父——近代作家、学者马其昶的遗稿编辑而成。马氏折衷诸说,删繁就简,对韩集异文、注解进行校勘、订正和补充,征引广博,其中有些是未刊的手稿、抄本,文献价值颇高。书中所集评语,对读者欣赏韩文艺术成就颇有裨益。本书自1957年整理出版以来,深受学界、读者的喜爱,一版再版,并入选“首届向全国推荐古籍整理著作”、“首批向全国推荐经典古籍及其整理版本”。现对原书存在的排校疏误及部分标点作了力所能及的修订,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完善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