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 o)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全书共65卷,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是一部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 前四史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是南朝刘宋人,成书时间晚于《三国志》一百多年,《三国志》实际是 二十四史 中紧承《史记》、《汉书》的第三部史著。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从古到今,许多文人政客都学习《通鉴》,从中得到益处。为了普及《通鉴》,使中等文化程度的人都能读懂,本书语译《通鉴》全书,采用原文与语译逐段对照的形式,即双页码为《通鉴》原文,单页码为语译。第一册开篇有 导论 ,介绍《资治通鉴》这部千古奇书的总体情况,以及这套编年史书的历史价值,有很强的延伸性阅读价值。第一册设总目,方便读者概览18册全貌。每一册前设有本册目录,方便读者索引。每卷前设大事提要,
刘义庆撰写的《世说新语》是记录中国东汉至南朝刘宋时期士族阶层言行举止风尚与生活轶闻琐事的一部独具特色的文史名著,全书由一千一百多则长短不一的小故事构成,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对中古时期政治、哲学、文学、美学及社会思想道德状况等均有涉及,是研究中国魏晋历史文化*重要的原始典籍之一。 《世说新语(传世经典文白对照)(精)》原文底本采用民国上海涵芬楼影印明袁氏嘉趣堂刊本《世说新语》,参考了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的校勘、笺疏成果。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以《世说新语》三十六篇为序,各篇之下按底本次序编目排列若干则故事,不再标出卷数:断句参考了中华书局版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但部分语句根据译文作者的理解有所调整;白话译文主要采用直译的方式,以避免意译发挥离原书本意太远
陈桐生翻译的《国语(传世经典文白对照)(精 )》以其历史性、思想性和文学性并重而在中国古代 典籍中独树一帜,历来为后人所重视。《国语》作为 各国史料汇编,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 、外交、经济、文化及习俗等各方面的历史,勾勒出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阶段的时代轮廓,对我们研 究上古社会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周易》是中华文明的活水源头,被誉为 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是一部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古老、*有权威的经典著作,相传为周人所作。 《周易》内容十分丰富,上讲天文,下讲地理,中间讲人事,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是培养德行、增强能力和启发智慧的至高宝典,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时至今日,《周易》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仍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每个人都能从中聆听教诲,受益匪浅。
《方舆互考》是 厦门文献丛刊 之一。《方舆互考》八卷,明卢若腾撰,清卢勗吾汇抄,清林树梅校订。是书乃地理考证之作,为卢若腾困寄金门时,以遣愁愤无聊而着,原为四十卷。今尚存,有清道光年间林树梅校订抄本八册藏厦门市馆,然只存三十二卷。《金门志 艺文志》谓: 自序称四十卷,林树梅《啸云文抄》乃云三十六卷,补遗一卷,盖屡遭兵燹,残缺久矣。 该书披阅舆地诸书,搜集郡邑山川、关梁、陵墓、古迹等同名异地,录而存之,并加按语,有证据者,正其伪误。
《文心雕龙》作为 子书中的文评,文评中的子书 ,全面总结了齐梁以前的文章写作精义,体大思精。全书50篇,用精美的骈文写成,约成书于南朝齐末梁初。本次约请龙学家以养素堂本为底本,并吸收历代龙学家之研究整理成果,进行题解、注释和翻译。题解旨在概括提示该篇之主要内容和重要歧疑,使读者明确其学术价值、实践意义和存在问题的症结;注释力求简洁准确;翻译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重在贯通前后文意。
《阅微草堂笔记》一书为纪昀晚年所作,写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之间。全书共二十四卷,1196则,包括《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和《滦阳续录》5种。《阅微草堂笔记》整部作品恬淡古雅,质朴简洁,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皆着墨不多,不过粗陈梗概,点到为止,但极有章法,颇见情致,其弟子盛时彦对此也有概括: 叙述剪裁,贯穿映带,如云容水态,迥出天机。 恰如鲁迅所言, 立法甚严,举其体要,则在尚质黜,追踪晋宋 。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是唐代关于西域的一部历史地理著作,作者是唐代著名高僧、佛学理论家与翻译家玄奘。 书中内容涉及今属我国新疆地区及中亚与南亚的138个国家与地区,有各地的地理形势、水陆交通、气候、物产、民族、语言、历史、政治、经济生活、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叙述。特别是对各地宗教寺院的状况和佛教故事传说,都作了详细的记载。这对于当时的中国人了解外部世界的面貌,实在是不可多得的著述。此前,古人关于西域的记载不是神话传说成分多,便是记载范围小。玄奘以其所见所闻,记载今日新疆、中亚以及印巴次大陆和邻近地区的历史地理状况,就克服了以上双重缺陷,内容既丰富,又准确。近现代以来的若干考古发掘,已经证实了玄奘记载的真实性。 本次将该书纳入 传世经典文白对照 丛书,将文言原文与白话译
宋代史论家高似孙在《子略》中说: 淮南,天下奇才也!《淮南》之奇,出于《离骚》;《淮南》之放,得于庄列;《淮南》之议论,出于不韦之流;其精好者,又如《玉杯》《繁露》之书。 近代梁启超说: 《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流也。 胡适说: 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子》又集道家的大成。 《淮南子》,由淮南王刘安组织门客所撰。全书二十一卷,以道家为宗,融黄老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儒家的仁政学说、法家的进步历史观、阴阳家的阴阳变化理论以及兵家战略战术等各家思想精华为一体。本书约请专家以北宋本为底本,参校其他版本,精心校勘并翻译,每个对开页的左边排原文、右边排译文,堪称当今*方便读者阅读的《淮南子》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