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是我国著名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学名著,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 o)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全书共65卷,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是一部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 前四史 。《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是南朝刘宋人,成书时间晚于《三国志》一百多年,《三国志》实际是 二十四史 中紧承《史记》、《汉书》的第三部史著。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从古到今,许多文人政客都学习《通鉴》,从中得到益处。为了普及《通鉴》,使中等文化程度的人都能读懂,本书语译《通鉴》全书,采用原文与语译逐段对照的形式,即双页码为《通鉴》原文,单页码为语译。第一册开篇有 导论 ,介绍《资治通鉴》这部千古奇书的总体情况,以及这套编年史书的历史价值,有很强的延伸性阅读价值。第一册设总目,方便读者概览18册全貌。每一册前设有本册目录,方便读者索引。每卷前设大事提要,
刘义庆撰写的《世说新语》是记录中国东汉至南朝刘宋时期士族阶层言行举止风尚与生活轶闻琐事的一部独具特色的文史名著,全书由一千一百多则长短不一的小故事构成,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对中古时期政治、哲学、文学、美学及社会思想道德状况等均有涉及,是研究中国魏晋历史文化*重要的原始典籍之一。 《世说新语(传世经典文白对照)(精)》原文底本采用民国上海涵芬楼影印明袁氏嘉趣堂刊本《世说新语》,参考了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的校勘、笺疏成果。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以《世说新语》三十六篇为序,各篇之下按底本次序编目排列若干则故事,不再标出卷数:断句参考了中华书局版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但部分语句根据译文作者的理解有所调整;白话译文主要采用直译的方式,以避免意译发挥离原书本意太远
《周易》是中华文明的活水源头,被誉为 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是一部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古老、*有权威的经典著作,相传为周人所作。 《周易》内容十分丰富,上讲天文,下讲地理,中间讲人事,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是培养德行、增强能力和启发智慧的至高宝典,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时至今日,《周易》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仍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每个人都能从中聆听教诲,受益匪浅。
《文心雕龙》作为 子书中的文评,文评中的子书 ,全面总结了齐梁以前的文章写作精义,体大思精。全书50篇,用精美的骈文写成,约成书于南朝齐末梁初。本次约请龙学家以养素堂本为底本,并吸收历代龙学家之研究整理成果,进行题解、注释和翻译。题解旨在概括提示该篇之主要内容和重要歧疑,使读者明确其学术价值、实践意义和存在问题的症结;注释力求简洁准确;翻译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重在贯通前后文意。
宋代史论家高似孙在《子略》中说: 淮南,天下奇才也!《淮南》之奇,出于《离骚》;《淮南》之放,得于庄列;《淮南》之议论,出于不韦之流;其精好者,又如《玉杯》《繁露》之书。 近代梁启超说: 《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流也。 胡适说: 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子》又集道家的大成。 《淮南子》,由淮南王刘安组织门客所撰。全书二十一卷,以道家为宗,融黄老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儒家的仁政学说、法家的进步历史观、阴阳家的阴阳变化理论以及兵家战略战术等各家思想精华为一体。本书约请专家以北宋本为底本,参校其他版本,精心校勘并翻译,每个对开页的左边排原文、右边排译文,堪称当今*方便读者阅读的《淮南子》版本。
内容提要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志人笔记的代表作,作者为刘宋临川王刘义庆。全书共36篇1130则,主要记载了东汉末年至刘宋初年近三百年间的人物故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学、思想、习俗、民生等各个方面。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只言片语即可刻画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 本书是《世说新语》的全本注译,每一篇前都用一个简短的题解对该篇进行介绍。本书除对生僻字依《汉语大词典》做注音、解释外,更注重对于涉及的历史事件、背景的说明,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当时人物以及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认识那个时代独特的时代风尚。 本书底本选用涵芬楼影印明嘉趣堂本,参考了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的校勘、笺疏成果。 刘义庆撰写的《世说新语》是记录中国东汉至南朝刘宋时期士族阶层言行举
陈桐生翻译的《国语(传世经典文白对照)(精 )》以其历史性、思想性和文学性并重而在中国古代 典籍中独树一帜,历来为后人所重视。《国语》作为 各国史料汇编,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 、外交、经济、文化及习俗等各方面的历史,勾勒出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阶段的时代轮廓,对我们研 究上古社会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阅微草堂笔记》一书为纪昀晚年所作,写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之间。全书共二十四卷,1196则,包括《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和《滦阳续录》5种。《阅微草堂笔记》整部作品恬淡古雅,质朴简洁,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皆着墨不多,不过粗陈梗概,点到为止,但极有章法,颇见情致,其弟子盛时彦对此也有概括: 叙述剪裁,贯穿映带,如云容水态,迥出天机。 恰如鲁迅所言, 立法甚严,举其体要,则在尚质黜,追踪晋宋 。
《庄子》一书,集中而精彩地体现了华夏民族在人文方面的智慧。例如对宇宙的深刻认识,对人天关系的体悟,对人类本性的揭示,无不有着深远的意义。除此人体科学的成就外,在现实生活层面上,《庄子》一书通过形形色色的寓言故事,揭示了表相下的人性事理,给人们开启了一道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和认识社会与自然的大门。孙通海译注的《庄子(传世经典文白对照)(精)》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以对开的方式排版,以为读者提供阅读*方便的文本,相信广大读者在阅读庄子原典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经典的无穷魅力。
《战国策》,汉人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纵横家著作编辑而成的一部独特的国别史著作,记载了战国初年到秦统一二百四十年间,十二大诸侯国缤纷多姿的历史面貌。在战国这样一个动荡剧变的时代,往来于各国之间的纵横家是时代宠儿,他们多以谋臣策士的身份登堂入室,指点山河,旁征博引,巧思妙喻,机锋敏睿,汪洋恣肆,从某种程序上影响了一个时代诸侯国的盛衰和历史的走向。这部国别史著作充分展现了古代先贤语言和计谋方面达到的高精境界,洋溢着令今人叹为观止的人生智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