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又是优秀文学作品,几千年来流传甚广,影响极大。《庄子今注今译》采用王孝鱼点校的郭庆藩《庄子集释》本《庄子》原文作底本,参考了古今中外六十多种种注本或论述,择善而从,对《庄子》各篇作了详细而全面的注释和今译,还在每篇之前介绍了本篇大意,特别是指出了源自本篇的成语、习语等。本书是一部经典的《庄子》通俗读本。
《声律启蒙》是一本专门训练儿童吟诗作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全书按韵分编,每韵编有三首对子文,从单字到双字,从三字对到十一字对,循序渐进,内容包罗天文、地理、人物、景物、器物、典故、史实等。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明快、意韵铿锵、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诵读,对启蒙儿童作对联、写作、积累文化常识等有重要的作用。
《老子今注今译》为著名道家研究学者陈鼓应先生的力作。本书以华亭张氏所刊王弼本为底本,吸收了历代《老子》研究的成果,对《老子》一书做了详细的注释与分析,对前人的《老子》注疏也给予了评价,并加以今译。本书内容翔实,深入浅出,译文流畅,注释准确,是阅读和研究《老子》的重要参考书和经典读本。
汉学家史景迁说: 明朝灭亡时,张岱四十八岁,尔后他得去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让他活得多姿多彩的辉煌明朝,被各种竞逐的残暴、野心、绝望、贪婪力量所撕裂,土崩瓦解,蒙羞以终。他反复追思回想,事情愈是清晰,如迷雾笼罩的路径,于眼前重现,诸多遗忘的嘈嘈低语,也咆哮起来 嘈嘈低语,是张岱娓娓展开的叙事方式;咆哮,是文字背后痛定思痛后的心情。 繁华靡丽,过眼皆空 ,作者在《陶庵梦忆》的自序里,一句苍凉的低吟奠定了全书的基调。但是八卷本的《陶庵梦忆》作者写到的则都是自己往昔快乐的经历,品茗、赏花、观剧、访古、宴饮、雅集 奢华而不失优雅的场景,将种种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张岱在娓娓的叙述中,寄托了自己的家园之悲,故国之痛。
纵横即合纵与连横两种政治、外交方式,纵横家为诸子百家之一种。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记事年代相当于《战国策》,内容绝大部分是关于战国后期纵横家的言论。书名 战国纵横家书 、各章章名为整理小组据内容所加。该书共11000多字,其中11章内容、文字与今本《战国策》《史记》大体相同,另16章不见于现存的传世古书,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战国时期政治、军事、外交等情况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史料。这次出版三全本,约请专家以整理小组《战国纵横家书》为主要底本并参照其他整理本,撰写题解,进行全面地翻译注释,并与《战国策》《史记》《韩非子》等相关文字进行对照,以飨读者。
《拾遗记》作者为东晋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今甘肃渭源)人。该书本为19卷,被南梁宗室萧绮整理为10卷。《拾遗记》集杂史、博物于一体,语言华丽奇诡,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和艺术成就。《拾遗记》前九卷上自春皇庖牺,下至晋时事,以历史年代为经, 记述了帝王后妃、文人名士、宦官娼妓等各个阶层历史人物的异闻逸事。部分卷篇后有萧绮录语,对王嘉正文或补正、或辩难、或发挥、或评价。《拾遗记》第十卷则是较为典型的地理博物类结构,此卷以方位的转移为依托,历述昆仑、蓬莱、方丈、瀛洲、员峤、岱舆、昆吾、洞庭等八座仙山,以及山中的奇景异物、有关神话传说等。
《唐才子传》十卷,元辛文房撰,是一部主要记述唐代诗人事迹的传记。全书记载的人物上起隋唐之际的王绩,下至宋初的陈抟,包括正传二百七十八篇,附见一百二十人,共记述了三百九十八位诗人的事迹。每篇传记大体包括传主的名字、籍贯、生平仕履、逸闻趣事、诗歌创作、文集存佚及有关评论等内容,隐士、闺阁、僧人、道士等特殊诗人群体传后有 论曰 开头的总论,其他各篇中辛文房随感而发的评论则标 〇 以与正文区别。 《唐才子传》保留了不少唐代诗人生平事迹的史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书中辛文房的大量评论,对于研究元代的诗学观念也有重要意义。当然,由于事属草创,史事繁杂,《唐才子传》中史实讹误之处也不少,不可尽信。但其书注重搜罗记述唐代诗人的逸闻趣事,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是我们了解唐代诗人事迹、领略唐代才子风采的
陈曦译注的《六韬(精)/中华经典名*全本全注全译丛书》采用姜太公与周文王、周武王的对话体的撰述方式,探讨了政治学与军事学两大部分思想内容,《六韬》兼收并蓄了儒家的仁民爱物、墨家的尚贤节用、道家的清静无为、法家的赏罚严明等,同时又多有发展与创造。其中很大的亮点是反复倡导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的思想。
帛书《黄帝四经》是研究先秦黄老道家的重要文献,本书给与了详尽的解释。全书四大篇,分述《黄帝四经》的四大部分。每篇下列解题,每小节下列内容提要,每小段由原文、注释、今译、阐述组成。书末附 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校定释文 ,据此读者可以更具体、更明确地了解四经的文义和思想底蕴,从而对先秦道家发展的脉络关系有新的认识,对先秦各学派之间的流脉关系有新的了解。
黄铭、曾亦译注的《春秋公羊传》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讫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 微言大义 ,用问答的方式解经。《公羊传》的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公羊学大盛于西汉,历代注疏研究均不乏其人,名家有董仲舒,何休,清代常州学派与康有为等。本次出版我们约请国内公羊学研究*名学者上海同济大学曾亦教授对全书进行详尽注释与翻译。顾及义例阐发与普及串讲两个层面,是《春秋公羊传》的较好普及读本。
《孔子家语》是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资料汇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之书,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物、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本书是《孔子家语》的全译全注本。此本以《四库全书》本《孔子家语》为底本,在译注时,参校《四部丛刊》本,及又见于《史记》、《礼记》等书的相关篇章。分段则据《四部丛刊》本。本书是在研究基础上撰成的,每篇提要精练概括,注释详尽准确,译文通俗流畅,前言也别有见地,是可读可参之书。
《黄帝四经》,春秋战国时期帛书,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作为《老子》乙本前的古佚书而举世瞩目。包含《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它体现了道家学说由老子一派变成黄老学派的转变,对先秦各家各派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关尹子》,据传为春秋时期关尹子著。关尹子字公度,名喜,曾为关令,与老子同时。老子《道德经》五千言,系应其请而撰著。《关尹子》大要在贵本重神,清静自守。其书文辞博丽,深远隽永,充分体现了 道 的内涵,极宜修身养性。今本《关尹子》,分为一宇、二柱、三极、四符、五鉴、六匕、七釜、八筹、九药共九篇。《尸子》,战国时期商鞅的重要谋士尸佼著。尸子对道家思想多有继承和发展,同时热衷于治国理政,一生中对于社会改革、对于哲学思想都有重大的贡献。
《晏子春秋》是一部别具特色的古书,被称为中国古老的传说故事集。全书既有子书的特点,又有诸如《战国策》等史书的风貌,共8卷,由短篇故事组成,刻画了晏子及其身边诸人物形象,所载史实,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书相互印证。
徐正英、邹皓译注的《春秋穀梁传(精)》为儒家经典 十三经 之一。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体裁与《公羊传》相似。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榖梁赤,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晋人范宁撰《春秋榖梁传集解》,唐朝杨士勋作《春秋榖梁传疏》,为清人阮元《十三经注疏》所收录。《春秋穀梁传(精)》在西汉宣帝时曾经盛*一时,是研究先秦到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要想了解中国茶文化,有两部经典不能不读,一是唐代陆羽的《茶经》,一是清代陆廷灿的《续茶经》。陆羽《茶经》分上、中、下三卷,由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和十之图组成,详细介绍了茶的来源、茶具、茶的制造、茶器、煮茶之法、品茶、茶事、茶的产地等诸多方面,是我国*部系统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茶文化的综合性著作。《茶经》使茶的品饮从粗放性走向程序和艺术化,成为茶文化著作的开山之作,陆羽也因此被誉为 茶神 茶仙 。 自唐至清的数百年间,产茶之地、制茶之法以及烹煮器具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茶经》中提到的茶具、茶器和品饮方法等已不可行。陆廷灿《续茶经》延续《茶经》体例,通过搜集唐以后茶文化文献,为我们提供了一部 订定补辑,颇切实用,而征引繁富 (《四库全书总
《中华国学文库:资治通鉴(套装1-12册)》是中国古代知名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战国至五代期间1300多年的历史,向为史学界所推崇,在收集史料、考订事实、编排年月及文字剪裁润色等方面都代表了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极高成就,是古代历史研究的基本典籍。国学文库本以点校本为基础,改为简体横排,为广大读者提供方便阅读的可靠版本。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又是优秀文学作品,几千年来流传甚广,影响极大。《庄子今注今译》采用王孝鱼点校的郭庆藩《庄子集释》本《庄子》原文作底本,参考了古今中外六十多种种注本或论述,择善而从,对《庄子》各篇作了详细而全面的注释和今译,还在每篇之前介绍了本篇大意,特别是指出了源自本篇的成语、习语等。本书是一部经典的《庄子》通俗读本。
《温疫论》,明代吴有性(字又可)撰于崇祯十五(1642)年,是中医史上*部系统研究急性传染病的医学著作,是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全书二卷,上卷主要论述温疫之病因、病机、证候、治疗、变证、宜忌,以及温疫与伤寒的区别。下卷重点叙述温疫的种类、传变、治疗原则,各种兼证、变证的治疗和调理。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创立了 戾气 病因学说,强调温疫与伤寒完全不同,明确指出 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由此创立了表里九传辨证论治思维模式,以 驱x外出 为中心,创制了达原饮等治疗温疫的有效方剂。这些方剂和治疗思路对后世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次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中,中医仍然在使用这种思路和这些方剂。 三全译注者《温疫论》以文渊阁《四库
《唐诗选注评鉴》十卷本,集选诗、注释、集评、鉴赏为一体,在体例上有明显创新。选诗既重视吸收历代唐诗选本的经验和优长,又充分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特别重视诗的艺术经典性、艺术整体性和可读性。《唐诗选注评鉴》既为读者的品读鉴赏提供了多方面参考,又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资料。撰者刘学锴先生学殖深厚,治学严谨,为著名的唐诗研究大家,著述一向不以数量而以专精取胜,其《李商隐诗歌集解》、《李商隐文编年校注》均为传世之作。先生年届八秩,学养已臻炉火纯青之化境,他充分发挥学术专长,心无旁骛,潜心四年之久,成此封笔之作。 该书集选诗、注释、集评、鉴赏为一体,在体例上有明显新创。选诗吸收历代唐诗选本的经验和优长,特别重视诗的艺术经典性、可读性和整体性。该书选诗六五〇首,校注中凡涉及作者
暂无内容简介。。。。。。
《柳宗元集》是柳宗元诗文全集的新校点本,包括本集45卷,外集上、下卷,外集补遗,以及生平传记、版本序跋,书目著录等附录资料,为阅读与研究柳宗元著作提供了较好的版本。
《弘明集》是中国佛教史上*部护法弘教的文献汇编,南朝梁武帝律学名师僧祐编撰。今本《弘明集》共14卷,约14万字,收录了自东汉至南朝齐、梁时代五百年间教内外人士护法御侮、弘道明教及其与之相关的论文、书信、诏令、奏表、檄魔等各类文论共185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此一时期佛教的基本教义、传播状况以及佛教与儒家、道教等本土思潮的相互关系。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弘明集》为国内*部对原书十四卷原文进行全文注释与白话翻译的版本,涉及佛教教义与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冲突融合的许多重大而基本的问题,对中国哲学史、宗教史、思想史研究爱好者和对佛教中国化问题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此书均有极大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