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又称《老子》,共五千余言,分上、下两篇,前三十七章为上篇,以 道 开头,称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下篇,以 德 开头,称为《德经》。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有学者认为它与《论语》一起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正如鲁迅说: 不读《老子》,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本书原文以《古逸丛书》本《老子道德经注》为底本,参考《老子河上公章句》、帛书《老子》等诸多版本,经由专业古籍整理团队若水古社历时一年多的核对、编校,力争为读者奉上这部原汁原味的国学经典。本书采用原文、译文双栏对照形式,便于 直读 ,读者可在一遍遍 不求甚解 地流畅阅读中轻松学习、自然领悟。注释和通解部分,不仅吸纳诸多近现代学者研究成果,更援引了与老子生活年代接近的孔子、庄子、韩非
宋代是我国词创作的鼎盛期。现在可考的宋代词人有一千四百余家,共计作品两万余首。由上彊村民朱孝臧于1924年编定的《宋词三百首》,是具有代表性的选本。共收宋代词人八十三家,词283首。 本书以上彊村民的选本为底本,除了介绍作者外,并以凝练的文字对每首词的写法、艺术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鉴赏作品。注释的其他部分,除了注释字音、字义、名物制度以外,还尽可能将词作中的语典、事典注释出来,以提高读者阅读的审美兴味。
《小窗幽记》是明代陈继儒所编撰的一本随文集锦。整本书看似是一种对所见所闻、所听所想的记录,而实则是对内心感悟的梳理,写尽了人生百态、世间真情、人生真谛。全书共分为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12卷,分别从修身、处世、为学、立业等角度阐释为人准则。内容涉猎广泛、意韵深远、极具哲思,几百年来深受读者喜爱。
康熙皇帝对《智囊》倍加珍爱,赞叹其 国之利器,不可示人 ,将其列为禁书,因而在清时很少有普通人能读到。 《智囊》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的代表作,辑录了从先秦到明代一千多则智慧故事,是一部帮助人们排忧解难和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此书在明末便风靡一时,多次翻印仍洛阳纸贵,收到了众多政治家、军事家、文人名人的推重和喜爱。
《商君书》是战国时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的合编。《汉书 艺文志》著录二十九篇,现存二十四篇。书中叙述商鞅变法主张,提出信赏必罚的法治要求,主张从法律上保护土地私有权,而把政治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以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此外,对于法的起源、本质、作用等,也有所论列。
《道德经》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著作,又称作《老子》。《道德经》一书分为八十一章。尽管全书只有五千余字,但从古至今,研究《道德经》的文字已经有几千万字之多,注解《道德经》的名家也有数十家。可以说,《道德经》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具原创性和启发性的著作之一。《道德经》一书,历来注本很多,文字、句读和注释各异。本书借鉴高人隐士河上公、青年才俊王弼、经世之材朱元璋等诸多名家的研究心得,以现代人之眼光去审视这部 东方圣经 。书中体例先列原典,后附注释、译文,并精选古人所做评注,随后再通篇加以详细解析,从原文中提炼出老子思想的精髓,希望藉此引领读者走进《道德经》这一块古老文化的宝地。
《唐诗三百首》由蘅塘退士所编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对每一首诗进行全面、深入浅出的注解,力图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够读懂每一首诗,并理解这些经典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意境。
《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依次是: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和用间篇。在这十三篇里,孙武以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一思想为基础,将作战方针、作战形式、作战指导原则等论述得有声有色。这本《孙子兵法》,兼采众家之长,重点突出实用功能,其中既有权威原著,又有通俗译评,同时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从军事谋略、处世智慧等方面将孙子的智谋重新解析、阐释。本书兼具实用性和典藏性,是一本适合各行各业人士借鉴学习的普及读物。
本书旨在解开困扰人们数百年的谜团 金瓶梅小说作者兰陵笑笑生是谁。该书长话短文均为作者原创,首次公开。作者从小说文本中寻找史实,精准锁定其成书的历史时空,将时空之外的人选过滤掉;再分析考察人选的人生履历、思想观点、亲历的个人和社会重大事件等,即着重展开对小说作者人选的本底、背景调查,看其是否与小说的情节、特色、文风、背景等吻合一致。通过深度挖掘,详细比对,该书作者经过数年的殚思竭虑之后,拨云见日,终于将真正的小说作者徐渭拎了出来,还小说作者本来面目,对这起文坛历史公案作了彻底了断。
《唐鉴》是北宋史学名家范祖禹的史论代表作,是中国第一部关于施政治国方略的经典杰作,记述了唐朝二十一位皇帝近三百年的政治史。它和《资治通鉴》并驾齐驱,被视为帝王读物。据说,北宋理学家程颐非常喜欢读《唐鉴》,他曾评价道: 三代以后,无此议论。 宋高宗也曾评论道: 读《资治通鉴》,知司马光有宰相度量;读《唐鉴》,知范祖禹有台谏手段。
《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文学研究现代进程中具有开启先河之功的重要著作,是一部分体文学通史。其文学史梳理方式对后代文学研究和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书中对俗文学各种文体的关注更是 五四 运动兴起之后的重要研究方向,充分体现了现代学术发展的视角和特色所在。它初版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版以后,以它丰富翔实的资料、严谨精辟的论断,深受学术界的推崇,迄今近九十年,凡研究中国小说史的学人,仍把它作为一本主要的参考书。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堪称中国古代谋略学 双壁 ,前者主要讲制胜之 道 ,后者更侧重取胜之 术 ,二者互为印证、互为依托,故经常被相提并论。 《孙子兵法》注本众多,清人孙星衍校订考辨的《孙子十家注》是近世流传广、影响,且为大家推崇的读本,故本书以天津图书馆藏嘉庆二年(1797)孙星衍校订本为底本,又参考其他版本,择善而从。《三十六计》成书于明末清初,编者难以考证,本书以现有的通行本为底本,辅以专业古籍整理团队若水古社的梳理审校,令其原貌尽现。 原文与译文采用双栏文白对照形式,译文不夸张、不曲解、不啰嗦,生僻字一一注音,495处难点精准注释。精选80个真实历史案例,并对其中148处文史知识进行解读,有考有解,故事性强,便于读者轻松收获文史知识。精选27幅彩插。既有反映古代战斗场景的传世名画与木版年画
《五服图解》不分卷,元龚端礼撰,采用元泰定元年杭州路儒学刻本为底本。书中按五服的顺序,分别列出男、女以及已成年、未成年等类别,每类又分正、加、降、义四个等级。这部书在说明丧服制度时,既有图表的展示,又有文字的解释。书中的图示简明而实用,将复杂的礼制变为一望而知的使用指南,方便今人直接而形象地了解古代丧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