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早的医学文献典籍。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十八卷、各八十一篇。全书采用黄帝与岐伯问答的方式,总结古代医家长期的医疗实践,在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而成。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这一理论体系的建立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史上的著名医家和医学流派,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内经》为医典之祖。 本书版本权威,注释简明,翻译晓畅,硬面精装,装帧高雅,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者的案头书。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是我国zui早的典籍之一,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ji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家之宗。《黄帝内经》融合了道家、儒家等思想,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诵读《黄帝内经》,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健康意识,还可以陶冶性情,提高自我修养。诵读本的形式更便于记忆和理解,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将《黄帝内经》中的智慧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本书完整地收录了《素问》和《灵枢》各八十一章全文,采用简体、横排、大字的形式,并为全文标注了拼音。让我们通过这套诵读本开始走进《黄帝内经》这本传统的神奇医学书吧。
《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共一百二十回,描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兴亡史。故事起自汉末黄巾起义,止于西晋统一,前后跨越近百年的时间。小说开篇写汉末昏君无道,民不聊生,导致了黄巾起义的爆发。全书以此为开端,继续深入描写了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方势力拥兵自立,互相混战:先是十七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董卓被杀;然后,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 ,大败袁绍,北征乌桓,平定了北方,既而进兵江南;之后,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在赤壁击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此后,三国之间战争不断,各有胜负,很后都归于西晋。作者罗贯中以统揽全局的眼界,将近百年间错综复杂的人物和事件组织在一起,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历史巨变。
王充的《论衡》不仅是中国思想史上,也是世界思想史上的一部巨著。它以 疾虚妄 求实诚 为著述宗旨,针对东汉流行的谶纬迷信、灾异符瑞等 虚妄 之论,逐一进行辨析与批判。它采用自然主义和直观的观察来描述、解释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形成了包含认识论、自然论、人性论、命运论等的理论架构,其丰富性、矛盾性,其先进性与局限性,都值得当代读者不断研读思考。
《水浒传》是明初施耐庵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光彩夺目的传奇英雄:果敢刚烈的武松,粗鲁质朴的鲁智深,仗义干练的宋江等。 《金圣叹批评本水浒》是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改后的版本。他以文学家的眼光对《水浒传》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并加以精到评点。金圣叹的评点是中国古典小说评点的一座高峰,开创后世点评范本,影响了毛宗岗批评《三国演义》、张竹坡批评《金瓶梅》、脂砚斋批评《石头记》。与通行本相比,批评本融评语于故事之中,评者适时发表的独到论见,随书提点的文本妙处,都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纪昀在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享有与《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该书共二十四卷,含《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各四卷,《滦阳续录》六卷。嘉庆五年(1800),纪昀的门人盛时彦将以上五种校订合刊,定名为《阅微草堂笔记五种》。每种笔记前除有纪昀撰写的小序外,同时还附有盛时彦所作的序跋,读者可从中体会到纪昀的著书目的及深刻见解。《阅微草堂笔记》共有1196则故事,内容大都为纪昀亲耳听闻,其中涉及的地域范围非常广泛,几乎遍及全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滇黔等地。涵盖了官场百相、世态炎凉、风土人情、边地风光、轶事奇闻、神怪狐鬼、星相占卜等诸多内容。纪昀以其独特的奇思妙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天趣盎然的广阔生活画卷。
《散为百东坡:苏轼人生中的言象行》全面展现苏轼多样化的身份和成就。一方面侧重于政治履历,勾勒了苏轼的生平大事,如考科举应制科试、参与朝堂党争、主政地方、遭受贬谪等;另一方面,逐一探讨了苏轼的诗、词、奏疏、策论、书画题跋、经学注疏等各体著述。可以说,在这部细节满满的苏轼传记中,艾朗诺教授以海外汉学家的智慧,很巧妙地讲述了那些 虽然经常被提及,但却从未被详细讲述过 的苏轼故事,展现了苏轼面对人生绝境的智慧与力量。复旦大学赵惠俊副教授的细致翻译和精彩译后记亦为之增色。
本书为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领域第一部研究生综合教材。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介绍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的相关专业知识及研究方法。包括古文字考释、古文字与上古音、古文字与古汉语词汇、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整理、古文字工具书与数字化资源等五大专题;下编大致按书写载体和时代分类,每一类选取若干原始材料进行读解,涉及商周甲骨文、商周金文、战国简帛、秦汉简帛、战国秦汉金文、玺印封泥陶文及其他文字等。本书适合中等以上文化程度、对古文字已有初步了解并有学习意愿的读者,包括文史哲专业本科生、硕士生,本学科拟考研的学生,书法爱好者等。
《西游记》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完善的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全书由猴王出世、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取经缘起、西天取经等部分组成,而以西天取经为主干故事。由取经的纵向行动串连各个故事,在每个故事(八十一难)中设置诸种矛盾,制造许多高潮,时而惊险,时而轻松。读来神奇变幻,引人入胜。 本书系明朝叶昼托名李卓吾进行的全面评点,评点中对《西游记》的奇幻性格,提出了独特见解,要比否定贬斥《西游记》艺术成就的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高明得多。本书评点要言不烦,点到为止,却能够直指精髓,发人深思,对读者理解《西游记》的深层意义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据说是春秋末期吴国将军孙武所撰,也是世界公认的现存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 兵学圣典 ,置于《武经七书》之首。本书揭示了战争的若干客观规律,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世界军事史中占有极高的地位,被译成英、法、德、日等多国语言,广为传布。 《三十六计》,又称三十六策,是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其名始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之际,编撰者不详。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虽源于战争,但政界、商界亦可化而用之,适用性和实用性都很强,读之启迪心智。附录《百战奇略》《曾胡治兵语录》,二者在中国军事理论领域亦有相当高的地位,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
《论语》可谓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用语录体的形式,将孔子和他的弟子、再传弟子以及当时重要人物的言谈举止记录下来,是我们了解孔子思想和孔门子弟言行的主要途径。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而儒家思想从汉武帝时就成为官方尊崇的正统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两千年以来的中国人的言行举止和价值观念。自南宋起,《论语》被列入四书之一,成为历代读书人的枕边书和科举考试的书。至今,它仍然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了解古代政治伦理思想、道德规范、礼仪制度、教育理念的源泉。 《论语》全书用简练通俗的语言,将一个鲜活的孔子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它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性格迥异,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论语》
《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书中描写了近二百名各式人物,生动表现了封建社会后期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历来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学界的重视。本书以卧闲草堂本为底本,精选卧闲草堂、黄小田、齐省堂增订本三家评语,原典与评语分开,进一步提升阅读体验。附录搜集相关序跋,以供参考。
《醒世恒言》是 三言 的最后一部,相较于前两种,在内容题材上显示出了一些新特点,艺术上更加成熟,成为 三言 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本书收录的故事,或来自史传,或来自笔记小说,或来自民间传说,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其中,尤以《卖油郎独占花魁》《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苏小妹三难新郎》等篇,为人所津津乐道。本次整理,以目前存世最早、相对比较完整的版本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藏叶敬池本为底本,同时会校众本,以最大程度还原该书的本来面貌。
北宋翰林学士王洙取秘府旧藏及他人所有之杜集,整理编辑成《杜工部集》二十卷。至嘉祐四年( 1059 ),苏州郡守王琪将王洙本杜集重新编定刊行,这就是后人所称的 二王本 。 这个本子是所有杜集之祖本,此后补遗、增校、注释、批点、集注、编年、分体、分类、分韵之作,均由此本化出。王琪北宋本已散佚不存,今可见者为毛氏汲古阁所藏宋本《杜工部集》二十卷《补遗》一卷,递经潘氏滂喜斋等收藏,现藏于上海图书馆。此本由两种南宋刻本配补而成,缺卷缺叶为清代藏书家毛扆抄补。《续古逸丛书》《中华再造善本》等曾据以影印。今按原书扫描,影印为平装本,以飨广大读者。
尺牍是书信的别称,它虽被古人视为 末艺 ,但其往往能体现一个人真实的性情,而且所言一般皆是真人真事,文字典雅,富有文采,其中不乏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今人读之亦能有所受益。清代尺牍中为人称道的是袁枚的《小仓山房尺牍》、龚萼的《雪鸿轩尺牍》、许思湄的《秋水轩尺牍》,它们被誉为 清代三大尺牍 ,广为流布。
简介: 《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该书成于清王朝最强盛的历史时期,作者以讽刺的笔法,细致描绘出传统儒生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社会现实。同时,小说以 儒林 为中心,旁及当时的官僚政治与社会风尚,对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危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与揭示。全书人物性格刻画细腻,讽刺手法高超,突破了传统说书体小说的叙事模式,进入文人书面化创作,叙事方式接近现代小说的美学要求,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是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目前所见的最早刻本即是嘉庆八年(1803)卧闲草堂本。其卷首有署名 闲斋老人 的序一篇,绝大多数回末附有无名氏的总评。其序和回评是有清一代评论《儒林外史》的最重要的材料,影响颇大。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青柯亭刻本在促进其广泛流传的过程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晚清收藏鉴赏家徐康积数十年之力,对青柯亭本《聊斋志异》进行了批注,赵性禾过录并经徐氏亲校本现藏于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其中题跋文字叙述了批校过程,非常珍贵。将此本与何垠注释本、何守寄评点本、吕湛恩辑注本、全校汇注集评本等比勘,在继承前人评点、注释的基础上,徐康自己多所发挥,并显示出独特的角度,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此次将其收入《国学基本典籍丛刊》,以饷专家读者。
《封神演义》,俗称《封神榜》,是与《西游记》齐名的神魔小说。讲述商纣王荒淫无道,武王伐纣、姜子牙封神的故事,铺叙道教诸仙和众神的来历,塑造了姜子牙、哪吒、杨戬、土行孙、哼哈二将、四大天王等民间喜闻乐道的艺术形象。全书描写生动,充满奇异的想像,历代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本书以清初 四雪草堂 原刊本为底本,王维缇、曹曼民点校整理。钱伯城《前言》,原刊于本社1989年出版的《封神演义》,对《封神演义》的内容、成书等作了详细介绍。
本书共二十四卷一千一百余则,为作者纪晓岚在编修《四库全书》之余,搜集、抄录、创作的亲身经历、耳闻目睹、想象加工之奇谭异事,贯穿了劝善惩恶的思想主旨,但又不仅是简单粗陋的佛家因果报应,而加入了作为大学者的理学思辨和朴学考证,精微深入得多。内容上,反映了清中后期的社会面貌、民俗风情、市井生活,在文笔上,鲁迅誉之为 雍容淡雅,天趣盎然 ,在当时就流行一时,为广大读者争购,至今具有恒久不衰的魅力。全书分为《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各四卷,《滦阳续录》六卷。
《毛诗品物图考》由冈元凤纂辑,是十八世纪日本汉学家对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植物、动物的图释著作。全书共七卷,分为草、木、鸟、兽、虫、鱼六个部类,图配文字考证,其中有211幅插图。 该书于十九世纪传入中国后也受到欢迎,清末、民国乃至当代多次出版,广为流传。此本为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绘者不详,约绘制于清光绪时期,书前有清光绪十二年(1886)戴兆春序。 本书为山东大学王承略教授解读版,书中除原版的文字、插图外,新增对原文的解读和原诗(《诗经》原文)。此外,王承略教授还将原书中的同类名物进行归类,以方便读者理解。
《瀛奎律髓》是一部比较全面地体现宋代 江西诗派 诗学观点,并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影响的大型唐宋律诗选集。 江西诗派 由两宋之交的吕本中提出,追尊黄庭坚为创始人,所论多言法度,强调模仿古人,以故为新,在北宋末和南宋前期影响广泛深远,至南宋末则趋向衰微。方回为重振 江西 旗鼓,编选此书。提出了 一祖(杜甫)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之说,以 格高 为宗旨,以 细润 济粗犷生硬。按类系诗,便于学习揣摩。 本书以明成化三年刻本为底本,参校元至元本、清康熙吴之振刻本。
陶弘景以附经为说的方式整理魏晋以来流传的《本草经》传本,编成载药730种的《本草经集注》,该书采用朱墨分书合本子注的形式,使《本草经》原文与名医添附的内容判然有别。唐代显庆年间官修本草,即以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为蓝本,拓展成《新修本草》,宋代开宝、嘉祐官修,皆沿用唐代传统,所以《本草经集注》的主体部分通过《证类本草》得以保留下来。本次整理为辑佚复原,以宋本《证类本草》为主,利用敦煌、吐鲁蕃出土的《本草经集注》残本及《新修本草》残写本,最大程度地恢复失传700年的《本草经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