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 孔孟 。后世追封孟子为 亚圣公 ,尊称为 亚圣 。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 民贵君轻 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孟子》一书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定,儒家原始经典之一,是了解孟子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及其学说的*直接、*可靠的资料。
《洛阳伽蓝记》为北魏时流传至今的一部名著,虽然以记洛阳的佛寺为题,可是实际上所着重记述的是当时的政治、人物、风俗、地理、以及传闻的故事等等。因此这部书不仅使我们了解到北魏洛阳都城的建制、佛寺的建筑和历史的古迹,同时使我们知道了许多的历史事实。作者杨炫之不但熟悉当时的掌故,而且长於著述,敍事简括,文笔隽秀,足与郦道元水经注娩美。周祖谟先生的《洛阳伽蓝记校释》,除校勘和分析正文与子注的工作之外,又做了必要的注释,这样读起来就非常方便,成为现在较为通行的整理本。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公孙龙子(外三种)》在内部结构上题解、原文、注释、译文各部分自然结合,版式疏朗清新,美观大方。装帧设计采用布纹面精装,明快典雅,适合各阶层富有精神品位之人士捧读收藏。
明周景一先生,临明初台郡人,性耽山水,得青囊之秘,人以地仙称之,著有《地理指迷》,乾隆丁未刊行。*卷首论峦头为本,为全编立言大旨,分敛、仰覆、向背、合割四篇,概论开面;纵横、收放、偏全、聚散四篇,概论地步。二卷分论开面,三卷分论地步。后以开面、地步包括形势、星辰,为山法诸篇结束;饶减、挨弃、倒杖、浅深四篇,为立穴定向之准绳,所以补葬法之未备。四卷专论平阳,承山龙开面说起,以山洋异同为总结全书。是书析理昭畅,甲于峦理。诸家学地理者,宜以此为宗。
《剪灯新话》四卷,古体小说集,凡二十馀篇,明瞿佑撰,开启了后世 剪灯 小说系列,并被各种小说选本收录,影响甚巨。作为明代第一部遭到朝廷禁毁的小说集,《剪灯新话》在国内流传比较少,但流播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区,对亚洲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中国文学传播目前一个罕见的个案。《剪灯新话》版本颇为复杂:现存国家图书馆所藏章甫言刊本、日本所藏黄正位刊本为早期刻本;朝鲜所藏《句解》本(底本为瞿佑晚年重校本);董康排印诵芬室刊本。今通行本为周楞伽校注本,主要依据诵芬室本,接近晚年定本,但早期刻本目前尚无整理本。今以章甫言刊本为底本,并将晚年定本异文悉数列出,必要时与唐传奇 源文 比照,使之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目前能体现创作轨迹的重要文本。
清代学者李光地于易学研究颇有建树,著有《周易折中》《周易通论》《周易观彖》等。《周易通论》共四卷,分为83个条目,其中,卷一、卷二主要阐述上下经六十四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如《周易》来源、卦名、卦爻、卦象、卦义、彖辞、占辞、对卦等;卷三、卷四主要论述《系辞》《说卦》《序卦》《杂卦》,涉及河图、筮法、图象、互卦及易传的思想内涵等问题。就内容讲,这本书可以被视为当时的普及读物,李光地就曾指出: 欲读《易》者,当先看此编,内有须先知道方好读《易》的说话。 相信,该书对于今天的读者研读《周易》仍具有指导意义。此次推出的《周易通论校注》,以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以《榕村全书》本等为校本,除对《通论》原文加以断句校勘外,对一些重要、疑难问题施以注释,从而使相关内容更为丰富。
《曹操集》分为诗集、文集、孙子注、附录四个部分,是曹操著述及相关资料搜集得比较齐备的本子。该书是以丁福保《汉魏六朝名家集》本《魏武帝集》为底本,稍加整理和补充而成的。增加的《孙子注》,取自《孙子十家注》。附录则有《三国志》魏武本纪(含裴松之注)、江耦所编《曹操年表》以及节录自姚振宗《三国艺文志》的《曹操著作考》。
本书收入王夫之的四部著作。 思问录 分内篇、外篇各一卷。内篇以讨论哲学问题为主,外篇涉及许多科学的问题。 俟解 特别注重在个人的修养方面。 黄书 和 噩梦 是他关于政治问题的著作,书中反映了明末清初的实际政治情况和作者对一些政治问题的见解。
《中华经典诗词(汉壮对照)》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精选能够反映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历史进程、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生动事实的100首中华经典诗词,分为 瑰丽奇伟大中华 友好往来齐开发 各族文化相辉映 拳拳爱国传佳话 悦穆相处多融洽 5辑,按汉壮双语对照编排,配全书汉壮双语音频。中华经典诗词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共识。本书的出版,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宋四家词选》与《词辨》出自清代著名词论家周济之手,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世人瞩目,堪称常州词派集大成之作。前者以宋代51位著名词人分属周邦彦、辛弃疾、王沂孙、吴文英四家之下,各选经典篇目,加以评点;后者更重词学理论建构,其中《介存斋论词杂著》名句迭出,为中国词学史研究不可不读之名著,常被各种词学史乃至文学史引用,将之与全书一同比看,更能获得全面而切实的理解。此次出版,《宋四家词选》用潘祖荫滂喜斋刊本,《词辨》用谭献评本,原书评语及圈点均保留,选词以各家别集参校。后附周济传记4篇及全书选词篇名索引,以便读者。
《增广贤文》和《格言联璧》都是古代著名的童蒙读本,对后人为人处世、修身治家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古人说: 读了《幼学》走天下,读了《增广》会说话 。《增广贤文》由古代的谚语、名句选编而成,其中许多格言至今仍在广为流传。《格言联璧》收录格言十一种,分学问、存养、处事、接物等篇,言简意赅,富有哲理。《增广贤文 格言联璧诵读本》(插图版)是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配套读本 之一,专为4 12岁的少年儿童编写,我们依据权威版本收录《增广贤文 格言联璧》,并附有拼音,对难字、难词、难句做了精练、准确、易懂的注释,同时,配有大量与文字密切关联的图片,让读者在愉悦的审美中品味经典的魅力。
对史书典籍《史记》进行研究,作为近代经学家的作者从《史记》属 今文经学 为立足点,对著作进行仔细的校阅与辨正。
南宋张敦颐撰《六朝事迹编类》十四卷,分门别类,详细记载了六朝三百余年史事及建康周围山川、城阙、楼台、宅舍、寺观、坟陵等兴废始末。张敦颐广泛吸收了前人典籍八十余种,结合当时所存碑刻考订是非。《六朝事迹编类》上承《建康实录》,下启《景定建康志》,征引自六朝至宋代约二十余家佚诗近百首,保存了六朝史和南京地方史的丰富资料,文献价值颇高。
本书包括四种唐代笔记:即《大唐传载》、《幽闲鼓吹》、《松窗杂录》、《尚书故实》。 1.《大唐传载》,不著撰人,中唐人撰。或以为韦瓘,或以为于竞撰,皆无确证。书中所记多中唐事,广涉朝野轶闻、典章制度、历史传说、社会风俗等。两《唐书》与《资治通鉴》颇有采摭。 2. 《幽闲鼓吹》,晚唐张固撰,所记以唐玄宗至宣宗时名人轶事为主,尤其以宣宗本人故事为多。 3《松窗杂录》,晚唐李濬撰,记武则天至唐武宗时事,以唐玄宗事*多。宋代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已参考此书,四库全书馆臣谓其 足以补史阙 。 4. 《尚书故实》,晚唐李绰作,李绰为赵郡李氏之苗裔,此书记录张彦远谈话,对名画、法书多所记载,并兼及其他。此书虽篇幅不大,但文献价值甚高。
《襄阳耆旧记》五卷,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撰。记载自周至晋襄阳地区的人物牧守、山川城邑,保存了较为丰富的襄阳地方史料。本书校补者黄惠贤先生在《心斋十种》本所保存的《襄阳耆旧记》三卷残本基础上,遍检史料,对另二卷的内容加以补足,较为完整地呈现了《襄阳耆旧记》原本的面貌。 《南雍州记》是继《襄阳耆旧记》之后又一种颇具价值的地方史志。从目前保留下来的条目来看,有郭仲产、鲍至撰两种,另有作者难以确定的部分内容,本书均予以仔细的辨别并加以整理。
由岑仲勉编著的《新编诸子集成:墨子城守各篇简注》将《墨子》一书中论述城守的文章编辑起来并逐篇注释。所收11篇详述了拒守方法以及军徽、令旗、兵士训练、挖穴守城等,甚至连坚壁清野、疏散人口、戒严、分口粮、安置和抚恤伤死。
本书将“诗仙”李白的一生分为“蜀中初学与辞亲远游”、“初游东南与回向江汉”、“酒饮安陆与初入长安”、“寄家东鲁与二入长安”、“南北漫游与变乱前夕”、“报国蒙冤与流寓客死”六个时期,精选精评代表性诗篇81首(另附“未编年诗”11首)。逐首考其创作时地,参稽众说,裁以己意,以搏虎之力撰普及读物,体现出严谨不苟的治学精神。注释简明扼要,甚便初学入门。评赏尤为精彩,一是注意联系李白生平及唐朝历史,以见诗歌创作的阶段性特征与历史文化背景;二是擅长艺术分析,准确理解诗歌主旨,细致梳理诗歌脉络,揭示“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河岳英灵集》评语)的李白诗内在的严谨章法;三是造语平易而文采斐然,以美文释名诗,相得益彰,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简称 三百篇 ,是我国部诗歌总集,也是周代前段五百多年间的诗歌选录。《诗经》从产生之日起,就成为了童子就学时使用的教材。所以闻一多先生说: 《诗经》是我们中华民族本文化的教科书,而且早的时候是的。 另外,《诗经》倡导 温柔敦厚 的诗学理论,受到了历代诗人的推崇,对中国古代诗歌乃至中国古代社会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诗经》中,不少诗篇语言优美,情感绵长,很值得反复玩味。因此,我们选取其中的精华,加以注释、评析,以便今天的读者能更深切地体会《诗经》之美。
《大学》和《中庸》原本是《礼记》中的章节,自唐、宋以来逐渐受到学者的重视,从而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经典。《大学》和《中庸》自清末以来就被翻译为各种文字,成为海外学者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本书精选《大学》和《中庸》英文译本中的几部重要作品,如理雅各(James Legge)、庞德(Ezra Pound)、林语堂、辜鸿铭、陈荣捷、安乐哲(Roger T. Ames)等,对其在关键字词和概念上的翻译做出对比和评析,勾勒出他们在文本理解上的差异,并选择陈荣捷和安乐哲的译文全文附录于后,帮助海内外读者把握《大学》和《中庸》的丰富思想。同时,本书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依据,并根据其他著名学者的注解(如郑玄、王阳明、王夫之)对文本做出详细的解释和现代汉语的翻译,可以使读者
《刘孝标集校注》汇集了除《世说新语注》以外的刘孝标存世作品,共包含刘孝标创作的四首诗、十二篇文以及其《演连珠五十首注》。书后还附带了校注者搜集的刘孝标研究的相关材料,是当下刘孝标研究、六朝文学研究乃至《世说新语注》研究之作。 刘孝标(四六三-五二一),名峻,原名法虎(后人避唐讳多称 法武 ),南朝梁学者兼文学家,平原(今山东淄博)人。其以注释刘义庆等编撰的《世说新语》而著闻于世。 罗国威,一九四四年四月生,四川洪雅人。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中国文选学研究会理事,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