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锺吕传道集》、《西山群仙会真记》和附录 題施肩吾撰其他丹经 三部分内容的合刊。 (一)《锺吕传道集》,全书共十八节,分别是《论真仙》、《论大道》、《论天地》、《论日月》、《论四时》、《论五行》、《论水火》、《论龙虎》、《论丹药》、《论铅汞》、《论抽添》、《论河车》、《论还丹》、《论炼形》、《论朝元》、《论内观》、《论验证》。全书以钟离权与吕洞宾师徒问答的形式,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炼形、炼气、炼神为方法,系统完整地论述了内丹术的要义。 此次整理,以明《道藏》本为底本,以《道藏辑要》本和《道藏精华录》本为校本。有关《锺吕传道集》的书目著录资料和底本之外的序跋题记均收作附录。 (二)《西山群仙会真记》,全书五卷,每卷五篇,取五行正体之数,共二十五篇,从 识
老子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学术名著,历代注释者甚多。河上公老子章句是现存老子注本中成书较早,影响较大者。但是,关于此书作者及成书年代,古今中外的学者虽已作了大量的考证,至今仍聚讼纷纭。下面我们就此书作者、时代、思想内容及版本情况略作介绍。 河上公章句相传为河上丈人或河上公所撰。西汉司马迁早提到河上丈人,史记乐毅列传称: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膠西,为曹相国师。据史书记载,上述河上丈人的弟子乐瑕公、乐臣公、盖公,皆系战国末至西汉初年的著名隠士,遊学齐国,以黄老之学显名于世。战国后期的齐国,正是黄老道家学派兴盛之地。河上丈人作为黄老学派的一位祖师,盖亦为战国时
本书以元初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十卷本为底本,校以历代刊本多种,由著名学者逯钦立先生校注整理。全书收陶渊明所作四言、五言诗五十六首,赋、辞、记、传、赞、述、疏、祭等文十二篇,并收入校注者专论两篇:《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和《关于陶渊明》,对陶氏的生平及文学创作作了深入研究探讨,是一部适用于专业学者及大众读者的完善的陶集今本。
《传习录》是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的代表作品。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既有阳明与弟子之间的对话问答,又有阳明与时人的书信往还,内容丰富,体现了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诚意格物等哲学思想。王阳明对朱熹的哲学观点既有服膺,又有批驳,他认为朱熹晚年对自己早期的思想多有匡谬纠正,因此,编纂了《朱子晚年定论》。此次译注,为了方便读者全面理解阳明思想,将《朱子晚年定论》全文作为附录置于书末,另以哲学术语、人名、书名为主要索引项编制了《传习录》原文的索引。本书注释以阐述阳明哲学思想为旨归,精要得当,译文则通俗易懂,文笔流畅,是《传习录》译注类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周易程氏传》又名《伊川易传》,凡四卷,是北宋哲学家程颐对《易经》的注释。其书注解《周易》上下经及彖、象、文言,用王弼本,侧重于义理方面,切于人事,在易学史上极有影响。本整理本以清同治十年涂宗瀛刻《二程全书》为底本,采用全式标点,有详细校勘。本书还附有《河南程氏经说》中有关《系辞》的部分,比较完整地呈现了程颐的易学观。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仪礼》共十七篇,在唐朝以前被尊为 礼经 ,内容涉及士冠、士昏、士相见、乡饮酒、乡射、燕礼、聘礼、觐礼、丧礼等,是中国*早*全面的关于政治社会生活礼仪的典籍,涉及上古贵族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研究先秦政治社会文化历史的基础核心经典。自汉代以来,对《仪礼》进行注疏研究者层出不穷,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次我们将其纳入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出版,邀请当代礼学名家清华大学彭林教授对全文进行现代注解与白话翻译,并在每篇之前加了 题解 介绍该篇主要内容,有助于广大读者读懂和理解这部传统礼学名典,领会其思想与文化内涵。
《诗经诵读本》(插图版)是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配套读本 之一,专为4 12岁的青少年儿童编写,我们依据版本收录《诗经》全文,并附有拼音,对难字、难词、难句做了精炼、准确、易懂的注释,同时,配有大量与文字密切关联的图片,让读者在愉悦的审美中,品味经典的魅力。
本书是诗词学习、创作的工具书,内容包括简明诗律、常用词谱、平水韵、词林正韵、宽韵、中华新韵(十四韵)几部分,为诗词创作者指引经纬、提供方便。
《抱朴子内篇》,二十卷,是对炼丹养生方术所作的系统的总结,站在宇宙观、本体论的高度论证了神仙长生的思想,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的道教哲学,大体从外修与内养两个方面介绍了各种长生之道,内养主要是行气保精,外修主要是服用丹药。本书是道教史上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典籍,为魏晋神仙道教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对我国古代化学、医药学、养生学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此次整理,以清孙星衍平津馆校刊本为底本,采校包括宋绍兴二十二年临安刊本和孙诒让、俞樾、罗振玉诸人校本以及道书《神仙金汋经》《云笈七签》在内的十二种文献,并择要注释而成。
《性命圭旨》是明万历中后期出现的丹书,未知撰人,分元、亨、利、贞四集。元集详述内丹修行的基本原理,主张 性命双修 ,强调身心缺一不可;亨、利、贞三集分别阐释了修行的九大口诀,如涵养本原、安神祖窍、蛰藏气穴等等,层层深入、实践操作性强。另外,每一小节下均有图版,以文配图,文图双显。 本次整理,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郑振铎原藏明万历乙卯本为底本,以国图藏明涤玄阁主人程于廷天启二年(1622)递修本、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吴之鹤本、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抄本、国图藏清康熙八年(1669)潘水臣本、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棣鄂堂本等为校本。校注时,广泛采纳各类道教典籍,尤其是明代思想家林兆恩著作中与本书相近的内容,一一罗列出注,力求阐明思想来源及发展脉络。
《真诰》意为 真人口授之诰 ,讲述的是,众多的仙真向具有通灵功能的杨羲口授了许多修仙的要旨,委托他以世间文字记录,传达给殷勤向道并有志修真升仙的许谧、许翙父子,许氏父子把这些文字加以转抄,流传下来,最后由陶弘景整理成《真诰》。《真诰》记载了众神仙迹、上清经典的传授、大量的修道养生方法,详尽描述了修仙之地的来历、地理位置等,是有关道教上清派历史和思想的重要文献。 此次点校,以明《正统道藏》本为底本,以明嘉靖二年韦兴刻本,明万历三十二年俞安期重校本,吉川忠夫、麦谷邦夫编《真诰校注》为校本,并参校魏晋至隋唐时期一系列重要道书整理而成。
《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共二卷,是三国时期吴国陆玑所撰,主要内容是对《诗经》中所涉及的动植物名称进行训释,是我国部有关动植物的专著,对我国博物之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全书共记载草本植物80种,木本植物34种,鸟类23种,兽类9种,鱼类10种,虫类18种,共计动植物175种,所记内容包括动植物名称、形状、生态和使用价值等。明代毛晋《广要》一书,以陆《疏》为基础加以补注、订正,广搜博采,极大丰富了原书内容,是古代研究《诗经》名物的上乘之作。此次整理,以《津逮秘书》本为底本,以《四库全书》本等为校本,并吸收了赵佑、丁晏等人校勘成果。
王士性是与徐霞客齐名的杰出地理学家,他性喜登山临水,利用仕宦四方的间隙,数十年间行迹几乎遍及天下。在各地游览途中,陆续撰写了大量游记和诗作,经过删订整合,最终汇辑为《五岳游草》,是一部与《徐霞客游记》交相辉映的图文相辅型纪游著作。王士性游踪广阔辽远且不畏艰险,在跋山涉水吟风赏月之余,更兴致勃勃地对相关的地质风貌、建置沿革和风土人情加以缜密的勘察考较和细致的剖析梳理,普通读者即使无法身履其境亲眼目睹,也能够凭借书中鲜活生动的叙述神游冥想。 本次出版,以清康熙冯甦知述堂重刊本为底本,参校台北 国图 明刻本,并比勘王士性《吏隐堂集》里的相关内容及部分明清总集、方志所采录的王氏诗文,在文字辨识、文句标点、语段划分等方面颇有新见。整理者杨焄教授根据明刻本卷首题名,判定底本中未署名的评语皆
《横渠易说》,是北宋理学家、关学宗师张载仅存的经解类著作,也是理学《易》著的代表作之一。张载一生于《周易》用力最多,其哲学体系亦是以《周易》为基础架构的,《横渠易说》作为张载《易》学的代表作,是研究张载哲学思想的根本所在,其对程颐、朱震、朱熹、王夫之等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次校注,以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徐必达辑刻《合刻周张两先生全书》卷九至十一《易说》为底本,以明嘉靖十七年(1538)吕柟刻本《横渠先生易说》、万历四十六年(1618)沈自彰《张子全书》所收《横渠先生易说》等为对校本,以《易说》清代其他版本、宋代集注类《易》著及《张载集》等今人整理本为参校本加以点校,对《易说》中的疑难字词、概念范畴等作了简明的注释、分析和按断,另有张载传记、书目序跋、历代评议等文献收作附录。
《维摩诘经》又称《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经》《净名经》《不可思议解脱经》,现存的译本有三部,即三国吴支谦译本、后秦鸠摩罗什译本及初唐玄奘译本,其中鸠摩罗什译本最为通行,全经共三卷十四品三万多字。这部经典既批判小乘佛教的片面性和偏颇之失,又批评大乘佛教中一些浅陋和简单化的思想和行为,巧妙宣说了大乘佛教的般若空观,主张空有不二,将世间出世间的对立圆融会通起来。这部经典由于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思想义理深刻丰富,因而深受历代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对中国佛教乃至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大、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孔子家语》,现存十卷四十四篇,是一部详细记录孔子与其弟子之间问答行事的典籍,保留了大量《论语》未曾收录的文献,具有极大的史料参考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被誉为 孔子研究书 (杨朝明语)。此次推出的《孔子家语校注》,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以同文书局本、玉海堂本、《四库全书》本、《四部备要》本、《百子全书》本为校本,除了将王肃注全部吸收外,还对一些重要人物、历史事件、疑难字词等予以简要注释。书末附有几篇重要的序跋,供读者参考。
《周易程氏传》又名《伊川易传》,凡四卷,是北宋哲学家程颐对《易经》的注释。其书注解《周易》上下经及彖、象、文言,用王弼本,侧重于义理方面,切于人事,在易学史上极有影响。本整理本以清同治十年涂宗瀛刻《二程全书》为底本,采用全式标点,有详细校勘。
《净明忠孝全书》是南宋元明时期有巨大影响的道教净明道的基本典籍,元代黄元吉及其弟子编著,记载了净明道的教义、方术及主要传人生平与活动事迹。底本除了前后的序跋之外,主要内容依次为净明道祖师及传人传记九篇(许逊、张蕴、胡慧超、郭璞、刘玉、黄元吉、徐慧、赵宜真、刘渊然)、《净明灵寳忠孝全书》(依次包括《玉真灵寳坛记》、《净明大道说》、《净明道法说》、《净明法说》、《玉真坛疏》等大道文字)、《西山隐士玉真刘先生语录》三集(八十条)、《中黄先生黄真公答问语录》(二十条)。本书是研究净明道创教及传承和教义的主要资料。此次整理,以日本内阁文库藏景泰三年邵以正序刊本为底本,以《道藏》本为校本,标点校勘之外,还对关系净明道历史的个别表述予以简单注释;书后另收附录净明道其他五种文献,即《许真君
《老子》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是其标志着中国哲学的开端,《老子》思想为本土宗教 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并且为佛学、宋明理学等思想体系所借鉴吸收。《老子》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军事,艺术,宗教,文学等诸多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微言大义、内容广博,包含天人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个体的身心安顿等诸多内容。大的方面涉及宇宙本原等世界观问题(比如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政治哲学问题(《老子》主题是 君人南面之术 ),生命意义等;小的方面涉及个人价值取舍,如何养生、修德,以何种方式认识这个世界等。因此,对有志于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读者而言,号称 万经之王 的《老子》是一部不能错过的经典,值得一生品味。
《易筋经》是一部极其有名的武术、养生经典,尤其是因被视作 少林武功秘笈 而更加蜚声海内外。《易筋经》产生于明代中后期,清代时影响很大,传本众多,内容屡有增演,总的说来,既包括呼吸吐纳为特征的导引内功,也包括练习掌、臂、指、腿的硬功。 本书是对《易筋经》有代表性的五个不同本子校勘注释。这五个本子分别是中国国家图书馆藏郑振铎旧藏《易筋经义》、台北 中央图书馆 藏清代钱曾述古堂本《易筋经》、浙江图书馆藏清代王端履本《易筋经》、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藏《少林拳棒枪刀谱》所收《金刚三昧坚固地菩萨禅行》,以及清刻本来章氏本《易筋经》(这是目前为流行、影响z大的本子)。本书在对五个本子进行互校的基础上,详加注解,或解释字义,或说明典故,或理清讹误,引证丰富,按断有据,是一部具有扎实学术基础的大
《道教典籍选刊:真灵位业图校理》属於神谱,以神只尊号为条目。其大字部分眉目十分清楚,故不另加标点;小字为该条注释,常规标点。每条皆有按语,叙述此条目在道教,尤其是上清派系统中之来龙去脉。部分真灵来源於古代真实人物,按语仅引道书为据,若非必要,不枝蔓外书传记。 如前言所论,道门经法相承次序、无上秘要卷八十三、八十四,与本经密切相关,意义略同於参校本;此外,《道教典籍选刊:真灵位业图校理》为上清派神谱,真诰是其制作依据。故以上诸书,凡与条目相关内容,皆在按语中全文引录。
本书对现存六种主要的敦煌《坛经》写本进行了合校,以文字z佳的旅顺博物馆藏本为主要依据,另以敦博本、英藏斯坦因本、国图本两种及西夏文写本残片对校,又吸收了铃木贞太郎、郭朋、杨曾文、邓文宽、周绍良等学者的校勘成果,力求恢复敦煌本之原貌。除对经文进行全面校勘外,还做了今译和简要的注释,并有任继愈、杜继文先生所撰前言及多位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附录,对深入研读《坛经》颇有助益。
《西京杂记》共有六卷,一般认为是东晋葛洪所撰。就内容来说,该书是一部杂抄西汉故实和逸闻轶事之书,所记上及帝王将相,下及士农工商,涉及典制礼仪、天文地理、草木虫鱼、奇珍异宝、民俗风情、诗赋词曲、文论书函、秘闻趣事等,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此次校注,以明孔天胤刻本为底本,重点疏通疑难字词、阐述名物掌故、解释职官制度等,为读者研读破除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