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是司马光在其助手刘攽、范祖禹、刘恕等人的通力协作下,根据大量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国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是一本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之书。
本书是苏东坡作品的汇编,全套共八册,包括作品十五种,其中*、二册为苏东坡的《诗集》《词集》;第三至六册为《文集》;第七册为《苏氏易传》《东坡书传》《论语说》(辑本);第八册为《东坡志林》《仇池笔记》《东坡手泽》及作为附编的《苏沈良方》《艾子杂说》《杂纂二续》《渔樵闲话录》《调谑编》《问答录》。其中诗词文不必多说,《苏氏易传》《东坡书传》《论语说》是苏东坡的学术著作,《东坡志林》《仇池笔记》《东坡手泽》是东坡的笔记类作品,《苏沈良方》收录了苏东坡和沈括关于药方和养生方面的文章,《艾子杂说》据说是东坡的寓言作品,《杂纂二续》等多是托名苏东坡的作品,大体反映了苏东坡幽默风趣的文化形象。 书前有长篇《导言》,详细评述了苏东坡的文艺及思想成就;并编有《苏东坡年表》,帮助读者了解苏东坡的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记载了从光武帝刘秀起兵推翻王莽新朝起,至汉献帝让位,曹魏代汉止,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发展历史,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叙事生动,简明周详,是一部杰出的私修断代正史。
清末郭庆藩的《庄子集释》是关于《庄子》注疏、训诂的集大成之作,收录了郭象《注》、成玄英《疏》和陆德明《音义》三书的全文,摘引了王念孙、俞樾等人的训诂考证,卢文弨的校勘,并有郭嵩焘和郭庆藩自己的意见,是目前研究《庄子》的重要资料。该书经古籍整理专家王孝鱼先生点校,收入 新编诸子集成 ,多年以来一直为学界所重视。此次改以精装印行。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本书正文以毛宗岗评点本之康熙年刊《四大奇书第一种》(醉耕堂本)为底本,参校乾隆姑苏书业堂刊《四大奇书第一种》(书业堂本)、《贯华堂第一才子书》(贯华堂本)等7种毛批系统版本以及明嘉靖壬午本等其他重要的《三国演义》版本,对异文择善而从,凡人名、地名、职官等据史料考订处,皆出详细校记,文字可靠。 本书汇集了七家批语,除著名的毛宗岗、李卓吾(托名)、李渔(托名)外,还有不太常见的嘉靖壬午本、周曰校本、夏振宇本和钟伯敬本批语,用彩虹色印刷,版式舒朗,眉目清晰。本书为学界研究《三国演义》及其批评汇集了较为完整和全面的资料,也力求为大众品读《三国》提供一部精善之本。
《本草纲目》为明朝药物学家李时珍对本草学进行全面整理总结之作,分为16部、60类,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药方一万多个,书中还绘制了一千余幅精美的插图。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此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 东方药物学巨典 。 《本草纲目》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意义,它所开创的基于自然属性特征而非效用特征的药物分类方法,兼顾名物训诂、药学描述和临床附方的撰述方式,四百多年来一直影响着后世的中医药从业者。同时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因此《本草纲目》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
成书于南北朝的《世说新语》主要采集汉末至刘宋初的遗闻轶事,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和士大夫阶层的生活习气,被鲁迅誉为 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 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 。1130则短小精湛的故事,塑造了以阮籍、嵇康、王羲之、顾恺之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形象,他们美姿容、好饮酒、尚清谈、轻俗务,追求玄远旷达,在乱世中保持淡然与真我。《世说新语》将名士风流传播千载,也是典故成语、清词丽句的渊薮。 本书内容由《辞海》《汉语大词典》编委兼分科主编、著名古籍整理研究专家张?之教授整理译注,注释简明精当,吸收了刘孝标注绝大部分精华内容,白话今译准确流畅,是了解《世说》理想的入门导读之书,帮助读者扫除文言阅读障碍,近距离接触魏晋名士美丽的皮囊与有趣的灵魂。此本为上古社经典译注本,畅
《太平广记》是我国古代一部文言小说总集,全书五百卷,系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李昉等人奉诏取各种野史、传记、故事、小说等编集而成,与《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合称 宋四大书 。 《太平广记》是按照小说题材的性质分类编纂的,全书共分为九十二个大类,部分类别下再分细目,凡一百五十余细目。各类别卷数不一,少者一卷,多者数十卷。其中卷数较多的依次为神仙五十五卷、鬼四十卷、报应三十三卷、神二十五卷、定数十六卷、女仙十五卷、畜兽十三卷、异僧十二卷、再生十二卷、草木十二卷、征应十一卷、妖怪九卷、狐九卷、水族九卷、杂传记(收唐人单篇传奇)九卷、诙谐八卷、龙八卷、虎八卷、杂录八卷等。由此大略可见《太平广记》内容多为神仙鬼怪之故事。 《太平广记》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言小说,被《四库全书总目》
《春秋左传》是我国现存早的编年体史书,记事翔实,文辞优美,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的典籍。作者广泛收集有关文献考古资料,充分汲取古今学者研究成果,对全书作了深入浅出、博洽简明的注释。本书修订本,对初版本作了全面细微的校订、修改,补充了新材料。
《云笈七签》是宋代著名学者张君房领衔主编的一部著名道书,凡一百二十二卷,共分三洞四辅,集中摘录了《大宋天宫宝藏》菁华,引书达两千余种,世有小《道藏》之称,不仅是研究道教的重要文献,也是历史、文学等传统学科不可或缺的资料。 李永晟点校的《云笈七签(共5册)》以《道藏》本为底本,参校了清真馆本、《道藏辑要》本等,尤其注意道经的互校、改正、标校异文数千条,是迄今为止*个全面、深入的整理本。
《太平御览》是宋代一部zhu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分为天部、时序部、皇王部、州郡部等55个大类,每个大类之下又有子目录,大大小小的类目累加在一起多达5474个。其中zui详细的是地部,大类共有155个,然后在大类之下又划分了538个细目,共计693个类目。书中共引用了2800多种书籍中的内容。《太平御览》是古代zuizhu名的类书之一,也是学者案头bi备的工具书之一。
《海国图志》是魏源受林则徐委托而编著的一部介绍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图书。它以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不足九万字的《四洲志》为基础,广泛搜求,加以扩编而成。到1852年扩充至百卷,内有八十幅全新的世界各国地图,使当时的中国人得以 开眼看世界 。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舆地和各国历史政制、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观点。无论从政治影响之深远或者学术成就之巨大看,它都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本书《海国图志(全四册)》为《海国图志》一百卷本的标点整理本。
《文选》是我国现存编选*早的诗文总集,共收录先秦至六朝有代表性的诗文七百多篇。唐代李善的《文选注》是和《文选》一书不可分割的集大成的著作,不仅有助于理解词义典故,并且为文字训诂和校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此书以清嘉庆胡克家复刻南宋淳熙尤袤刊本*为通行。现据以校点整理。此为全新升级版本,特为胡克家《文选考异》各校勘条目编号,于正文相应位置植入校码。书后附篇名、著者索引,极便读者使用。
《日知录》是 顾炎武 *重要的代表作品。顾氏把写这部书比作 采铜于山 ,历时三十余年始成。顾炎武本人对此书极为看重,自言 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 。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二卷,凡经义、吏治、财赋、史地、艺文等,皆探其原委,考正得失,论据精详,文理通达,是一部名山绝业之作。道光年间,黄汝成以遂初堂三十二卷本为底本,参以阎、沈、钱、杨四家校本,并收录道光前九十余家学者对《日知录》的研究成果,成《日知录集释》一书,是关于《日知录》的一部集大成的著作。 此次整理以西溪草庐道光十八年剜改本《日知录集释》为底本,参校以陈垣《日知录校注》和张京华《日知录校释》等,不仅在校勘、标点上做到后出转精,而且酌加一些注释,在大量勾勒引文出处之外着重于对事典的提示,形成一个更便于学者研读的新版本。
《王安石文集》一百卷,按文体分类,收入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1021-1086)生平创作的诗歌、文章。王安石曾任北宋神宗朝宰相,发动了史称 王安石变法 的改革,对北宋后期乃至南宋初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安石文学成就突出,散文方面位列 唐宋八大家 之一,诗歌创作在宋诗坛自成一家,与苏轼、黄庭坚齐名;学术上亦有极高成就,是北宋 新学 的创始人。 本书点校者刘成国教授在重新梳理王安石文集版本系统的基础上,以台北 国家图书馆 所藏明嘉靖三十九年何迁刻《临川先生文集》为底本,以南宋绍兴年间龙舒本《王文公文集》为主校本,通校以国家图书馆所藏南宋绍兴二十一年王珏刻元明递修本《临川先生文集》、朝鲜活字本《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并全面利用了清代学者黄廷鉴根据宋本《临川先生文集》所做的批校,参校以北
《五灯会元》共20卷,是中国佛教禅宗史书,系增删 五灯 而合成。 五灯 系指先后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至南宋嘉泰二年(1202)近二百年间分别成书的五部禅宗灯录:《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和《嘉泰普灯录》。全书依禅宗五家七宗之派别分卷叙述,收录过去七佛、西天二十七祖、东土六祖、青原下十六世及南岳下十七世等诸付法禅师共两千余人之列传,是研究禅宗史的重要资料。 本书由苏渊雷教授整理,以影宋宝祐本为底本,以清龙藏本、日本续藏本为参校本进行分段标点,增补总目。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一百三十五卷,是中国先秦至隋代的诗歌总集,逯钦立先生编辑校勘。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①取材广博。隋代以前的作品,除《诗经》、《楚辞》外,凡歌诗谣谚,悉数编入。 ②出处详明。每诗必注明见于何书何卷,无一例外。 ③异文翔实。各书的异文,或一书不同版本的异文,乃至前人的校勘成果,凡足资参考者统予记录。 ④考订精审。书中按断多有独到见解。 ⑤编次得当。依据作者生卒先后分卷编次。 本书以其搜罗之完备、校勘之严谨、考订之精审,荣获首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此次新版,附录常振国、绛云二位先生所编的 作者篇目索引 ,有音序、四角号码两种;并对诗篇作者歧互、辑校者加案语注明者,以及作者的字号爵谥等,均编入索引,将逯钦立先生的学术匠心,用索引的方式体现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静宁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迁居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李白有 诗仙 之称,其作想象丰富、豪迈奔放,有极高的艺术成就。清代学者王琦(1696-1774)在南宋杨齐贤、元代萧士贇、明代胡震亨三家注本的基础上,以半生精力,为李白诗文作出详尽注解,是钻研李白诗歌的参考,其书卷末赵信序称,此书一出, 一注可以敌千家 。《李太白全集(共5册)》即据清刻王琦注《李太白文集》整理标点,改正原刻讹误,注文加注码分排,后附补遗及篇目索引,以便读者阅读使用。
《性理大全书》,明代胡广率杨荣、金幼孜等文臣奉旨编纂而成。该书采集宋元理学家著作、言论成书,囊括如周敦颐、二程、朱熹、陆九渊等儒家学者一百二十余人,学问涉及历史、政治、礼学、性理之学等诸多门类。该书内容丰富,荟萃了理学家对历代政治、臧否人物、道统治统、儒家礼仪,特别是心、性、理、情、数等理学重大问题的探讨,文献资料丰富,可谓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献资料库,能够读一书而读百书,通过阅读此书来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宋元理学家的学问要点以窥儒学发展之路径。 此次整理以明永乐十三年内府本为底本,清康熙十二年重修本为通校本,参校以文渊阁四库本。因此书为采集各家言论而成,故遇引文与原书出入较多时则以所引原书之传世本校之并出校说明。此次整理为首次整理出版,对广大读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容斋随笔》五集七十四卷,南宋洪迈历时四十年、萃一生精力所撰。是书涉及领域极为广泛,经史百家、文学艺术、唐宋掌故、人物评价、历代典章制度、医卜星历等诸多方面,都有明确的叙述、确切的考辨、精当的议论,尤其是考证了唐宋两代的史实,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对历代经史典籍进行了重评、辨伪与订误,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更正了许多流传已久的谬误。《容斋随笔》是宋代学术笔记的杰出代表,在中国历史文献和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予以高度评价: 南宋说部,终当以此为首焉。 《容斋随笔》与《困学纪闻》《梦溪笔谈》等齐名,却独少笺释、考证之作。《容斋随笔笺证》一书对《容斋随笔》作了全面的笺注、考释、辨订、辑证,对洪迈所记之材料来源,辨订是非,辑录其所未备;对书中涉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实际记载了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184年)到三国结束(280年)将近一百年的历史。 《三国志》 通体简约爽洁,无繁冗芜杂之弊,各传中所选录的文章,也都能择取最重要者,大都有历史意义,或兼有文学价值,然整体较为简略。因此,在陈寿作 《三国志》 后约一百三十年, 刘宋文帝命裴松之为《三国志》 作注,以补充当时所能采择的相关史料。 《三国志》(插图珍藏本)是对《三国志》 的全本正文六十五卷,以及刘宋史学家裴松之的全部注释,进行原文的校勘和标点之后,再对陈寿的全本正文,逐卷进行今注和今译。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一部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由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所撰。该书共120卷,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开始搜集资料,至清康熙初年(约1662年)编定成书,并在此后不断增改,但终未定稿。 顾炎武在书中对明代的地理知识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详细记载了各个地区的地形、气候、水系、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各地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发展情况。此外,他还对各地的政治制度、民族关系、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中反映出他对社会政治经济的深刻洞察。 《天下郡国利病书》除了记载舆地沿革外,所载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也相当丰富,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等内容。这些丰富的资料使得该书成为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
家书收录了曾国藩写给父母兄弟子女等的一千多封家书,内容十分丰富,也展现了 道学先生 曾国藩温晴的一面。家书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从修身养性、修身立德,到培养战胜绝境的胆略、众不同的气质,小有巧处人际关系,大到为官之道,应有尽有,而且见解深刻,扣人心弦。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立身、立功、立言、治政、治家、治学的成功之道。 书札是曾国藩写给长官、朋友和署僚的私人信函。曾国藩写作的对象,有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等中兴名臣,也包括郭松焘、薛福成等开明西向者,涵盖军事、实务、时政,包络广泛,内容详实。书信按照写信的对象进行分类,对每个人的信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以便读者查阅。 日记收录了自道光十九年起的所有日记,全面展现了曾国藩在人伦、家庭、事业、修养等各方面的为人准则,处事标准。
《古文辞类篹》一书,由 桐城派 大成人物姚鼐编选。本书按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13类,在每类之下说明文体源流;共选文719篇,大都附有精彩评点。本书是直接体现 桐城派 创作观的名著,与方苞、刘大櫆、姚鼐等人的文集一起,是 桐城派 的核心经典,编选精到、广为流行、具有总结性质,可以称为古代文选的范例和高峰,与《骈体文钞》《七十家赋钞》被张之洞《书目答问》誉为 古雅有法 的三种选本,数百年来影响巨大。 本书以李承渊求要堂本为底本,此本已经过李承渊和萧穆、吴汝纶等晚清学者以康本和吴本对照校勘,文字上较为完善;且保留了姚鼐的全部评语和圈点,呈现了《古文辞类篹》的本真全貌,便于读者了解桐城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