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是司马光在其助手刘攽、范祖禹、刘恕等人的通力协作下,根据大量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国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是一本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之书。
三国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特色的历史时期,即魏、蜀、吴三国鼎立。三国的历史大致经过了九十年,也就是说从公元190年军阀混战始至公元280年晋灭吴统一南方止。但也有不少史学家以曹丕称帝的公元220年算起。如果仔细考察三国的历史,还是以公元190年算起更为科学,因为在魏、蜀、吴三国形成之前,确有一段形成过程。 三国是东汉王朝的继续。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土地所有制迅速发展,土地兼并异常激烈,宦官、外戚两个集团的交相干政和互相倾轧,更加造成了政治的*黑暗和朝廷腐败,再加上对羌族的连年用兵和自然灾害的不断袭击,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终于激起了公元184年的黄巾军起义。起义军在张角、张宝、张梁等人领导下,迅速发展起来,其规模声势严重威胁着东汉王朝的统治。汉灵帝为之恐慌,先后派兵围剿黄巾军,首先以何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阅微草堂笔记(套装共3册)》共二十七卷,1196则,包括《滦阳消夏录》、《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和《滦阳续录》5种。整部作品恬淡古雅,质朴简洁,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皆着墨不多,不过粗陈梗概,点到为止,但极有章法,颇见情致,其弟子盛时彦对此也有概括: 叙述剪裁,贯穿映带,如云容水态,迥出天机。 鲁迅所言, 立法甚严,举其体要,则在尚质黜,追踪晋宋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阅微草堂笔记(套装共3册)》为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之一,以权威版本为底本,约请专业作者注释翻译。
《云笈七签》是宋代著名学者张君房领衔主编的一部著名道书,凡一百二十二卷,共分三洞四辅,集中摘录了《大宋天宫宝藏》菁华,引书达两千余种,世有小《道藏》之称,不仅是研究道教的重要文献,也是历史、文学等传统学科不可或缺的资料。 李永晟点校的《云笈七签(共5册)》以《道藏》本为底本,参校了清真馆本、《道藏辑要》本等,尤其注意道经的互校、改正、标校异文数千条,是迄今为止*个全面、深入的整理本。
本书是苏东坡作品的汇编,全套共八册,包括作品十五种,其中*、二册为苏东坡的《诗集》《词集》;第三至六册为《文集》;第七册为《苏氏易传》《东坡书传》《论语说》(辑本);第八册为《东坡志林》《仇池笔记》《东坡手泽》及作为附编的《苏沈良方》《艾子杂说》《杂纂二续》《渔樵闲话录》《调谑编》《问答录》。其中诗词文不必多说,《苏氏易传》《东坡书传》《论语说》是苏东坡的学术著作,《东坡志林》《仇池笔记》《东坡手泽》是东坡的笔记类作品,《苏沈良方》收录了苏东坡和沈括关于药方和养生方面的文章,《艾子杂说》据说是东坡的寓言作品,《杂纂二续》等多是托名苏东坡的作品,大体反映了苏东坡幽默风趣的文化形象。 书前有长篇《导言》,详细评述了苏东坡的文艺及思想成就;并编有《苏东坡年表》,帮助读者了解苏东坡的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记载了从光武帝刘秀起兵推翻王莽新朝起,至汉献帝让位,曹魏代汉止,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发展历史,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叙事生动,简明周详,是一部杰出的私修断代正史。
成书于南北朝的《世说新语》主要采集汉末至刘宋初的遗闻轶事,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和士大夫阶层的生活习气,被鲁迅誉为 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 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 。1130则短小精湛的故事,塑造了以阮籍、嵇康、王羲之、顾恺之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形象,他们美姿容、好饮酒、尚清谈、轻俗务,追求玄远旷达,在乱世中保持淡然与真我。《世说新语》将名士风流传播千载,也是典故成语、清词丽句的渊薮。 本书内容由《辞海》《汉语大词典》编委兼分科主编、著名古籍整理研究专家张?之教授整理译注,注释简明精当,吸收了刘孝标注绝大部分精华内容,白话今译准确流畅,是了解《世说》理想的入门导读之书,帮助读者扫除文言阅读障碍,近距离接触魏晋名士美丽的皮囊与有趣的灵魂。此本为上古社经典译注本,畅
《诗经》作为我国一部诗歌总集,历代注家很多,但大都以儒家经典来研究它。本书作者从恢复其本来面目出发,把《诗经》作为文学艺术作品加以赏析,在各篇的 题解 中写有艺术分析,在各章的注释之后都加有 韵读 一项,以帮助读者正确读音。对于《诗经》研究,既成一家言,又集历代诸家之大成,是一部非常扎实的《诗经》新注本。 本次出版,系据我局上世纪九十年代铅排二册本重新校订,对原书错误进行了全面修正,并对原版式做了调整,字大行疏,提升了阅读体验。
清末郭庆藩的《庄子集释》是关于《庄子》注疏、训诂的集大成之作,收录了郭象《注》、成玄英《疏》和陆德明《音义》三书的全文,摘引了王念孙、俞樾等人的训诂考证,卢文弨的校勘,并有郭嵩焘和郭庆藩自己的意见,是目前研究《庄子》的重要资料。该书经古籍整理专家王孝鱼先生点校,收入 新编诸子集成 ,多年以来一直为学界所重视。此次改以精装印行。
《本草纲目》为明朝药物学家李时珍对本草学进行全面整理总结之作,分为16部、60类,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药方一万多个,书中还绘制了一千余幅精美的插图。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此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 东方药物学巨典 。 《本草纲目》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意义,它所开创的基于自然属性特征而非效用特征的药物分类方法,兼顾名物训诂、药学描述和临床附方的撰述方式,四百多年来一直影响着后世的中医药从业者。同时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因此《本草纲目》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
《太平御览》是宋代一部zhu名的类书,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太平御览》采以群书类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门而编为千卷,所以初名为《太平总类》;书成之后,宋太宗日览三卷,一岁而读周,所以又更名为《太平御览》。全书分为天部、时序部、皇王部、州郡部等55个大类,每个大类之下又有子目录,大大小小的类目累加在一起多达5474个。其中zui详细的是地部,大类共有155个,然后在大类之下又划分了538个细目,共计693个类目。书中共引用了2800多种书籍中的内容。《太平御览》是古代zuizhu名的类书之一,也是学者案头bi备的工具书之一。
《春秋左传》是我国现存z早的编年体史书,记事翔实,文辞优美,是学习、研究先秦历史、文学、哲学和语言的典籍。杨伯峻先生广泛收集有关文献考古资料,充分汲取古今学者研究成果,对全书作了深入浅出、博洽简明的注释。该书出版数十年来,一直以繁体竖排本行世,广受好评,被誉为上佳的注本。此次推出的是该书的简体横排本。
《中华国学文库》是我们追慕前贤、服务当代的产物,因此,它自当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一、《文库》所选均为中国学术文化的 *要之书 。举凡哲学、历史、文学、宗教、科学、艺术等各类基本典籍,只要是公认的国学经典,皆在此列。 二、《文库》所选均为代表当代*学术水平的 *善之本 ,即经过精校精注的*有品质的整理本。其中既有传统旧注本的点校整理本,如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也有获得学界定评的新校新注本,如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总之,不以新旧为别,惟以善本是求。 三、《文库》所选均以新式标点、简体横排刊印。中国古籍向以繁体竖排为标准样式。时至当代,繁体竖排的标准古籍整理方式仍通行于学术界,但绝大多数国人早巳习惯于现代通行的简体横排的图书样式。《文库》作为服务当代公众的国学读本,标准简体字横排本自当是
子书是我国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一批子书产生在春秋末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其中不少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珍贵结晶。秦汉以后,还有不少思想家和学者写过类似的著作,其中也不乏优秀的作品。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华书局修订重印了由原世界书局出版的诸子集成。这套丛书汇集了清代学者校勘、注释子书的成果,较为适合学术研究的需要。但其中未能包括近几十年特别是一九四九年后一些学者整理子书的新成果,所收的子书种类不够多,断句、排印尚有不少错误,为此我们从一九八二年开始编辑出版新编诸子集成,至今已出满四十种。 新编诸子集成所收子书与旧本诸子集成略同,是一般研究者经常要阅读或查考的书。每一种都选择到目前为止较好的注释本,有的书兼收数种各具优长的注本,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还有不少读者
《太平广记》是我国古代一部文言小说总集,全书五百卷,系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李昉等人奉诏取各种野史、传记、故事、小说等编集而成,与《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合称 宋四大书 。 《太平广记》是按照小说题材的性质分类编纂的,全书共分为九十二个大类,部分类别下再分细目,凡一百五十余细目。各类别卷数不一,少者一卷,多者数十卷。其中卷数较多的依次为神仙五十五卷、鬼四十卷、报应三十三卷、神二十五卷、定数十六卷、女仙十五卷、畜兽十三卷、异僧十二卷、再生十二卷、草木十二卷、征应十一卷、妖怪九卷、狐九卷、水族九卷、杂传记(收唐人单篇传奇)九卷、诙谐八卷、龙八卷、虎八卷、杂录八卷等。由此大略可见《太平广记》内容多为神仙鬼怪之故事。 《太平广记》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言小说,被《四库全书总目》
刘文典著的《庄子补正》收录《庄子》全部原文 和郭象注、成玄英疏及陆德明音义,并广泛征引王念 孙、王引之、卢文弨、俞樾、郭庆藩、章太炎、刘师 培、马叙伦等人的校勘成果,刘氏补正置于各篇相关 内容之下。
《文选》是我国现存编选*早的诗文总集,共收录先秦至六朝有代表性的诗文七百多篇。唐代李善的《文选注》是和《文选》一书不可分割的集大成的著作,不仅有助于理解词义典故,并且为文字训诂和校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此书以清嘉庆胡克家复刻南宋淳熙尤袤刊本*为通行。现据以校点整理。此为全新升级版本,特为胡克家《文选考异》各校勘条目编号,于正文相应位置植入校码。书后附篇名、著者索引,极便读者使用。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一百三十五卷,是中国先秦至隋代的诗歌总集,逯钦立先生编辑校勘。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①取材广博。隋代以前的作品,除《诗经》、《楚辞》外,凡歌诗谣谚,悉数编入。 ②出处详明。每诗必注明见于何书何卷,无一例外。 ③异文翔实。各书的异文,或一书不同版本的异文,乃至前人的校勘成果,凡足资参考者统予记录。 ④考订精审。书中按断多有独到见解。 ⑤编次得当。依据作者生卒先后分卷编次。 本书以其搜罗之完备、校勘之严谨、考订之精审,荣获首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此次新版,附录常振国、绛云二位先生所编的 作者篇目索引 ,有音序、四角号码两种;并对诗篇作者歧互、辑校者加案语注明者,以及作者的字号爵谥等,均编入索引,将逯钦立先生的学术匠心,用索引的方式体现
《海国图志》是魏源受林则徐委托而编著的一部介绍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图书。它以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不足九万字的《四洲志》为基础,广泛搜求,加以扩编而成。到1852年扩充至百卷,内有八十幅全新的世界各国地图,使当时的中国人得以 开眼看世界 。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舆地和各国历史政制、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提出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观点。无论从政治影响之深远或者学术成就之巨大看,它都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本书《海国图志(全四册)》为《海国图志》一百卷本的标点整理本。
《北齐书》五十卷,包括帝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是唐朝李百药撰写的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从公元五三四年北魏东西分裂到五七七年北周灭齐为止四十四年间的东魏、北齐王朝兴亡史。 本书是中华书局一九七二年版点校本《北齐书》的修订升级。修订工作在原点校本基础上进行,以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为底本重新进行校勘,通校残宋本、三朝本、南监本、武英殿本,参校北监本、汲古阁本、金陵书局本,并参考《御览》《册府》《北史》《通鉴》《通志》等书。修订时重新复核原点校本校勘成果,充分吸纳原点校本成绩,按照体例要求增订改补校勘记,对原点校本作适当修订和完善。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青柯亭刻本在促进其广泛流传的过程中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晚清收藏鉴赏家徐康积数十年之力,对青柯亭本《聊斋志异》进行了批注,赵性禾过录并经徐氏亲校本现藏于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其中题跋文字叙述了批校过程,非常珍贵。将此本与何垠注释本、何守寄评点本、吕湛恩辑注本、全校汇注集评本等比勘,在继承前人评点、注释的基础上,徐康自己多所发挥,并显示出独特的角度,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此次将其收入《国学基本典籍丛刊》,以饷专家读者。
《天下郡国利病书》是一部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由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所撰。该书共120卷,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开始搜集资料,至清康熙初年(约1662年)编定成书,并在此后不断增改,但终未定稿。 顾炎武在书中对明代的地理知识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详细记载了各个地区的地形、气候、水系、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各地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发展情况。此外,他还对各地的政治制度、民族关系、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中反映出他对社会政治经济的深刻洞察。 《天下郡国利病书》除了记载舆地沿革外,所载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也相当丰富,重点辑录了兵防、赋税、水利等内容。这些丰富的资料使得该书成为研究明代社会政治经济的重要史籍,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
《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 兵学圣典 。历代受到众多文人学者的注解,其中知名度较高的有十一人,这就是《十一家注孙子》。所谓十一家者,指汉代曹操,唐代孟氏、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皞,宋代王皙、梅尧臣、张预、何氏,共十一家。此次选用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也是《孙子兵法》除《武经七书》之外的另一重要传本系统 十家注 十一家注 系统的母本,十分珍贵。
《明通鉴》是清代夏燮编著的一部明朝编年史。全书共一百卷,二百万字,分为《前编》《正编》《附编》三部分,记录明朝立国前后312年的历史。除正编九十卷外,将明太祖建号前史事编为《前编》四卷,从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郭子兴起兵濠州开始;《附编》六卷则记南明事,起自崇祯十七年(即顺治元年)五月明福王在南京称帝,直到康熙三年(1664)清兵攻下台湾为止。 《明通鉴》与《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一脉相随,同是古代重要的编年体史书,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编年史的序列。该书在继承通鉴传统外体例有所创新,前编、后编保留了元末、南明的大量史料,是通鉴系列著作中相当有价值的一部史籍。 中华书局标点本《明通鉴》,据光绪二十三年(1897)湖北官书局重校刊行本校勘和标点,1959年初版,已经通行60余年。现将《明通鉴》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