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选底本为上海图书馆所藏宋刻本,全书十五卷,是《嘉祐集》*存世的宋刻本,高十五点二厘米,宽十点五厘米,每半叶十四行,行二十五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钤有 尺月楼 汉卿珍藏 镜汀 澂印 徐健菴 乾学 、 丕烈 荛夫 汪士钟印 阆源真赏 松年 隺侪读过 昌遂 等印,曾经清徐乾学、黄丕烈、汪士钟、于昌遂等人递藏,有黄丕烈、乔松年跋。
《尚书》是先秦时期的一部经典作品,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主要记录当时的帝王言论、政治制度及重大的历史事件。由于《尚书》文字佶屈聱牙,非常难懂,所以,自汉代时,便不乏学者为之作注。在历代数量繁多的注本中,南宋学者蔡沉所作《书集传》是其中的一部代表作,堪称里程碑式的作品。《书集传》,又名《书经集传》、《书经集注》,《书蔡传》,共六卷。蔡沉为朱熹晚年高足,《书集传》的写作,就是在朱熹授意、在朱熹未完稿基础上完成的,可以说,《书集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朱熹在研治《尚书》方面的心得体会。此次整理,以宋淳祐十年上饶郡学吕遇龙刻本为底本,以元德兴堂刻本、南涧书堂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校本,并参校以元儒陈栎《书集传纂疏》与清官修《书经传说汇纂》。
是书凡二十篇,述立身治家之法,辨证时俗之谬,以训子孙。成书于隋开皇间。《隋书 经籍志》不著录,《唐书 艺文志》《宋史 艺文志》俱作七卷。宋淳熙中,沈揆曾取故参知政事谢公所校五代和凝本,与闽、蜀二本互为参校,刻于台州,称为善本。今据上海图书馆所藏元重刻宋淳熙台州本影印出版。是本卷首及尾皆有 省斋 二字、 共山书院 四字图章,又钤有 同爱堂刘氏珍臧图书记 安昌镏烳 孙氏伯渊 粮驿守巡监五官之印 嘉石轩臧書 臣文琛印 厚斋 汪士锺印 民部尚书郎 平江汪宪奎秋浦印记 潘祖荫臧书记 等印。原系毛氏汲古阁故物,后经清人何焯、孙星衍、黄丕烈、汪文琛、汪士锺、汪宪奎、潘祖荫递藏,载於《百宋一廛书录》《艺芸精舍宋元书目》《滂喜斋藏书記记》中。
《五代两宋监本考》3卷,上卷考五代监本 九经 种数、刊刻次序、书人、行款等,中卷考110余种北宋监本四部书籍名目、刊刻情形,下卷考近70种南宋监本来源及版片流转。《两浙古刊本考》2卷,是王氏应沈曾植之请为《浙江通志》而作。卷上考宋元时期杭州府刊版,卷下考宋元时期两浙其他地区刊版,以文献记载结合传世宋本,考证各书刊刻地、刊刻者、行款,兼及版片流转及版亡时间等。今据民国《王忠慤公遗书》本影印,供读者参考。
本书是今存很完整的早期词家作品xuan集 共收晚唐五代自温庭筠至李珣十八家作品五百首 按人分编 每卷五十首。作品xuan择精谨 版本传承有绪 文本可靠 唐五代有名文人墨客所撰曲子词诸多名作 有赖此书历代传刻 绵延一线 得以流传后世。'四库全书总目'该书提要谓: 诗余体变自唐 而盛行于五代。自宋以后 体制益繁 xuan录益众。而溯源星宿 当以此集为很古。唐末名家词曲 俱赖以仅存。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之为 近世倚声填词之祖 可谓定评。早期词xuan相传有'尊前集' 近年又有敦煌写本'云谣集'面世 然二书编纂无考 身世不明 版本不精 影响式微 难以与有宋刻完本传世的'花间集'媲美。
《马叙伦全集:石屋余渖 书屋续渖》收入两种著作,即《石屋余渖》和《石屋续渖》。两书为掌故类笔记,记载了马叙伦先生耳闻目睹的晚清民国掌故,颇具史料价值。两书收入民国丛书,后又有上海书店单行本。此次排印,根据上海书店单行本整理,并参校民国丛书本。
诗文集 , 龚自闳撰, 卷首有戴锡章《序》, 后有勘误表 。包含 谥 册文、祭文、诰命文、碑文、传、论、跋、序、墓志铭、赋、图记、联等多种体裁。
一部有重要价值的学术著作,全书分为十六章,前有王国维《序》,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宋金元戏曲的渊源、流变、体制、作家、作品等有关问题,对宋以前、元以后的情况以及元代的南戏也附作介绍,是较系统研究戏曲发展史的论著。
《新民说》是 梁启超 在 (清)光绪二十八(1902年)年至三十二年(1906年),用 中国之新民 的笔名,发表在《新民从报》上的二十政论文章。1916年部分收入《饮冰室文集》;1936年收入中华书局出版的《饮冰室合集》,同年并出版单行本《新民说》。梁启超 认为, 中国欲图振兴,必须从 新民 下手。所谓新民,就是提高中国的全民素质,造就具有新的价值观念,新的精神风貌,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能力的一代新人。这才是中国得以现代化的根本保障。梁启超没有把中国的现代化仅仅局限于物质和制皮层面,而是突出了人的重塑,即人的现代化,这对当时中国人更全面地理解、把握中国的整体现代化,无疑是有益的。
《使西纪程》 是清代*任驻外公使郭嵩焘所著。是其从上海到伦敦五十天的日记后经由自己整理而成,这些日记是郭嵩焘按照清政府指示 出使各国大臣应随时(向政府)咨送日记等件 , 凡有关系交涉事件,及各国风土人情,该使臣皆当详细记载,随事咨报, 自当用心竭力,以期有益于国 的要求所记。全书分上下两卷,主要叙述了赴英途中的所见所闻,并掺入了个人感想,文中言到西洋也有两千年的文明,看到一些港口每天上百艘轮船进进出出却次序井然,不禁叹道: 条理之繁密乃至如此 。还盛赞伦敦: 街市灯如明星万点,车马滔滔,气成烟雾 宫室之美,无以复加。 从途经十数国的地理位置、异土民情、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到土耳其开始设立议会、制定宪法的改革,苏伊士运河巨大的挖河机器, 重商 对西方富强的作用,等等,日记中全都作了介绍,尽可能
秋瑾之女王灿芝编。据一九三四年中華書局刊本影印。文前有邵元冲《邵序》、沈芝瑛《沈序》,辑录秋瑾遗稿计传记四首、诗百余首、词三十余首、歌二首、杂文八首、译著一首,此外还有补遗、秋侠遗诗和秋侠遗文各一。后有《附小侠诗文草》,包含王灿芝小传及其诗词杂文。
《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是薛福成出使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比利时四国大臣时所作的笔记。 1889年,薛福成受命为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臣。在这期间,他曾与英国谈判订滇缅界务、商务,争回部分主权。同时,更进一步主张效法西方国家,发展机器工业,实行商办,促进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并在政治上赞赏英国和德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劝学篇》,张之洞著于光绪二十四年 ( 1898 ) ,并于同年发表。《劝学篇》 的 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 明纲 ,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 并一再 强调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一主张 。
《黑奴吁天录》即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林纾译此书时,正值光绪辛丑年( 1901年, 辛丑条约 签订之年),译者 触黄种之将亡,因而愈生其悲怀 ,所作序及跋也是有感而发,以期以《黑奴吁天录》一书, 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 。《黑奴吁天录》根据美国作家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而成。该作品的主题思想就是呼唤中国人民警醒起来,为祖国的独立、自由、平等而奋斗。
严复( 1854-1921年),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新法家、翻译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 先进的中国人 之一。严复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他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穆勒名学》、《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等著作,他的译著在当时影响巨大,是中国20世纪*重要启蒙译著。
《国学概论》是章炳麟先生于 1922年在上海讲授国学的记录稿。 本书 分小学、文学、诸子学三卷,系统论述文字音韵学、文学、文献学、周秦诸子学、经学及佛道之学等 。同时,对 国学的内涵以及研治国学的方法 进行了 精辟论述,系统介绍了传统经学、哲学、文学的流变,对各时期学术发展的特、代表人物、著作等都有精湛、独到的评价 ,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风俗通义》,东汉应劭撰。汉唐书籍中,应劭《风俗通》与洼丹《易通论》(世称《洼君通》)、班固《白虎通》、唐刘知几《史通》、韩滉《春秋通》(又称《春秋通例》)并称 五通 ,而《风俗通》与《白虎通》*为流行。此本为上海图书馆藏元大德九年无锡州学刻本,凡十卷,前有应劭《风俗通义序》《风俗通目録》。应序首页版心下,镌 翁子和刊 。目録有目名、无卷名。正文又作 风俗通义 ,后为卷名、卷数,如 风俗通义皇霸卷一 。卷内钤 子清真赏 复庐浏览所及 结一庐 等三十余印记,可知曾经明清两代藏书家递藏。封面虽题 宋板风俗通 ,实为元本。
《巴黎茶花女遗事》是我国*部被翻译过来的外国小说。林纾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大体上与小仲马着的《茶花女》的内容相同。作品的内容主要讲述了 19世纪40年代巴黎资本主义社会里一对恋人 马克和亚猛的爱情悲剧。林译本自从问世之后就很受欢迎 中国人所未见,不胫走万本 ,一时出现 洛阳纸贵 的盛况,严复也曾盛赞 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此书曾深深影响了鲁迅和许寿裳等人,对中国的新文学发展有特殊意义。
《水浒全图》为《水浒》版画中之珍品,是书内收水浒人物108位,选择名工钩摹刊印。人物图案描摹传神,线条精美生动,刀刻细劲轻利,刚柔相济,繁简得宜,气脉通连,图中形象各具神态。此书影响甚大,近现代以来日本多位画家绘画水浒人物,多受此书影响。
本书为清光绪二十年刊本,全两卷,收录了薛福成自光绪十五年到光绪二十年间上书皇帝的部分奏折。清光绪十五年,薛福成 以三品京堂候补的身份担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臣 ,在考察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的同时,也认识到中国之所以落后的原因。在本书中,他提出保护海外侨胞、在海外设立领事保护馆的方案;叙述了他 进行滇缅边境界务和商务的谈判 ,保护中国的领土权益的经历;建议引进炼铁织布机器以发展实业经济;认识到当时中国强邻环伺,提出要加强国防力量的建议。
本书据清光绪丙午年刊本影印,为晚清经学家皮锡瑞所著。本书是皮锡瑞较有影响的经学著作之一,也是中国*部经学史,被学者视为研究经学的重要参考书。作者在经学传统研究的基础上,从经学的开辟、流传、昌明、极盛、中衰、分立、统一、变古、积衰、复盛的发展演变,系统地整理、介绍了经学的历史。在分论各时段的经学发展时,还将该时期的制度、重要经学家、每一经典在这一时期的训释大略及其新特点一一列举,有助于读者了解经学史的大势与细节。
全书从教育萌芽论述始,到清末中国教育,对各个朝代、各个历史时期教育制度的沿革、重要的文教政策、学校办学体制的演变,以及重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等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或评述。
鲁迅辑校。据一九四一年鲁迅全集出版社刊本影印。 十 卷,其中*卷为诗 六十余 首;第二卷 为 《琴赋》、《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吕长悌绝交书》;第三卷 为 《卜疑集》、《稽荀录》、《养生论》;第四卷为《黄门郎向子期难养生论》及《答难养生论》;第五卷 为 《声无哀乐论》;第六卷 为 《释私论》、《管蔡论》、《明胆论》;第七卷 为 《张叔 辽 自然好学论》及《难自然好学论》;第八卷 为 《宅无吉凶摄生论》、《难宅无吉凶摄生论》;第九卷为《 阮德如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 》及《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第十卷 为 《太师箴》、《家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