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诂训传二十卷,(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陆德明释文,宋刻巾箱本。本书是现存完整的《诗经》注本,全书以解释字义为主,其章句训诂大抵取自先秦典籍,保存了许多古义。东汉时,郑玄为之作笺,唐代孔颖达进一步疏解《毛诗》《郑笺》,作《毛诗正义》,使《毛传》在经学研究领域的地位不断提高。陆德明博采汉魏六朝诸家训诂资料,成《经典释文》。约从南宋起,《经典释文》中的各部分被分别辑入各部经传的注疏中,今本《毛诗正义》中辑有陆德明的《音义》。此书钤 汪士钟 阆源真赏 铁琴铜剑楼 祁阳陈澄中藏书记 等印,今藏国家图书馆。
學,爲雜家之始祖,是研究周秦思想文化的寶藏。。《吕氏春秋》是吕不韦召集众宾客纂集而成,吕不韦是召集人,也是组织者。《吕氏春秋》成書後,漢代多人爲之作注,現存早的注本是漢代高誘《吕氏春秋訓解》,早的刻本是元代至正六年(一三四六)嘉興路儒學刻本,簡稱元刻本或元本。本书据上海图书馆藏元至正本影印出版,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为研究和阅读《吕氏春秋》提供了一套优秀的古籍。
《穀梁传》成书于汉代,自汉宣帝倡导迄于魏晋,注讲者仅有尹更始、唐固、麋信、孔衍、江熙、程阐、徐仙民、徐乾、刘兆、胡讷、段肃等十余家,范宁有感于其注讲皆肤浅末学,不经师匠,辞理典据既不可观,又引《左传》《公羊传》以解此经,文义违反,颇不利于后世,遂商略名例,敷陈疑滞,博采诸儒同异之说,又参与二三学士及诸子弟各记所识,并言其意,而成《春秋穀梁传集解》,是今存*早的《穀梁传》注解。唐太宗时,杨士勋辅助孔颖达等撰修《左传正义》,乃以一人之力为范注作义疏,分肌擘理,刊削繁复,文清义约,对《穀梁传》作了第二次系统整理与研究,终成《春秋穀梁传注疏》一书。范注与杨疏为穀梁学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穀梁学的学术发展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代表着中古以前《穀梁传》一经的研究水平。今据
《史通》是中国*部系统的史学评论专著,共20卷,分为内篇10卷36篇,外篇10卷13篇。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尤其强调史家须兼具 史才、史学、史识 ,是对唐以前中国史学的*次全面、系统的总结,因而拥有极高史学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史通》的宋刻本已不可见,留存至今的*早的版本是明刻本。此次影印的底本,乃明张之象刻本,现藏国家图书馆,迭经名家收藏。今按原书扫描,影印为平装本,以飨广大读者。
《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本书为现存*早的刻本即元大德刻本,原书印刷优美,流传清晰,数易藏主,1965年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从香港购回,现藏于国家图书馆。《梦溪笔谈》共分26卷,内容包括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反映了北宋时期的科技成就。
《尚书》是先秦时期的一部经典作品,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主要记录当时的帝王言论、政治制度及重大的历史事件。由于《尚书》文字佶屈聱牙,非常难懂,所以,自汉代时,便不乏学者为之作注。在历代数量繁多的注本中,南宋学者蔡沉所作《书集传》是其中的一部代表作,堪称里程碑式的作品。《书集传》,又名《书经集传》、《书经集注》,《书蔡传》,共六卷。蔡沉为朱熹晚年高足,《书集传》的写作,就是在朱熹授意、在朱熹未完稿基础上完成的,可以说,《书集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朱熹在研治《尚书》方面的心得体会。此次整理,以宋淳祐十年上饶郡学吕遇龙刻本为底本,以元德兴堂刻本、南涧书堂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校本,并参校以元儒陈栎《书集传纂疏》与清官修《书经传说汇纂》。
《 三余札记 》由刘文典编写而成,其书以庄子、韩非、淮南子为主要线索,并发表了作者的观点,是一本作者对历史文人的随笔。 本书内容 通俗易懂,是一本价值极高的古典哲学文集,可以开阔读者的视野。
清邓承修撰,据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安雅书局刊本影印。六卷,卷末有《跋》。上起清同治十三年(1874)正月十二日,下迄光绪十一年(1885)七月初四。奏稿包含 论闱姓赌捐和吏治、考场积弊,弹劾李瀚章、崇勋等内容。
近代曲学论著。共四章,分原曲、制曲、度曲、谈曲。*章详细论述宫调、音韵、南曲作法、北曲作法。第二章论述作剧法(传奇杂剧)、清曲作法。第三章论述唱曲的规律。第四者杂论历代戏曲作家作品及其成就。
《劝学篇》,张之洞著于光绪二十四年 ( 1898 ) ,并于同年发表。《劝学篇》 的 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 明纲 ,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 并一再 强调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一主张 。
晚清新政后各大臣上奏给皇太后慈禧与光绪帝的奏折汇钞。清光绪二十七年( 1901)上海书局石印本。1901年,晚晴政府饬议新政,令旨一下,京内外各大臣无不直抒己见,切实覆陈,期间有各种奏折散见报章,欣赏斋主人经翻阅,发现殊多缺憾,捡齐各折稿一并汇钞,悉心校对,用西法石印成书。上奏的折子内容包括:奏变法折、奏变法武科折、奏洋务事宜折、奏培养人才折、奏请广设算学专门学堂折、奏陈治要折。
据一九一三年刊本影印。凡十二卷。收录在《岭云海日楼诗钞》中的诗,都是 1895 -1911 年间所作,约 800 余题, 1700 余首,充满着 蓄其孤愤而形之于咏歌 的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激情的作品,爱国主义的强音,构成了这部诗集的基调和主旋律。
本书为清光绪二十年刊本,全两卷,收录了薛福成自光绪十五年到光绪二十年间上书皇帝的部分奏折。清光绪十五年,薛福成 以三品京堂候补的身份担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臣 ,在考察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的同时,也认识到中国之所以落后的原因。在本书中,他提出保护海外侨胞、在海外设立领事保护馆的方案;叙述了他 进行滇缅边境界务和商务的谈判 ,保护中国的领土权益的经历;建议引进炼铁织布机器以发展实业经济;认识到当时中国强邻环伺,提出要加强国防力量的建议。
英国学者甄克思于 1900 年出版的《政治史》( A History of Politics ),严复首次把 totem 一词译成 图腾 ,从此成为中国学术界的通用译名。此书讲的是政治进化史。甄克思和严复都认为,在宗法社会和国家社会(即军国社会)之间存在着一个 拂特之制 ( feudelism ,今译封建制度)的时期。甄克思在这本书中,用历史发展阶段的观点,把历史描绘成从图腾社会向宗法社会、再向军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他认为,在军国社会里,个人是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人民是平等的;而在宗法社会中,社会细胞由家族构成,个人归各自的宗族统辖,并受到祖法的约束,没有自由。受到甄克思这种进化史观的影响,严复认为当时的中国终于进入军国社会阶段,属于七分宗法、三分军国性质的国家。
《仁学》上卷,先是宣扬仁以通为*义,破人我界,破名教,是宣扬平等。其次讲仁的不生不灭,破生死界,破对待,破亲疏分别,提倡兼爱,是宣扬博爱。其三是宣扬维新,强调革新,崇奢黜俭,要求动反对静,宣扬资产阶级的观点。其四部分反对封建伦常,要破除封建等级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民主。 《仁学》下卷先是批封建专制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其次批三纲的罪恶,宣扬科学民主,这两部分是宣扬资产阶级民主。其三是提出以心力挽劫运,是唯心的空想,但这里要求破除我执,打破人我的界限,具有平等思想。其四讲进入大同,是唯心的,但含有人人得自由的思想。
《巴黎茶花女遗事》是我国*部被翻译过来的外国小说。林纾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大体上与小仲马着的《茶花女》的内容相同。作品的内容主要讲述了 19世纪40年代巴黎资本主义社会里一对恋人 马克和亚猛的爱情悲剧。林译本自从问世之后就很受欢迎 中国人所未见,不胫走万本 ,一时出现 洛阳纸贵 的盛况,严复也曾盛赞 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此书曾深深影响了鲁迅和许寿裳等人,对中国的新文学发展有特殊意义。
本书据一九一八年刊本影印,周作人著。一九一七年,周作人在北京大学担任文科教授,讲述欧洲文学史,讲义通过整理成刊,出版《欧洲文学史》。全书共分三卷:卷一为希腊,卷二为罗马,卷三分中古与文艺复兴、十七十八世纪两部分,本书通过独特的年代视角介绍了欧洲千年文学的进程,并且表达了作者对西方文化的感性认识,成为了中国*早系统的欧洲文学史,被视为 代表着当时 欧洲 学术研究的*水平 。
郭嵩焘著,据清光绪十六年思贤讲舍刊本影印。 《大学章句质疑》,一卷,前有王先谦《后序》,郭嵩焘《序》,郭嵩焘以案语的形式对朱注提出了三十余处质疑。《中庸章句质疑》,二卷,前有王先谦《序》,郭嵩焘《序》,提出了百余处的质疑。《大学章句质疑》《中庸章句质疑》立足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大学章句》《中庸章句》,通过对朱注的考证、补注、修正,形成具有特色的理论 , 郭嵩焘对《中庸》《大学》中的一系列概念作出了新的阐释。
许嘉璐主编的《石屋余渖石屋续渖(精)》为《马叙伦全集》的一册,收入两种著作,即《石屋余渖》和《石屋续渖》。两书为掌故类笔记,记载了马叙伦先生耳闻目睹的晚清民国掌故,颇具史料价值。两书收入民国丛书,后又有上海书店单行本。此次排印,根据上海书店单行本整理,并参校民国丛书本。
《浩歌堂诗抄》,上下两册,共十卷,另有《巢南五十寿言》一卷。南社创立者之一陈去病诗集。扉页题字为张继。卷一为《东江集》,汪兆铭题名;卷二为《壮游集》,于右任题名;卷三为《黟山集》,胡汉民题名;卷四为《袖椎集》,廖仲恺题名;卷五为《岭南集》,韫玉题名;卷六为《呻吟集》,陶遗题名;卷七为《光华集》,柳诒徵题名;卷八为《湖上集》,吴梅题名;卷九为《护宪、近游合集》,胡渊题名;卷十为《南雍、从征合集》,附一卷《巢南五十寿言》。前有汪兆铭、柳亚子的序言。陈去病本名陈庆林,后更名 去病 ,是汉代名将霍去病的粉丝。他和柳亚子同为南社的创立者,这位柳先生是辛弃疾的粉丝,别名 柳弃疾 ,一个要去病,一个要弃疾,意在为时代疗疴耳。
谢无量著,据一九二四年中华书局刊本影印。全书分两编共五章,*编序论,有王充略传、王充学术之渊源、著作旨趣两章;第二编本论,有形而上学(自然论、命论、感应论、祸福论、死与鬼、妖祥、卜筮),伦理学( 性善论、道德与时势 、 儒生与文吏 、 成功与善心 、 人格标准论 ),评论哲学( 对物理、文学、历史、礼俗之评论 )三章。
道肯集,鸠摩罗什译的《三十二篆体金刚经》是 佛教大乘般若类的重要经典。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将《 金刚经》分为三十二分。集的三十二体分别是玉筯篆 、奇字、大篆、小篆、上方大篆、坟书、穗书、倒薤 篆、柳叶篆、芝英篆、转宿篆、垂露篆、垂云篆、碧 落篆、龙爪篆、鸟迹书、雕虫篆、科斗书、鸟篆、鹄 头书、麟书、鸾凤书、龟书、龙书、剪刀篆、缨络篆 、悬针篆、飞白书、殳篆、金错书、刻符篆、钟鼎篆 ,每一体写《金刚经》一分,用楷书对照。在使用每 一种篆体字前,都有一个简要说明。此经艺术性*大 于科学性。此次出版,以明万历三十九年本为底本影 印。
《沈翊清东游日记》,据清光绪二十六福州刊本影印,一卷,扉页有陈宝琛题签,卷首有谢章铤《谢赌棋师赐札》,戴鸿慈《序》,孙诒让《序》。清光绪二十五年( 1899)沈翊清东渡日本,深度考察了日本近代化建设成就,主要涉及军事教育建设,或参观学校,或考察军队,或参观兵工厂, 实地参观了几十所军校和普通学校 ,此外还还考察了经济、社会、交通等方面的建设。 《周肇祥东游日记》, 1926年周肇祥东游日本所作。此行是为在日本筹备举行 日华联合绘画展览会 (即中日第四次联合绘画展)。日记记录时间上启1926年6月3日从北京登车启程,下迄7月26日回到北京,共计53天的东游之旅。周肇祥除了记录参与布展外,闲暇时间以游玩会客为主。对日本的民风,井然的秩序触动很大。
作者夙有改良风俗之志,认为要理解并改良当时的风俗,不可不先述古俗。书中将黄帝以前至明朝的历史,分为浑朴、驳杂、浮靡、由浮靡而趋敦朴四个时代,希望通过分析总结古俗, 正风俗以正人心,或亦保存国粹者之所许也 。《 中国风俗史 》初版于 1911年,是中国社会史*部专著,具有开拓之功,至今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域外地理著作。清 林则徐 主持编译。一卷。清道光十九年( 1839) 林则徐 以钦差大臣身份赴广州,在广东查禁鸦片时,为了解西方情况,组织幕僚翻译英人慕瑞《世界地理大全》,《四洲志》便是林氏组织幕僚将此书全文译出,并加工润色而成。译作简述世界五大洲三十多国的地理分布及历史政情,是当时中国*部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在近代史上具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