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关情感方面的研究已成为人文学最重要的研究取向之一。本书是有关情感研究的论文选集。既涵盖了“情动转向”及相关辩论反思,又包括对情感在早期现代中的嬗变转型的讨论。本书涉及18 世纪至 20 世纪现代情感、意识、感官知觉、书写阅读等中西历史与理论,同时也突出后现代和媒介融合情境下情感与媒体、图像、电影、当代社会的关系。坚持理论的历史化、跨学科取向以及人文与科学的关联性,是本书的显著特色。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本书汇集多位名师大家手笔,从中华文化传承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生活追求与“美政”之美、中华文化与智慧人生、小康社会与荆楚文明、中华文化与中国禅宗、四大名著与中华文化、新丝绸之路与中西方古老文明、追寻楚文化的血脉根脉文脉等12个维度,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诠释。说理透彻,行文流畅,既有高端对话的思想碰撞,又有主题讲座的娓娓道来;既有引人入思的深湛学理,又有发人深省的人生智慧。
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方法体系,剖析了文化生态系统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并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为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全面解析了文化生态学理论在文化生态系统整体性保护、乡贤文化传承、传统村落文化生态失衡修复与文化生态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化学轨迹》力图系统地总结文化学研究成果,梳理文化学发展的轨迹,阐述文化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本书力图系统全面地总结文化学的发展轨迹,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把文化学确立为一级学科,分析文化学学科体系的框架,把文化研究与其他学科研究紧密联系在一起,注重从系统、关系、结构方面展开分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科学品格、大众导向、人文精神。
本书重在围绕讲好中国故事, 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 探索国家话语能力的建设。 从 宏观层面,旨在梳理“讲好中国故事”的背景下构成国家话语能力的元素和影响国家话语能力的因素,及 元素因素 之间的互动,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的国家话语能力分析模型,并以此模型分析国家话语能力存在的不足及产生的原因。 从 中观层面,旨在从国家话语能力提升的要素出发,针对元素因素互动产生的不同动态情境,提炼“讲好中国故事”的国家话语能力提升的基本策略和具体路径,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对策。 从 微观层面,旨在以国家话语能力体系中的某一核心环节为重点,选取近年来我国在环境、民生等方面的国内 国际 重大及热点事件的案例话语进行批评架构分析,系统阐释话语建构特征、话语翻译方法和话语传播策略,通过国家话
《中国思想的两种理性——占卜与表意》集汪德迈毕生研究之思想,基于对中国思想史的深入研究,汪德迈认为,21世纪的中国可以以其悠久而丰富的思想与经验为世界寻求新的社会模式提供参照。中国思想源于中国文字,中国文字的起源为占卜,占卜对中国思想模式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
本书所收论文涵盖面较广,包括特稿和五个栏目。特稿论述了观念植入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论的价值。 古典文学与文献 栏目侧重于对古典戏曲的研究,既有对于剧本的分析,如清车王府藏曲本自列九部乱弹戏本事研究、山东大学图书馆藏木鱼书叙录,也有对戏剧演出形态的分析,如《 角 与宋元杂剧的转型》,还包括清代流寓文人与扬州唱和关系分析。 中华文化史研究 栏目侧重于哲学和历史研究,涉及荀子君子观、卫湜《大学集说》的编纂思想、太谷学派南宗李光炘继承人新考、刘备经略汉中的得失、南北朝至隋唐伎术官出现的历史背景,以及中国文化自信的根源与使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研究 主要以乡土文化和文旅产业为中心,涉及乡村仪式专家的知识系统分析、湘桂走廊非遗教育的资源体系分析、中国传统生态智慧解析、中华文化经典景观化展示与传播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是其 批判理论 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0世纪最富有原创性的大众文化理论,但是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这一理论却存在着种种怀疑、误解和理解上的分歧。本书通过对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理论家阿多诺、本雅明、洛文塔尔、马尔库塞的个案分析,并通过对生成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历史语境的深入考察,认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存在着两种模式和两套话语: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构想了一种 整合 模式,本雅明的大众文化理论建立了一套 颠覆 模式。前者经洛文塔尔、马尔库塞的补充论证,甚至通过本雅明的反证(他对传统艺术消亡时的怀恋)而成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主流;后者同样经洛文塔尔、马尔库塞的书写润色而成为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的宝贵资源。与此相对应,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理论也
人性理论的嬗变是整个西方近现代思想文化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体现了西方近现文明的基本精神和核心价值体系。相对于古代和中世纪而言,西方的近现文明是整个西方文化的重新塑造,而这种重新塑造的重心最终落实到对人性的重新理解、探索和改造。可以说,西方世界的现代化最终是人的现代化。 本书梳理了人性理论在西方早期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探究各种人性理论背后的形而上学基础,揭示其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理论意义,思考和评价其得失。本书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入手,探讨近代人性论形成的主要动因以及转变的契机;通过对自然法理论、早期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人性论的探讨,阐释了近代人性论的出发点、理论架构、基本内容、特征以及演变过程。
本书秉持“中西互衬”“以西映中”的研究立场,以“叙事”“表述”“重复”“不可靠叙述”“叙事结构”“人物”“叙事阅读”“叙事声音”“叙事反讽”“叙事空白”“音景”“聆察”等有代表性的关键词为考察对象,紧密结合中外文艺经典中的大量事例,对这些关键词的结构形态、发展流变、知识特点与文化蕴涵等进行系统梳理,旨在挖掘中国叙事理论概念术语背后潜藏的文化传统,总结中西叙事现象的某些普遍规律,在此基础上,尝试创设若干新的概念范畴以期有利于描述与阐释日益复杂的叙事现象。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精神》以古今中外为参照,在历史长河中对中国文化的特质、体系、核心、发展、得失、论争等进行了最通俗又极专业的讲述,并阐明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它深入浅出、简明系统地对中国文化做了突破性的概括,蕴含着历史的智慧与哲理的启迪,行文一气呵成,叙述引人入胜。本书是学习中国文化传统、理解中华精神品格的普及著作,它对继承优良传统、创造未来新文化有巨大的现实作用,是值得每个中国人拥有的国民常识书。本书是中央纪委推荐图书,入选全国中小学生阅读推荐书目,获得2015年“中国30本好书”等奖项;翻译出版了法、韩、越南、泰等文版。 目录 目 录 001 序 001 导论 我们的文化观 021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063
邹衡先生的长篇学术论文《试论夏文化》 全面系统论证了“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的学术观点,是夏文化探索的重要里程碑,开创了夏代历史研究和夏文化考古研究的新局面,奠定了二里头遗址是夏都的历史地位。 《稽古夏朝:解读〈试论夏文化〉》将学术经典《试论夏文化》还原至夏文化探索的考古学史研究背景之中,全面、深入、细致地论述“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学术观点的形成过程和内涵实质,并阐述这一重要观点的历史贡献和深远影响。
本书系统研究文化治理与文化创新,确定文化的定位与定向,阐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分析文化系统的结构和模式、文化形态和功能,解析文化治理,把文化治理放在国家治理体系中认识;全面梳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观,阐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方针,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针对文化体制的问题提出改革方略,剖析文化传统与文化遗产,描述文化冲突,解析文化安全与文化全球化问题,阐释文化创新和创新文化。
《东西文化融合:中国的国际化学校发展》是讨论东西方文化如何融合,以实现教学化的论文集,是正在参与国际教育的部分中外教师对中外教育融合问题的实践与思考。本书由23位中国作者与21位西方作者共同创作,大多数作者是国际教育一线的实践者。这既体现出《东西文化融合:中国的国际化学校发展》国际化的比较视野,又展示出当今教师国际协同的工作特点。
本书主要研究与探讨,河洛地区历史上对外传播与交流的情况。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包括对朝鲜的交往,隋唐时期对日本的传播与交往,也包括高句丽、百济、新罗与河洛文化的关系,书中特别强调洛阳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它在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中,对其形成、发展一直到鼎盛都起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