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肇始于复旦通识教育中心 给新生的堂通识课 讲座。七位复旦大学的作者从各自学科的一个 小 问题出发,展示学科本身的问题意识、展现学术探讨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哲学、史学、文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生态学,七个不同的学科,七种认识自我和探索世界的视角和方式,在拓展学科视野的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叩开问学求真之路、收获大学精神的丰沛涵养,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文学素养、历史视野、人际处理能力等,给学生的成长提供启迪。
社会精英有政治精英、企业精英、知识精英三大类型,大学老师是知识精英的重要组成。本书中,作者以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研究型大学从教40年的经历和所见所闻,讲述从青椒和教授到资深教授的发展台阶,漫谈大学教授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乐趣。本书可以给现任和潜在的大学老师以及对教授生活有兴趣的读者提供参考和消遣。
本书是为大学生诗词格律与写作入门课而编写的教材,详述近体诗、词的格律,并具体指导学生进行诗词的创作。本书重在从学生诗词创作中的难点出发,解决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包括如何简要、牢固地掌握平仄规则,如何辨别入声字,如何从模仿入手进行创作,如何使用典故、写作对仗、选择词调和韵部,等等。除技术层面的介绍,本书行文有相当篇幅着眼于诗词之鉴赏,强调诗词的音乐性,结合格律及创作实践,要求学生从创作者的角度去深刻体会古典诗词之美。。
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系列伟大胜利,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 两弹一星 精神、特区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熠熠生辉的精神谱系。本书系统梳理党的 精神谱系 历史渊源、逻辑结构、具体内容,深入阐释其重大意义,从红色基因层面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普遍道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由湖北大学文化研究所何晓明教授编写。全书分为三大部分,导言部分从宏观上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至第十八章分别从历史、地理、民族、经济、政治、哲学、宗教、文学、科技、军事、医学、史学、教育、艺术、习俗、交流、革新等不同角度讲解了中国文化不同侧面的特点;结语部分回溯前面的介绍,展望了中国文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全书高屋建瓴,概括了中国文化的全貌;同时又深入浅出,条分缕析,勇于成一家之言。本书既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的公选课及历史、中文等专业学生的教材使用,又作为知识读物,服务于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一般读者。
人文素质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而本书(1)选定思想道德素质及社交礼仪作为开篇*章,鼓励大学生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从而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等;(2)介绍专业的法律法规基础知识,让学生从法律的思维角度去理解法治与人文思想,*后上升到道德的民主法治,让学生理解道法结合;(3)介绍能力培养与个性发展,培养当代大学生能力自信,学会人机交往中的表达和沟通;(4)介绍大学生身心健康,让大学生能够主动去协调的人际关系,了解自己悦纳自己;(5)介绍就业指导以及创新创业,鼓励学生乐于奉献、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依法行事、严守秘密、公正透明、服务社会、为人师表
文化学概论新编修订版是一本在第四版基础上进行了文字和格式等修订的著作,它也是一本比较内容全面、结构系统和具有自身特色、现实针对性、学科前沿性的文化学理论著作。全书17章,从概述到学科的形成发展再到其起源的讨论及功能方法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文化学本体理论包括文化与生存环境、文化的时间空间、文化符合与象征、文化的继承与教育、文化变迁与冲突、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文化的主流与支流、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化、文化产业与经营管理、文化主权与安全、文化硬实力与软实力等方面全面讨论文化问题。本书从与世界学科发展相一致的广义文化学切入,呈现了到目前为止最全面最系统的文化学体系和理论,是教学、科研和喜爱文化学的学者使用最方便也最具有引领性的著作。
◎内容简介 《中国绘画常识》梳理了中国绘画源流、发展、变迁的脉络,论述了画院、画派、画家、画作的成就,以及人物画和山水画的鉴赏,是一部兼具中国绘画基础知识与艺术鉴赏的绘画入门书。这些文章是傅抱石几十年创作、研究的丰富经验和心得的结晶,既是专业研究中国近现代绘画史的史料,也是普通读者对绘画创作与鉴赏的入门书。深入浅出地勾勒出中国绘画的历史沿革和个性特点,具有极高的阅读和研究价值。
报 、 保 、 包 三个单字,读音相近、形体简易,却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各具复杂脉络: 报 本为交互报偿之意,可引申出报答、报仇等用法; 保 既指代保有、保持之领属关系,也频见于保甲、保举等制度专名; 包 原指统揽、负全责,包纳、包银、包办等俱是中国古时经济活动的重要现象。一代汉学 宗匠 杨联隍教授本着 训诂治史 的精神,细致梳理 报 、 保 、 包 三字及各自复合词汇的语义演化,由此深入阐析字面背后的社会文化意蕴,重新审视中国社会关系的基础观念。杨联陞所*的《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意义(精)》即小见大,体现了作者在语言文字学、社会史、思想史等领域的渊博学识,既有助于读者形成看待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整体视野,亦可为理解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人情、人际关系提供一重历史的向度。
本书尝试在中华文化这一命题中提炼出中华文化元素这一概念作为核心,同时,基于理论研究的现实关怀,选择以产业化途径为中心来讨论和分析如何推动中华文化元素的对外传播。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当前中华文化元素对外传播面临的挑战与困境;第二,以文化产业为主的对外文化贸易;第三, 一带一路 建设中文化元素产业化的生产环节;第四,文化产业的沿线市场定位和销售环节;第五,政策导向和国际规则制定和适应;第六,中华文化元素对外传播在 一带一路 国际合作中的地位与作用。总体上看,全书是围绕中华元素产业化载体 文化产业的生产、销
明末清初,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住持隐元禅师率众东渡日本,不仅传播佛学经义,还带去了思想、教育、建筑、雕刻、语言、音乐、书法、绘画、篆刻、茶道、饮食、医药等中华文化和先进科学,日本称之为 黄檗文化 ,对江户时期的日本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直至今日。本书按一滴草、两黄檗、三籁集、四福寺、白鼠歌、千字文、独立信札、宾主联璧、黄檗三笔、山堂清话、隐元茶诗、朴老题咏等专题介绍黄檗源流风采黄檗文化的形成,探讨和研究黄檗文化,对促进福建与 海上丝绸之路 沿线国家和地区间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有着重要意义。本书已根据福建省民宗厅的审读意见进行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