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汇典主要搜集和整理中国历代的香学专著,粹为一编。目的是展示中国香文化的基本面貌,也为有意了解中国香文化的读者提供一个简明而比较全面的读本。而历代香学专著,很多已经亡佚,经过初步搜集和整理,共得中国历代香学专著若干种,辑编成帙。另外,有数种笔记杂著,也集中收录了一些香料条目,如宋代陶谷《清异录》、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的《志香篇》(明代钟人杰等辑选《唐宋丛书》径题为《桂海香志》)、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中的《香门》、宋代赵汝括《诸蕃志》中的《志物篇》、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的《论香篇》、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的《香茗篇》、清代檀萃《滇海虞衡志》中的《志香篇》、徐珂《清稗类钞》中的相关内容等,上述笔记杂著中有关香料的条目亦加以辑选,收入本汇典。整理工作主要是蒐集善本,加
本书作者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中国东南沿海的闽台语言一文化区域的三个村落进行了长时间的田野考察,本书即是作者对这三个村落实地考察后的研究成果。作者考察了这些村落中地方传统形成的历史、社会肌理及其在20世纪的生存空间,现代社会中民间福利的诸特征及其时代适应性,民间地方传统与民众生活及民众幸福观的关系,地方政治精英的基本形态及其权力运作方式,传统势力在现代教育替代传统教育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沿海乡村人口定居与流动的双重结构。作者旨在通过对上述议题的历史及现实考察,探讨现代性观念和制度在 植入 一个既有人文地理区域时,地方民众在观念上的回应及地方性制度和地方传统所发生的变迁。本次增订版,作者在原有五篇长文的基础上增补了五篇文章,展现了他在闽台村落研究方面的新思考。
内容简介 共同体 究竟是什么?其基本模式有哪些?其形成条件是什么?其在当代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索。本书依托近期国内外学者在 共同体 问题上的理论探索成果,尤其通过对外国文论中的 共同体 思想进行梳理,呈现思考的多种视角,尝试理解这一概念在不同语境中的历史流变及当下含义,同时借助多位学者的文学文化批评研究成果,考察 共同体 理论对批评实践的启示以及实践对理论的反哺,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为今日思考 共同体 问题提供借鉴。
1、本资料汇编主要收集清代有关顾炎武的家世生平、交游出处、社会活动、身后情况、酬赠诗文、序跋提要、著作版本以及时人、后人对顾炎武所作的评论、关于其学术思想的研究。其中篇幅长者数万字,短者数百字,均在搜集之列。2、本编所搜罗之文献,包括碑传、墓志、诗文、序跋、提要、笔记、诗话、档案、方志、年表等。凡研究顾炎武诗文的注解笺释类著作,因其注释篇幅较大,则不予全录,而只录其凡例、序跋、解评、按语、附录等。
陶行知是我国的人民教育家、的战士。他为 国教育改造、普及人民教育、争取民族解放和建立人民民主的新 国奋斗了一生,留下了 量的 作。他的 作,散见于1913年到1946年的外报刊。生前曾以各种形式出版各种专集,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本集编入迄今收集到的陶行知的文稿,有文章、诗歌、教材、书信、演讲、小说、谈话、章程、提案、文电、广告、备忘录等2530篇(其 教材13本、小说1部、备忘录55册)。附录共314篇(包括附在 九卷末的年表),一种为文末附,一种为卷末附录。
汉字是一种被使用了数千年,而且至今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它是中华文明重要的一个符号系统,同时也是中国人思维智慧的根基。清末以来,汉字的命运动荡起伏,信息的传播途径也经历了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从 铅与火的时代 再到 光与电的时代 的转变,在此期间,汉字字体设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英文等拼音文字不同,由于汉字的数目众多,笔画繁杂,所以汉字字体的设计可以说是世界上*烦难、枯燥的工作之一。但是,由于汉字有区别于拼音文字的视觉特征,汉字字体设计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美感。这吸引了大量的书法家、字体设计师和平面设计师投身其中,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涌现出了许多经典的字体和设计作品,成为中文语境中知识传播和视觉传达的有效工具。 《中国现代文字设计图史》的作者在过去近五年的时间中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非遗传承人讲述中国文字艺术如何妙笔生花! 书法,中华民族独创的古典艺术,既要遵守书写章法,还要融入个人风格,流派众多。 没有规则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书法蕴含着如何平衡自由与秩序的中国传统智慧。 文字的记忆 非遗中的文字书写与传播口述史 丛书首卷 《中国的文字》,覆盖我国13种涉及文字书写艺术的非遗项目,包括 维吾尔文书法 哈萨克文书法 蒙古文书法 满语文 满文、锡伯文书法 藏文书法 傣绷文 水书习俗 东巴文 彝文书法 女书习俗 仓颉造字传说 王羲之传说 等,收录了10余位国家、省级传承人或非遗学者的口述文献,讲述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的审美价值、应用价值和历史价值。
.
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拥有四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发展史的国家,文化积累之丰富,传统价值观念之持久稳定,都是世界文明史上少见的。在中国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中,发生过两次重大的转变:一次是从列国并立的先秦时代,转变到秦汉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时代;另一次是从晚清开始,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时代,向基于人民自治的民主的现代社会转变。这种重大的转变,既是社会形态的转变,也是文化形态的转变。本书研究近代文化转型,即自晚清以来中国文化从中古的、与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相适应的文化,转变到近现代的、与基于人民自治的民主制度相适应的现代文化,这个过程至今仍在继续。本书比较清晰地描绘出近代文化转型的基本轨迹, 揭示出此次转型的外在条件及其内在机制,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陶行知是我国的人民教育家、的战士。他为 国教育改造、普及人民教育、争取民族解放和建立人民民主的新 国奋斗了一生,留下了 量的 作。他的 作,散见于1913年到1946年的外报刊。生前曾以各种形式出版各种专集,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本 集编入迄今收集到的陶行知的文稿,有文章、诗歌、教材、书信、演讲、小说、谈话、章程、提案、文电、广告、备忘录等2530篇(其 教材13本、小说1部、备忘录55册)。附录共314篇(包括附在 九卷末的年表),一种为文末附,一种为卷末附录。 本版《陶行知全集》按文章体裁分类,共成12卷。各卷保留了作者原有自编专集的原貌;专集外的文章,再按时间顺序排列。第1至4卷为论著卷(包括论文、演讲记录、谈话、提案等);第5卷为教材卷(包括各类教材及编辑手稿、儿童科学读物、寓言、歌曲等);第6卷为英文著译卷(包括英文
文化生态学不是诗情画意而是安生立命。文化生态是人与文化以及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以生存 转换人创造文化,转换 生存文化造就人为底线,创造与造就即 A是A 的关系,从关系中构建出文化生态学体系。黄正泉编写的《文化生态学(上下)》为上、下册。上册研究文化生态学发展过程。文化存在着重要的生态意义,文化生态是社会存在的历史文化基础。人是文化生态的存在者,人由自然性、历史性、社会性、自由性四因素构成。文化由人与自然、人与传统、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构成,两种关系诗意的契合构成文化生态。东西方文化生态经历了不同的道路,文化生态与反文化生态的内在矛盾推动文化生态的发展。下册讨论生存家园构建。文化生态是人生存的精神家园,人 社会 文化生态的三位一体。文化生态运行生存 转换与转换 生存,遵循稳态延伸、文化
《文明中的城市》是英国著名城市史专家彼得 霍尔的经典之作,全书由 作为文化熔炉的城市 创意环境之城 艺术与技术的联姻 城市秩序的建立 ,以及 艺术、技术和机构的结合 五篇三十章构成,作者从古到今,旁征博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回答了 文化、创新和城市秩序 三个核心问题,几乎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对当下我国城市化进程遇到的诸多问题具有指导、警示和借鉴意义
比较文明学是当代世界重要新学科,20世纪中期以后在欧美各国兴起。近年来欧美与日本等国都有重要的比较文明学论著行世。方汉文著的《比较文明学(共5册)(精)》以开拓中国比较文明学,创立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新型研究模式为宗旨。作者把文明本身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将世界文明分为五大体系,将其历史发展划分为四大阶段,提出了独特的文明发展规律等重要见解。
本书是关于童庆炳先生的追思回忆录,童庆炳先生的诸位弟子、同仁回顾了童庆炳先生作为文艺学的奠基人与学术泰斗的为人、为文、为学之道。童庆炳先生一生致力于文学教育,其弟子中既有精于学理研究的教授,又有以莫言、余华、迟子建、毕淑敏等为代表的当代作家。他们将从不同的角度追忆童庆炳先生的生平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