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本书出版五十余年来长销不衰,至今仍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重要、全面的基础参考书。本书曾在港台地区出版,并被译成日、韩等语言流行于海内外。全书分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共十四章,涵括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翻开《厌女》的五个阶段:1.好奇。人人都在说厌女,到底什么是厌女?2.认同。“厌女,在男人身上表现为女性蔑视,在女人身上则表现为自我厌恶。”(请翻到第2页)3.反思。深入理解厌女的机制,借以反思自身的亲密关系。原来,“女人的厌女症从母亲处学来”。(请翻到第124页)4.自觉。对厌女症越来越敏锐。“我不是一般女人嘛”也是一种有伪装的厌女。(请翻到第202页)5.虽然愤怒,但也更爱自己,更爱女性与女性的联结。借用上野老师的话:“生长于这个厌女症的社会,不被厌女症浸染的女人,恐怕不存在。女性主义者就是自觉意识到自身的厌女症而决意与之斗争的人。”五、作者简介注意事项:300字以内(如附加译者介绍,则控制在500字以内),注意首行缩进2个字符,再次提醒所有涉及人名中的点,请用中文半角状态下的“·”上野千鹤子,出生于19
本书肇始于复旦通识教育中心 给新生的堂通识课 讲座。七位复旦大学的作者从各自学科的一个 小 问题出发,展示学科本身的问题意识、展现学术探讨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哲学、史学、文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生态学,七个不同的学科,七种认识自我和探索世界的视角和方式,在拓展学科视野的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叩开问学求真之路、收获大学精神的丰沛涵养,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文学素养、历史视野、人际处理能力等,给学生的成长提供启迪。
文明 一词,频频出现于政治演说与学术研究中,然而其起源与演变却一直有待廓清。《文化及其内涵》一书追溯了 文明 这一概念在18世纪的起源,在19世纪又如何演变为一种具有排他主义、殖民色彩的意识形态,并在进入20世纪后被日本、中国等国挪用,用以推广欧洲的文明标准。作者提议,今日使用 文明 一词应具有一种全球的意味,而那些地方性差异则应称为 文化 。进而言之,*好能够抛弃 文明这一名称,聚集于对文化进程的全新的理解。
《饥不择食》是一本与吃饭有关的书。 《饥不择食》是一本与美食无关的书。 《饥不择食》以作者六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忍饥挨饿的岁月,不到三十年;三十岁以后,更是不曾有过挨饿的机会。然而,与某些人津津于舌尖上的享受不同,作者对于近三十年吃过的美食,并无特别的印象,而对于曾经的饥饿记忆,却刻骨铭心。 《饥不择食》与大家一起分享的,主要是六十余年间,有关吃饭的若干实录与感悟。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委实是一些无足轻重的片断;时过境迁,某些细节甚至已经开始模糊,然而情绪的记忆,面对食物的人生体验,却越发清晰。
在浩如烟海的 经典里,《佛说人胎经》有着特殊的地位。说其特殊,是指在这部经典里,释迦牟尼佛直观而又令人惊叹地描述了胚胎受孕(即入胎)及发育的各种情状,与现代科学在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胎儿入胎及发育的 大多数情状,并无二致。在本书里,作者李淑君女士创造性地将经文与现代人体胚胎学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辅以精心绘制的插图,叙事、佛经、说理巧妙结合,将二者客观地加以对比,分析和研究;至于经文中与现代科学相冲突的地方,笔者也予以存疑,并无“厚此薄彼”之处。——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如何得知这一切?是巧合还是科学?南怀瑾先生力推的《人之初——﹤佛说入胎经﹥今释》给我们打开另一条思路。
这是埃里克森学院创始人及院长,成果导向的教练模型创造者:玛丽莲 阿特金森经典著作。 无论在个人生活还是在社会生活中,世界游戏都创造出了这种自内而外的、新生的、愿景驱动的潜能。用自内而外的方式,我们可以让生活向任意的方向去发展;用自内而外的方式,我们将创新性的种子播撒在我们的文化中。在这里,我们使用的关键方法是以愿景、成果为导向的教练方式,这种方法如此温暖人心,以至于人们立刻行动起来,建立自己主导的生命愿景。 你愿意加入我们吗?
《于漪知行录》是于漪老师教育思考的精华记录,分为精神成长、教育心得、处世智慧、励志之语、学习之道等十个主题,每个主题按照相应的内涵再分为若干小节。这些丰富的主题涵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具有启迪智慧和增长学识的积极作用,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全书有大量于漪老师的珍贵照片首次面世,配以精彩的图注,图文并茂,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阅读方式。书中以二维码的形式链接于漪老师部分精彩的演讲视频,使读者在阅读精华内容的同时,可以欣赏到于漪老师极富个性和魅力的演讲,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更加难得的是,正文内容旁,我们还可以欣赏到于漪老师对其教育思考进行批注的珍贵手迹。
*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而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传播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文化传播学》正是在以上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全书共分八章,内容包括文化传播学导论、文化传播的符号与意义、文化传播的模式、文化传播的主要类型、文化传播效果研究、文化传播的受众研究、文化传播调查研究以及跨文化传播。每章附有内容摘要、知识或案例链接、参考书目、关键词、思考题等,便于读者的巩固与提高。本书除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材外,还可作为相关专业的自学考试和研究生考试用书。
报 、 保 、 包 三个单字,读音相近、形体简易,却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各具复杂脉络: 报 本为交互报偿之意,可引申出报答、报仇等用法; 保 既指代保有、保持之领属关系,也频见于保甲、保举等制度专名; 包 原指统揽、负全责,包纳、包银、包办等俱是中国古时经济活动的重要现象。一代汉学 宗匠 杨联隍教授本着 训诂治史 的精神,细致梳理 报 、 保 、 包 三字及各自复合词汇的语义演化,由此深入阐析字面背后的社会文化意蕴,重新审视中国社会关系的基础观念。杨联陞所*的《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意义(精)》即小见大,体现了作者在语言文字学、社会史、思想史等领域的渊博学识,既有助于读者形成看待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整体视野,亦可为理解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人情、人际关系提供一重历史的向度。
......
意大利思想家维柯的代表作《新科学》内容涉及神话、宗教、历史、法学、哲学、语言学等众多知识领域,在西方启蒙运动中有着极高的地位。本书着重阐发了维柯三个方面的思想,维柯的功绩在于建立了历史发展观点以及认识来自创造的实践观点。
恩斯特·卡西尔,是现代西方 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被誉为“当代哲学中 德高望重的人物之一,现今思想界 百科全书知识的一位学者”。他出身于德国犹太富商家庭,在希特勒上台后离开德国,流亡英美等国。 卡西尔的“文化哲学”体系,在他的三卷本《符号形式的哲学》中得到了系统的论述。《人论》正是他晚年到美国后用英文简要阐述《符号形式的哲学》基本思想的一本书,但其中也增加了不少新的观点。 该书历来被视为 足以反映卡西尔晚年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在其诸多著作中是译成外文语种 多、流传 广的一本。 《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精)》上篇着力于人的特点的研究,指出人具有创造“理想世界”的能力,人的本质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活动,并独树一帜地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下篇从这一定义出发,对各种文化现象,诸如神
本书是2009年出版的《概括的力量》的全新修订版,是 本关于概括力培育的著作。全书从概括的力量有多大,概括的层级是什么,怎么掌握概括的语言策略、思维过程,到概括在写作中的运用,明确、发展、完善了概括的思维过程,并且为概括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方法。本书内容紧跟 版中学语文教材,用经典范文作为案例,并大量运用文本思维结构图,将概括的过程可视化,让读者快速提升概括的能力。
楼宇烈著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精)》可谓 传统文化战略的行动路线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要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听楼宇烈教授用自己的哲学历练,与生活经验,告诉你生活的艺术、中华智慧的当代价值。
本书为“中华水文化专题丛书”分册之一。本书立足现实、史论结合,力图反映中国古今水与制度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脉络。在丰富多彩的治水兴水制度中,选取了水利管理机构设置、防洪法规、农田水利法规、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制度、水事纠纷解决机制、水权制度等方面内容,并结合具有制度作用的古代民间水事规约,分析了不同历史条件下涉水法律制度建立的背景、作用、特点和文化蕴含。水法律法规作为制度形态的水文化,体现了治国治水思想,其蕴含的优秀文化元素,对于依法治国背景下的当代水利法治建设具有重要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