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义》从集团(集体)生活的角度对比了中国人和西方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进而提出了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社会的重要论断,并根据对中国宗教的深入考察,指出以伦理组织社会,进而实现中国社会改造的出路。作者还考察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既批判了中国文化的病诟,也揭示了中国民族精神的要旨。 书中充满着 问题意识 。每个人从少年起就回避不了的人生意义问题,古老中国在清末以来所遭逢的民族前途问题,都把梁漱溟引向同一个中国文化。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既是这两大问题的根源,也是这两大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如何来认识这种文化。 对中国文化本身,梁漱溟也从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入手来探讨: 中国的知识、经济和政治无一称强,却何以历史悠久、广土众民,以至于面对强悍日寇仍能持久抵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本书出版五十余年来长销不衰,至今仍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重要、全面的基础参考书。本书曾在港台地区出版,并被译成日、韩等语言流行于海内外。全书分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共十四章,涵括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浪漫 与 地理学 看似是一对矛盾的词。地理学脚踏实地,充满常识,亦是生存所必需。在过去,每个人都要懂得去哪里寻找食物、水源和栖息地;而如今,所有人都必须细心经营地球家园,使之更宜安居。当今的地理学著作缺乏戏剧性,地图、数据、描述和分析比 比皆是,却没有豪侠之举,没有孜孜以求的精神。然而,在不远的历史中,地理学的确曾有魔力,并被认为是浪漫的。那是一个英勇探索的时代。探险家深入海洋、山岳、森林、洞穴、沙漠和极地冰原,检验着自己身体和精神的忍耐力 作者指出,若是将精神视为人类存在的核心,或许人类需要将整个宇宙当作游乐场:超越中庸之道,信奉诸如光与暗、高与低、头脑与肌肉等两极化价值,皈依一些并不满足生存需要,却迎合热烈的浪漫渴望的地理环境。全书以灵动的笔调,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的角度
近些年来,文化因素在人类进步中发挥的作用,受到了全球性的关注。 本书从文化与经济发展、文化与政治发展、文化与性别、文化与少数族裔、亚洲的危机和促进文化变革等多个维度入手探讨了文化问题。作者探讨了何种文化在何种程度上促进抑或阻碍了经济发展?文化与政治、文化与民主有什么样的关联性?文化是否有优劣之分,应该承认一种文化比另一种好,还是要尊重所有文化?文化在男女平等和少数族裔问题上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了全球经济运作模式?对于文化变革,我们应如何面对,持何种态度,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翻开《厌女》的五个阶段:1.好奇。人人都在说厌女,到底什么是厌女?2.认同。“厌女,在男人身上表现为女性蔑视,在女人身上则表现为自我厌恶。”(请翻到第2页)3.反思。深入理解厌女的机制,借以反思自身的亲密关系。原来,“女人的厌女症从母亲处学来”。(请翻到第124页)4.自觉。对厌女症越来越敏锐。“我不是一般女人嘛”也是一种有伪装的厌女。(请翻到第202页)5.虽然愤怒,但也更爱自己,更爱女性与女性的联结。借用上野老师的话:“生长于这个厌女症的社会,不被厌女症浸染的女人,恐怕不存在。女性主义者就是自觉意识到自身的厌女症而决意与之斗争的人。”五、作者简介注意事项:300字以内(如附加译者介绍,则控制在500字以内),注意首行缩进2个字符,再次提醒所有涉及人名中的点,请用中文半角状态下的“·”上野千鹤子,出生于19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重拾传统文化的珍宝?国人怎样才能更加自信地面对世界,面对未来?楼宇烈先生围绕中国文化的精神,以及如果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提升中国的软实力两大主题,以睿智的哲思颠覆惯性思维方式,为复兴传统文化描绘了行动路线图。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九版)》是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约翰 斯道雷所著之经典著作,在西方学界产生的影响经久不衰,是公认的媒介与文化研究领域的综述性著作之一。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九版)》对文化研究这一学科的历史、传统及当下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广涉文化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诸多社会科学思潮,梳理了国际学界对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文化研究、媒介研究、大众传播学、文艺批评以及新闻学等领域的学者与研究生阅读、参考的重要文献。
记忆问题的研究,在西方学界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探索。人的经验是可以跨代传递的,建筑、景色、声响、气味和触觉印象等等本身也承载着历史和回忆。历史和回忆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研讨的核心。作者阿莱达 阿斯曼是德语学界研究记忆问题的权威学者之一,《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是她的代表作。
本书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皮埃尔 布尔迪厄的一部重要著作。在本书中,布尔迪厄探讨了法国精英阶层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从教育体制表面上的进步和平等的表象之中,布尔迪厄看到了其所掩饰的深层的不公正,从而揭穿了学业体制能力至上主义的神话。
中国自古就有读书的优良传统,热爱读书、崇尚读书之风绵延数千年。古代先贤关于读书治学的观点和论述内容非常丰富,许多至理名言流传至今,不少读书故事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引领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读书风尚。本书共选取70位古代先贤关于读书治学、作品赏析的观点和论述110则,以年代为序,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先秦时期,中篇为汉代至两宋时期,下篇为元明清时期。书稿详细阐述了古人读书治学的一些方法和观点,同时也有作者本人阅读的一些心得体会。对广大读者如何阅读一本有非常实用的指导、借鉴和启发作用。
这是一本介绍地理学大师及其思想精华的图书。它虚拟了18堂神秘课堂,每堂课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并挑选合适的地理学大师讲授。在授课的过程中,听课人与大师们还有互动和交流。虽然,那些大师们是带着 任务 前来授课的,但他们可不是如此 听话 的嘉宾,还会时不时说些自己的趣闻、趣事,如果你喜欢听这些方面的故事,可千万别错过了本书! 《地理学原来这么有趣》中,阿基米德、托勒密、达尔文、利玛窦等54位地理学大师以漫画形象出镜,与你零距离互动,轻松展示毕生经典理论! 《地理学原来这么有趣》涉及地球运转、地质构造、地貌、气象、大气、水文、海洋、冰川、环境地理、植物地理、动物地理、人口地理、城市地理、工业地理、旅游地理、军事地理、政治地理、地图学等18个你身边的话题,在众说纷纭的今天,听大师指点迷津! ? 《
本书肇始于复旦通识教育中心 给新生的堂通识课 讲座。七位复旦大学的作者从各自学科的一个 小 问题出发,展示学科本身的问题意识、展现学术探讨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哲学、史学、文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生态学,七个不同的学科,七种认识自我和探索世界的视角和方式,在拓展学科视野的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叩开问学求真之路、收获大学精神的丰沛涵养,有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文学素养、历史视野、人际处理能力等,给学生的成长提供启迪。
文治堂 丛书,本书为 文化十二讲 之一,丛书包括《中国书院十二讲》《中国运河十二讲》《中国古诗词十二讲》《江南文化十二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智慧的结晶,丛书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代表,以通俗的文笔将其蕴含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养读者增强文化认同和人文素养。本书选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较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论述和讲解。重点从思想、建造、器物、艺术四个方面,分十二讲:孔子、老子、韩非子,长城、兵马俑、造像,青铜器、瓷器、玉器,书法、水墨画、音乐,为读者阐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文明 一词,频频出现于政治演说与学术研究中,然而其起源与演变却一直有待廓清。《文化及其内涵》一书追溯了 文明 这一概念在18世纪的起源,在19世纪又如何演变为一种具有排他主义、殖民色彩的意识形态,并在进入20世纪后被日本、中国等国挪用,用以推广欧洲的文明标准。作者提议,今日使用 文明 一词应具有一种全球的意味,而那些地方性差异则应称为 文化 。进而言之,*好能够抛弃 文明这一名称,聚集于对文化进程的全新的理解。
本书由作者近年来的微博语录集结而成,基于对人生问题的思考、社会现象的观察,为现代人在追求自我价值服务社会和保持健康身心的道路上提供了一套智慧的心灵指南,是一本富含哲理又浅显易懂、文辞优美又短小精悍、图文并茂的心灵美文集。全书分为禅、语、心、灯四大章节:第一章 禅 ,以禅意生活引导人们在忙碌的日常中活出从容自在。从吃饭喝茶到休息睡眠,从自我修养到人际交往,在衣食住行各方面提供了智慧的人生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第二章 语 ,涉及爱国、进取、幸福、取舍等人生的多个层面,为周旋于小我与大我、传统与创新之间的人们指点迷津,助力其化解累积的烦恼,积极奋进在每一个当下;第三章 心 ,融合东方心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精髓,为情绪管理、自我调心、心念力量、心灵健康等涉及当代人心理问题的多个层面提供解决
郑张尚芳(1933 2018),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郑张先生在科研工作之余,2006年开始在新浪博客上撰写博文,颇受好评。郑张先生认为,汉语历史悠久并发展出了不同的方言,汉语与国内各民族、周边各国语言之间的联系久远、彼此影响,产生了许多有趣的语言现象,也引起了不少不科学的解读与猜想,其中以讹传讹者,不在少数。基于此,郑张先生以语言学家的敏锐感觉,就平常生活中所见, 就历史语言学的角度写些随笔,试予解答,指明真相 。本书收录郑张先生从2006年至2017年的80余篇博客文章,汇编成书时郑张先生审读了书稿,并作了修订。
文化 显然是现代人使用频率的词汇之一。《文化哲学十五讲(第二版)》以这一热门范畴为研究对象,从哲学的高度和视角,系统地探讨了文化的生成与功能、构成与形态、文化模式、文化危机、文化转型、文化批判及中西文化对比等问题,几乎涉及所有前沿和热点的研究课题。论述提纲挈领又深入浅出,兼顾理论抽象与现实关注,为解决当代中国的文化冲突与焦虑,实现文化转型与重建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于相关问题多有创见。本次修订吸收了近几年的新成果。
《世界影史经典名片精读 第2辑》收录了电影《非常公寓》《海上花》的精读文章,由作者葛颖、陈黛曦逐个镜头反复观摩之后精心打磨而成,是经典的拉片教案。所谓拉片,就是精细地研读一部影片,逐个镜头分析画面及视听语言背后暗含的线索。本书配有大量精美的电影插图,带领读者穿越银幕内外,探寻电影奥秘,体验视听盛宴。此外,通过作者葛颖、陈黛曦对《非常公寓》《海上花》的解读,读者得以窥见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爱情样本,看清社会结构、人性欲望,更准确、更专业地理解影片。
《江南之旅》是美国著名汉学家、作家比尔 波特探访中国千年文明中心 江南的一本旅行文集。比尔的这次旅程由香港出发,途经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终点为浙江,直线距离超过3000公里,囊括了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心脏地区。《江南之旅》,比尔以独特的视角和思索解析江南这一特质文化区域的人文遗迹,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及旅行的真正意义。 比尔 波特诠释中国的 江南 style 江南,一片孕育于长江流域特殊环境的区域,一个中国千年的文明中心。对中国人而言,江南不仅仅指地图上的某个地方,更是一个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精神上的代表。它可能存在于气质典雅的紫砂壶中,也可能存在于质厚甘醇的绍兴老酒里。带着憧憬,比尔 波特踏上了探访中国 江南 style 的旅程。 一千多年前,中国人赋予了这个新的文明中心
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出现,引发了人们的焦虑。人类劳动是否完全会为人工智能所取代?面对技术革新的时代巨变,人类该何去何从?人类与技术之间又有着一种怎样的关联? 本书是一部GPT时代电影文化研究的前沿成果,在梳理相关理论和运动影像史的基础上,以影片、银幕和观众三者的关系为框架,锁定观看行为这一方向,以《黑客帝国》等 元宇宙电影 为例,论述了电影技术、观看行为以及人类感官机制的相互影响和共同进化。为人们深入理解电影这一现代媒介打开一个新视角,启发人们对人类与技术之关系的思考。
本书精心选取林徽因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包括中国古代建筑传统及其历史发展阶段的详细论述,以及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调查报告。既可以看做资深建筑学家的学术文章,也可以当成著名散文家有关建筑的优美篇章。书中亦附有专业图表,图文并茂,入之深而出之浅,既可作为建筑研究者的参考书,亦可成为普通读者的建筑学入门读物。
2016年中国好书!知名文字学者许进雄写给年轻人的文字启蒙书,从汉字演变看中国千年文化。 横跨古今,信手拈来,说文解字,从现代日常生活常用字中,展开一场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人生活场景的全面探索与了解。 本书汇集了作者以中国文字为探讨对象的百余篇文章,是一部讲解中国文字渊源和流变的通俗文化读本。全书用简洁的行文,通俗易懂地讲解了二百余个常用汉字背后的文化与故事,通过对每个汉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等早期字形的分析,解读它们的笔画所表现的事物及其总和的含义,由此反映出古代中国人的生活经验、思考方式和一些关于古代器物的基础知识。本书旨在连接文字、文物与历史,引领读者展开一场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人生活场景的全面探索与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