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厚重的以诗为史的大著,跨度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包括上部《散宜生诗》、下部《拾遗草》,共640余首旧体诗词。诗人聂绀弩借诗喻事,记录时代时政,表达心中感慨,讥讽不平之状,月旦现实,臧否人物,是不可多得的现代诗史。诗中既反映了那段特定时代的荒唐事,也反映了正与邪的斗争,更一一反映了在逆境中,聂绀弩与身边的亲属、文化友人、右派朋友、牢友们自尊、自重,又相濡以沫,互助、互爱、互救的侠骨童心,时穷节现,从中可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力量!这也是迄今为止收集聂诗*全、注解聂诗*详、对聂诗研究用力*勤、规模*的聂诗集注。注者侯井天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始关注释聂绀弩,在晚年穷二十余年之力搜集、整理、笺注聂诗,悉心搜罗各家对绀弩诗的品评。尤其在注解相关的人与事等 今典 时,本书引用
读懂中国文化之美,寻索华夏大地五千年美的历程。 对美的追求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之美,流淌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艺术表现与日常生活中。本书由美在精神、美在艺境、美与生活三部分组成,选取引人驻足的13个坐标,图文并茂地呈现中华大地上镌刻的文化与大美。 中国之美,美在品格:国学、礼乐、辞章是绵延千年的底蕴。国学思想博大精深;"文质彬彬”是中国人所追求的君子修为;天人合一、中道之美是礼乐文化的核心;辞章在韵律、意象和情感上都营造出独特的审美体验。 中国之美,美在艺境:书法、丹青、纹饰、色彩是中国审美精神的具象呈现。书法是直指人心的艺术,在浓淡疏密的线条中展现出人格襟抱;丹青水墨呈现出形神兼备、平淡天真的意境追求;从故宫纹饰中,可领略文化的延续与承袭;从敦煌壁画中,可窥见独特的
《语言与文化》是语言学大师罗常培先生撰写的一本探索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小书,全书共八章,涉及语言与文化的各个方面,如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等等。罗先生以传统小学为功底,运用现代语言学,结合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全面阐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拓展了语言研究的新疆界,开启了中国语言学研究的新思路。 《中国文字与书法》从文字源流、书体沿革、书法述评、书法研究等方面,对历代文字与书法的发展演变及著名碑帖等,结合图片一一叙述,使人能清晰地了解中国文字及书法的历史,附录部分提供历代书法名家小传及重要碑目,是一本学习文字与书法的入门之作。 《文字学常识》是文字学家胡朴安先生在持志大学、国民大学、上海大学、群治大学历次讲
作为一项长期的系列工程,本丛书主要包括资料汇编、调研报告、学术著作、国外相关论著译介等四方面的内容,完成一部,出版一部,旨在通过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培养专业人才,形成学术梯队,为推动我国萨满教学术研究和理论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中国当代思想观念的交锋实录:凤凰读书四年磨一剑,新民说2013压轴之作。这本书汇聚了刘瑜、刘军宁、许知远、熊培云、刘苏里、余泽民、韩松、张翠容、梁文道、摩罗、陈远、林奕华、何伟、张铁志、郭于华、孙立平、贾樟柯、林聪、杨葵、威廉施密德、毕淑敏、郭凯、崔卫平、寇延丁、仝宗锦、、孙郁等众多知识分子。他们以书为媒深入浅出,高谈阔论,内容涉及美学、心理学、伦理学、经济学及哲学等领域,不时叩击着现代人的心灵,让他们更多地去关注这个社会以及自我心灵的成熟与发展。同时,本书对当下各类热点话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既广泛又能契合当下人们关注的热点,紧跟时代脚步,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的心灵成长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他们观察、批判,饱含理想的激情,又深感现实的忧虑,而这对任何一个对当下社会还抱有思考的人而言,都
本书试图解决一直以来研究界将《新青年》思想加以割裂的问题,第一次将《新青年》11卷刊物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呈现了《新青年》文化思想的全貌。本书材料丰赡,不仅选择《新青年》上的材料,还兼顾《新青年》所处时代中的各种相关文献。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选出与《新青年》上的思想直接相关或者相互呼应的文献。本书既有细节丰富的小发现,也有整体思路的创新,一方面将思想看作一个生成的流,一方面揭示历史中的理念,将还原论和整体论结合。
《中国竹文化通论》力图通过挖掘竹子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阐明其文化机理。 《中国竹文化通论》对各类具有观赏价值的竹种作了较的介绍,做到图文并茂、语言简洁、雅俗共赏。体现了竹文化的发展脉络,如竹诗、竹画、竹文等章节对竹文化,特别是它的美学形象、美学意象的演进作了的表述。
《杨树达文集:积微居读书记》共收杨树达十一种读书笔记:读《尚书》、读《左传》、读《国语》、读《后汉书》等,另有两种读《说文解字》小笔记,笔记引用了大量而丰富的资料,或对原书提出校订意见,或对诸家说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可为读者阅读古书之参考。
洪晃撰文推荐,美国《出版人周刊》年度图书。 网上相亲,租个女友回家,请婚礼策划、保姆、宴会操办人、婚姻诊疗师、护工,甚至专业扫墓人……从摇篮到坟墓,现代人几乎把自己的生活都外包出去。当我们把诸多生活内容甚至私人情感都外包给专人打理时,我们便不再是生活真正的主角,而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生活乐趣、技能和浓浓的亲情。 凭借着上百次访问和对实际生活的观察研究,美国加州大学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对私人生活外包状态做了深刻的揭示——当商业化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我们要有意识并采取实际行动抵制它的负面作用,在享受便利与保有自我生活之间找到平衡。
在中国,人们一边在大谈特谈遗产保护,一边又肆无忌惮地破坏文化遗产,尤其是文化遗产的物质存在和物质空间。事实上,没有正确的认识,就难以有正确的行动。因此,当今人们研究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内在推动力,正应该是对文化遗产的活态质素和物性因素的关注和重视,是对未来生态文明样态的构想和计划。本书是中央高校专项资金项目成果。全书共十六章,由专题论文构成,尝试运用打通中西学、会通文史哲和贯通教科文的通化研究方法,以中外古今活态文化和物性思想学术脉络的梳理阐发为基本线索,以文艺文化文本、事象和实践为基本材料,总结和提炼其中的活态文化和物性思想,发挥其中蕴含的文化正能量,旨在建构一种活态文化和物性思想的理论体系,克服文化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和文艺美学中的若干思维盲区。本书之所以命名为“活态文化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