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月刊》历时四年多,寻访老中青几代 敦煌人 ,集结成这本《敦煌:众人受到召唤》。它将向读者展示,在那黄沙漫天、寂寥阔远的土地上,发生的悲欢离合。那些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信念,那些缘起玄妙的召唤,那些彼此相伴的守候,都将借此书拂去尘土,显现于世人。
这是一本关于全球各地魔法信仰与实践的百科全书,帮助您快速了解魔法的源流分支、关键人物、关键神灵、宗教组织等知识,也搜罗了从莎士比亚的《麦克白》到《魔戒》《哈利·波特》等流行作品中涉及的魔法话题。全书设置了丰富多彩、简明易懂的专栏版块,配有大量考古文物及艺术作品的精美图片,并通过图表详细解析魔法和神秘学的各种象征符号。从人们耳熟能详的手相术、占星术、塔罗牌、魔药和护身符,到神秘深奥的魔典、玫瑰十字会、赫尔墨斯主义和卡巴拉传统,再到北极冰原上因纽特人安抚海中老妪的仪式或非洲雨林中钉满钉子的尼孔蒂人偶,千变万化而魅力无穷的新奇魔法知识将会为您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日本民族性格杂谈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朝野上下,都留心于中国的调查研究。军阀们根据几十年调查研究的结果,自觉对中国有了把握,于是继 九一八 之后,在一九三七年,陆军的作战参谋们认定 只要在华北挑发一个事件,借口派三师人到华北,宋哲元便一定会完全倒在我们(日本)这一方面来,蒋介石那时只好接受我们的条件,跟着我们一路走 。于是决然发动了芦沟桥事变。但结果:宋哲元并没有倒向日本,而国民政府却坚持了八年抗战,日本终至势穷力屈,到现在才托世界两大矛盾对立之福,开始商谈恢复主权的和约。曾经参加那次内幕的一位比较富有良识的日本军人向我叹息地说: 他们(军阀)自己觉得比中国人还了解中国,却没有真正摸清中国民族性格的皮毛。后来松本大将在香港招待中国记者,强调中日亲善。中国记者答复说:你们日本人在
本书对《二曲集》中《四书反身录》这一部分内容进行详细解读。李二曲(1627 1705)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哲学家,名顒,字中孚,号二曲,陕西周至人。家贫,借书苦学,遍读经史诸子以及释道之书。曾讲学江南,门徒甚众,后主讲关中书院。与孙奇逢、黄宗羲并称三大儒。《四书反身录》是明末清初大儒李二曲的代表作,李二曲融合心学、理学,对儒家 四书 做了选讲。本书是对李二曲《四书反身录》的逐句讲解,并涉及阳明心学、程朱理学的核心理念及现实意义。
本书为复旦大学教授张汝伦编选的《文化融合与人文教养:蔡元培文选》,精选蔡元培生平作品中有关中西文化、中国教育及人的修养问题的文章,分“论中西文化”篇——《世界观与人生观》《华法教育会之意趣》《在清华学校高等科演说词》等,“论教育”篇——《学堂教科论》《中国伦理学史》《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教育之对待的发展》《教育独立议》《中国教育的发展》等;“论立德修身”篇——《中学修身教科书》《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以美育代宗教说——在北京神州学会演说词》等。在回望中国进入现代后面临的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问题中,能从蔡元培的主张里寻见当下中华文化复兴及“走出去”的启示;在蔡元培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中能攫得缓解当下教育困境的出口;从蔡元培上承中国古代思想同时旁及东西伦理学大
红雨乱飞,闲花笑也;绿树有声,闲鸟啼也;烟岚灭没,闲云度也;藻荇可数,闲池静也;风细帘清,林空月印,闲庭悄也。 明代小品文家华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悠然闲适的生活图景,而他就在这闲花、闲鸟的陪伴下,随兴抽检,随意摘录,编选了一本小品文集,自谓 非经,非史,非子,非集,自成一种闲书而已 。 小品文格调清雅闲适,是对于生活中那些美好事物的描写和思考,抑或是以美的文字对于平凡生活的演绎和诠释,让人超越世俗的纷攘,使日常生活成为诗意融融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独特的精神享受和情感慰藉,所谓 寐得之醒焉,倦得之舒焉,愠得之喜焉,暇得之销日焉 ,只求 一晌之欢也,而非千秋之志也 。小品文就是 闲人 于 闲日 写的闲书,表现的是闲情,诸如王羲之兰亭雅集、苏东坡承天寺夜游、袁中郎虎丘听歌、张宗子湖心亭看雪 几许
《数字文化》是法国知名学者多米尼克·卡尔东的集大成之作,是其20多年潜心钻研互联网的结晶。 2016年,卡尔东接替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出任巴黎政治大学媒体实验室(Médialab)主任一职。先后出版《互联网民主》《何为数字劳工》《算法的梦想》等多部力作,《数字文化》于2019年由法国知名的巴黎政治大学出版社出版,甫一出版即获如潮好评。 本书系统地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和网络普及以来人类经历的技术变革中的重要事件,内容涉及对公共空间的解释、算法和搜索引擎对消费者的影响、数字经济催生的新经济形态以及数字文化造成的社会治理问题等等。 本书是在数字技术的反乌托邦时代与读者见面的,代表了一位优秀的法国学者对数字技术的深刻反思。本书所呈现的,是一名社会学、政治学兼传播学学者对数
本书一部从大传统多维视角解读儒家*经《论语》的学术著作,由我国文学人类学派领军学者叶舒宪和萧兵合著。以《论语》为研究对象,使用文化人类学的多维研究方法,在大传统视野下提出了一些解读《论语》的新认识和新思路。 导论 部分通过训释 学 与 习 、 论 与 语 、 觉 与 效 、 仁 与 智 、 礼 与 体 、 政 与 名 等核心概念,提出有关《论语》与华夏口传文化渊源的关系、儒家的神话学等新颖观念,发掘孔子思想的精华。 本论 部分围绕一系列从《论语》生发出的问题作了系统性的研究和探讨,如: 仁 属于 爱感文化 ,却又不是 爱人民 爱一切人 ; 民本 不同于 人本 ,二者却可以相结合; 中 意味着人 攻治 而不是 攻灭 异端; 礼 来源于 两种生产 的分类、分食、分工和分配,成为社会秩序、行为规范、 艺术生存 的集萃,并且异化为思想和行为的 桎梏
《数字文化》是法国知名学者多米尼克·卡尔东的集大成之作,是其20多年潜心钻研互联网的结晶。 2016年,卡尔东接替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出任巴黎政治大学媒体实验室(Médialab)主任一职。先后出版《互联网民主》《何为数字劳工》《算法的梦想》等多部力作,《数字文化》于2019年由法国知名的巴黎政治大学出版社出版,甫一出版即获如潮好评。 本书系统地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和网络普及以来人类经历的技术变革中的重要事件,内容涉及对公共空间的解释、算法和搜索引擎对消费者的影响、数字经济催生的新经济形态以及数字文化造成的社会治理问题等等。 本书是在数字技术的反乌托邦时代与读者见面的,代表了一位优秀的法国学者对数字技术的深刻反思。本书所呈现的,是一名社会学、政治学兼传播学学者对数
红雨乱飞,闲花笑也;绿树有声,闲鸟啼也;烟岚灭没,闲云度也;藻荇可数,闲池静也;风细帘清,林空月印,闲庭悄也。 明代小品文家华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悠然闲适的生活图景,而他就在这闲花、闲鸟的陪伴下,随兴抽检,随意摘录,编选了一本小品文集,自谓 非经,非史,非子,非集,自成一种闲书而已 。 小品文格调清雅闲适,是对于生活中那些美好事物的描写和思考,抑或是以美的文字对于平凡生活的演绎和诠释,让人超越世俗的纷攘,使日常生活成为诗意融融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独特的精神享受和情感慰藉,所谓 寐得之醒焉,倦得之舒焉,愠得之喜焉,暇得之销日焉 ,只求 一晌之欢也,而非千秋之志也 。小品文就是 闲人 于 闲日 写的闲书,表现的是闲情,诸如王羲之兰亭雅集、苏东坡承天寺夜游、袁中郎虎丘听歌、张宗子湖心亭看雪 几
祥物乃古人将现实生活中美好的片段组合拼接而成的,寄予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中国祥物:插图本》讲述中国重要民俗祥物的起源、特征、功能、演进等,以及祥物作为福善、嘉庆的文化象征和充满美学情感的艺术符号,在民俗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引证了大量的有趣实例,并做出了民俗学上的严谨阐释。 全书寓理于图,深入浅出,堪称图文并茂的民俗研究佳作。
中华文化的根底在五经,礼乐文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四书涵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平民百姓安身立命之本。诸子以及儒释道的争鸣,表现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内在张力与融合取向。中华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天人之际与性命之源。中华文化也是学习的文化,有深厚的“劝学”传统,人文教化、做人做事之道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内容。中华文化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在治世传统中形成了灿烂的制度文明。王道仁政是儒家的社会理想,也是现实批判的精神武器与终极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中外文化交流融合中的根基和发展的源泉。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包容,并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应有之义。
波斯(伊朗)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波斯帝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一直是伊朗民族心中的骄傲。中古时期,波斯文学十分丰富发达,在世界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波斯文学与苏非思想二者密切融合,相互支撑。同时,波斯文学还与细密画插图艺术密切结合,形成文学与艺术的双重辉煌。因此,中古时期,波斯文学、艺术与宗教哲学紧密交融在一起,对伊朗民族的文化心理起着重要的铸造作用。伊朗的琐罗亚斯德教文化传统曾经有过繁荣发达的辉煌,这既是伊朗引以为骄傲的资本,也是伊朗这个文明古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陷入彷徨的缘由。本书从文学出发,揭示出伊朗的哲学、艺术文化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力求全面呈现伊朗民族的精神内蕴。
本书是2023年上海市规划部门在10年后第二次组织全市乡村风貌普查调研的工作成果。调研普查工作由上海规划院)牵头,同济规划、浦东规划院、中规院上海分院四家规划设计院,中建上海院、华东院、上海院、同济建筑院四家建筑设计院,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三家高校,一家测绘院,以及乡村规划师,共计280余人参加。本卷为丛书的第10卷,崇明卷。崇明的成陆时间较晚,作为农垦基地形成独特的乡村风貌。作者以商贸古镇、农场聚落、田园村落三种类型总结崇明的乡村风貌,分别介绍历史演变过程、聚落空间组织形态、文物古迹与民居、独特的物产,并详细介绍了典型风貌的村落,共计20个村落。篇末介绍崇明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未来崇明区乡村建设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资料。
《家风三书》是《家风十章》《治家:中国人的家教和家风》《齐家: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三品种的套装版。套书着眼于中国家风,落足于现代家庭建设,充分挖掘中国丰富的家风资源,展现从古到今中国人的优良家训、家教和家风故事,是一套面向大众、具有巨大启发性和亲和力的家风通俗读物。
本书以宏观的视野探究中朝典籍交流,着重聚焦儒学典籍、史部典籍与文学选本三大关键领域。作者通过细致的研究和综合性分析,勾勒出古代朝鲜汉籍的整体样貌,彰显了古代朝鲜汉籍在体例及编纂层面对中国汉籍的模仿与创新,借此展现了汉文化的深厚内涵及其在东亚区域的深远影响力。
读100年的小说,看100年的中国。 巴尔扎克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一次,我们用小说打开中国! 百年来,1902—1916,总被忽略的“晚清时期”;1917—1941,总被说起的“五四时期”;1942—1976,总被留白的“革命时期”;1977孕育新声,总被争论的“80年代至今”…… 许子东的“20世纪小说课”,以编年体为顺序,以文本阅读为中心,“士农工商仕”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重新梳理20世纪中国小说的关键线索,聚焦近代、现代、当代文学史上近百部(篇)中短长篇小说。从1902年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神预言”开始,一直到2006年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为止,奇遇中国100年。 特别收入“生态篇”,高度还原“作家的一天”——1926年郁达夫的“恋爱”日记,1936年鲁迅晚年的“误诊”疑云,1952年巴金“同志”在朝鲜战场,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文艺与城市呈现了互动共生的新面貌。本书是2019年北京文艺论坛的论文集,此论坛以 文艺创造与城市想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年的北京文艺 为主题,重点探讨诸如怀旧风、声音景观、心灵视野与城市想象的关联等命题,收录了诸多文笔优秀、内容深刻的作品。 书中所收录的文章,作者多为文学、戏剧、影视、美术、杂技等行业的研究者、创作者以及知名作家、学者,内容包括北京文学七十年的贡献,城市想象的多重维度,城市书写的谱系与向度,北京戏剧、戏曲七十年历程与创新,等等。 本书另收有 2019北京青年文艺评论人才读书研讨班 的相关文章,侧重探索文艺评论与城市文化建构的关联。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 本书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经典力作,聚焦中国社会的常青树作品。作者根据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群特征、普遍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特点,将中国社会的构成归类为多个阶层,并以平民视角思考人生和社会中的常态现象及潜在问题,从现实和精神两方面对社会现状进行深入思考,在历史事件的共振中引发读者共鸣,给读者深刻的启发,为人们理解当下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参照,展现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中国文化的性格》 本书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解读中国根性文化与国民性格的重磅力作,荣获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社科类推荐图书。作者立足当下社会现实,对照世界文化底蕴,对中国文化展开辛辣而富有思辨性的剖析。作者通过宏观历史观察与微观文本解构的双重路径,揭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与矛盾性,并层层剥开历史与文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