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成果,也是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通过系统梳理中国传统人生礼仪的历史演进,以及对传统礼仪的田野调查,具体形象呈现了中国人的人生礼仪文化、价值和意义,在此基础上探讨重新建树当代人生礼俗社会说的知识系统。本书有助于全面认识民族文化和思维方式,为当代礼仪生活实践提供指导,增强文化自觉,促进文化转型。
《古人名字解诂》解释了上自先秦、下至清代的古人名字10330个,从数量和时代跨度上,都大大延伸和扩大了古人名字训诂之学。书中所揭示的名字训诂之学的体例、方法和相协方式,从清代王引之的“五体六例”,扩充到了二十二种,堪称名字训诂之学的继 开新之作。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之所在,也是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作为传统文化传承载体的文化经典,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资源。本书秉持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的原则,从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典籍当中精选有关传统美德的重要论述和历史典故,归纳为十个德目(公忠爱国、廉洁奉公、仁义礼让、明理诚信、自强不息、勤劳俭朴、孝亲尊师、勤学笃行、内省改过、知足常乐),每个德目下设置 本篇导读 经典名篇 和 历史典故 三 个板块,并对语言难点予以适当注释。本书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经典文献的一 次精选集成,供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其他有兴趣的读者朋友阅读参考。
学术理论与学术研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近几十年来,学界对中国传统礼制发展过程的历史论述已取得丰硕成果,诸多礼制事件、类型、议题的具体面貌日渐清晰,而对传统礼制基本理论的研究还稍显薄弱。比如,礼、礼俗、礼仪、礼义、礼制等概念如何界定?中华传统礼制的演化究竟分为几个历史阶段,各阶段有什么特点?中华传统礼制发展动力何在?礼制的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如何?中华传统礼制在中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何在?礼学发展与礼学思想之间的关系如何?中华传统礼制能否适应现代社会,又如何为现代社会服务?新时期的礼制如何创建?这些问题仍待学者深入探索。 本书聚焦于中华传统礼制的变迁、价值、功能与转化等领域,提出礼制变迁四分期,礼数与礼义之矛盾运动为礼制变迁的内在动力,中华礼制具有六大特性,礼制具有重要的政
《婚礼新编》是宋代类书文献中的精品之一,该书辑录宋代婚礼书仪和与婚姻有关的古代典故文献,汇为一编,分门别类抄纂而成。其所引书仪及典故具有较高的辑佚和校勘价值,对于研究古代类书编纂史以及宋代的婚礼制度、民俗文化等也有重要的资料价值。本书对《婚礼新编》进行了系统校注。
本书是“传统文化修养丛书续三”中的一种,本书是国学大家唐文治《十三经读本》中《四书》部分的“大义”部分。此部分不注重文字的注释,而主要是逐句解说经典的根本义理,推衍其对中华文化和现实人生造就和当下指导意义。书稿形成以后,民国早期刻板刊行后,极为少见,今年也只有影印版,且并非将本部分单行。此次整理,从《十三经读本》中析出(含《孝经大义》),并加以新式标点、简体横排,以飨读者。本书对于学习、理解《四书》(以及《孝经》),均会有较大的助益;对于当今人们的为人处世、品德修养,也会有所帮助。
梁冬编著的《历史二十四孝故事新编》采用浅显易懂、老少皆宜的语言,围绕古时的时代特征和当代的社会习俗,力求写出二十四孝的各种习性。注意细节描绘,刻画不同人物的特点。《历史二十四孝故事新编》是在中央大力倡导和谐文明,宣传中华民族传统孝道文化,在全国兴起的尊老爱幼风尚中,人们传播的正能量。由于历史二十四孝,时间久远,跨度大,一些人物生年、身份不详,出生地址众说纷纭,作者尊重历史,审视历史,把各种记载和说法,经过过滤、选择,客观地写入其中。作者对二十四孝的一些人物的出生地和活动地进行访问。
本书以抗战时期云南地区开展的少数民族民俗调查活动为背景,通过梳理1937—1945年间社会学者、经济学者、民俗学者等进入云南,他们在感受云南特殊的民族文化的同时,对云南的经济、社会、习俗以及口头传统等展开深入的调查。他们因有不同学术背景,因而在调查中所使用的理论和研究对象也各有差别,从而形成了多个学科相互渗透下的少数民族民俗研究范式,从一个侧面揭示抗战时期中国民俗学研究走向民族化和现代化的途径和特点。本书从民俗学学术史的视角,客观地评价这一时期的民俗活动。
本书以抗战时期云南地区开展的少数民族民俗调查活动为背景,通过梳理1937—1945年间社会学者、经济学者、民俗学者等进入云南,他们在感受云南特殊的民族文化的同时,对云南的经济、社会、习俗以及口头传统等展开深入的调查。他们因有不同学术背景,因而在调查中所使用的理论和研究对象也各有差别,从而形成了多个学科相互渗透下的少数民族民俗研究范式,从一个侧面揭示抗战时期中国民俗学研究走向民族化和现代化的途径和特点。本书从民俗学学术史的视角,客观地评价这一时期的民俗活动。
本书以抗战时期云南地区开展的少数民族民俗调查活动为背景,通过梳理1937—1945年间社会学者、经济学者、民俗学者等进入云南,他们在感受云南特殊的民族文化的同时,对云南的经济、社会、习俗以及口头传统等展开深入的调查。他们因有不同学术背景,因而在调查中所使用的理论和研究对象也各有差别,从而形成了多个学科相互渗透下的少数民族民俗研究范式,从一个侧面揭示抗战时期中国民俗学研究走向民族化和现代化的途径和特点。本书从民俗学学术史的视角,客观地评价这一时期的民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