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普及和探讨中国传统 年 文化为核心,选取 年节 和 年画 两个研究对象,结合史学、民俗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学科知识对年俗演变历史、地域文化信仰、传统年画图形等信息展开充分详细的论述。整体架构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中国传统年节与传统年画的关系,并以十五个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为轴,将知识性、故事性较强的各地传统木版年画作品导入年节,以赏析的方式加深读者对传统木版年画和年俗文化的对应理解;第二部分系统讲解传统木刻年画工艺;第三部分结合设计案例系统分析讲解传统木版年画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晚明的版画书籍与出版文化向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书借助风格学和图像学的分析,以及社会学、文化史等相关领域的支持,对晚明时期的版画、书籍和商业印刷的关系进行探讨,同时,以版画印本的生产为联结点,观察出版文化在不同地域间的传播和演变。本书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在所谓的“版画的黄金时代”表象之后,万历年间出现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以“徽州风格”为主体的书坊逐渐摆脱掉逐利而印的出版目的,并向士人审美和文化时尚靠拢,而这也间接反映出明代后期商业及社会文化上的深刻改变。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徽州风格的形成与扩散。二、版刻与绘画的互动。三、复制传播的图像和寄托个人意图的“版画作品”。四、图像的审美趣味与晚明的城市文化。五、晚明的刻书体系与出版流程。
《三晋秘崖——中古野外石刻考察》收录了近年来刘勇在山西大地考察不可移动石刻文物的文章,它们从历史学、文物考古学、文献学等多学科角度切入,对石刻上的“文化密码”进行了学术考证、史料阐释和现状描述,让这些深藏于千沟万壑中的历史遗迹重新进入当代学者的视野。 全书按晋北、晋东、晋东南、晋中南的顺序梳理,所收石刻大多是民间所为,时代集中于魏晋到隋唐时期,以亲历考察与传世文献互证,并附大量实物图片,为山西文史、中国中古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历史碎片和可靠资料。
本书中,即将公开因其生物与机械相融合的作品风格而极具人气的造形作家?松冈道弘的创作过程。通过本书,大家不仅可以学到粘土造型的基础内容,还可以系统地学习如何使用金属线添加细节,如何完成具有锈渍质感的涂装等专业技巧。第1章、使用粘土制作鲸型虚拟生物。通过制作一件大型作品,掌握粘土造形的一系列流程。第2章、学习制作能轻松完成的小型作品。通过制作使用火箭跳跃的兔子,汲取制作动感作品的灵感。第3章、解说如何翻模?复制作品。通过复制原型,制作丰富多样的作品群。第4章、介绍松冈道弘的代表作。以生物主题为中心,挑选出了在个展和国内外活动中展出的部分代表作品,并收录了制作前的概念图以及造形上的灵感。
《不可错过的克孜尔石窟》为 “不可错过”丛书中的一册。 全书分为两章,第一章交代克孜尔石窟的开凿历史,以及其与丝绸之路的关系;第二章为精品窟的特色介绍,分别介绍了 8—229 窟的洞窟菁华。在介绍每一个洞窟时,又将其“不可错过” 的看点做单独说明,让读者不错过克孜尔石窟的每一寸风景。
大足石刻,是今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摩崖造像的总称。大足石刻现存雕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题材以佛教造像为主,兼具道教和儒家造像,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多达75处,是中国石窟艺术历史记录后一座丰碑。其中,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这“五山”摩崖造像,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好而闻名于世,集中体现了大足石刻的基本特色和历史、科学、艺术价值。1999年,因“大足石刻美术价值之高,风格和题材之多样化,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优选水平”等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本书精选大足石刻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造像179幅,集中体现了大足石刻的艺术、历史、科学等价值,让读者对大足石刻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从恢宏大气的石雕,到灵巧精致的玉雕,从天趣盎然的陶瓷雕塑,到别有洞天的砖雕,从浑然天成的木雕,到淳朴自然的泥塑,从风雅超然的竹刻,到厚重拙朴的金属雕刻,本书带你了解雕塑的品类与工艺,探析雕塑背后的文化,领略雕塑之美!
《中国近现代版画:神州版画博物馆藏品集.7》由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等编
你留意过身边的鸟吗?它们是世界上专享覆盖羽毛的物种,恐龙现存专享血亲,更是距离人类最近的野生动物,连接大地和天空的精灵。18世纪“博物学之父”布封《自然史》鸟类雕版画,基于全球鸟类样本,首次记录、首次命名:再现鸟类绚丽色彩、自然习性、灵动姿态:次堪比人类目前流星闪耀的科学壮举。经由全新整理编校,与现代鸟类学接轨,一手掌握600余种世界珍奇鸟类。
《战功图:艺术与皇权的交织:1762-1829》由张显飞著
《版画的宽度:版画本体语言的兼容性研究》由陈鸣鸣著
晚明的版画书籍与出版文化向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书借助风格学和图像学的分析,以及社会学、文化史等相关领域的支持,对晚明时期的版画、书籍和商业印刷的关系进行探讨,同时,以版画印本的生产为联结点,观察出版文化在不同地域间的传播和演变。本书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在所谓的“版画的黄金时代”表象之后,万历年间出现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以“徽州风格”为主体的书坊逐渐摆脱掉逐利而印的出版目的,并向士人审美和文化时尚靠拢,而这也间接反映出明代后期商业及社会文化上的深刻改变。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徽州风格的形成与扩散。二、版刻与绘画的互动。三、复制传播的图像和寄托个人意图的“版画作品”。四、图像的审美趣味与晚明的城市文化。五、晚明的刻书体系与出版流程。
《图镌梨枣》是一本关于中国古籍版画的轻学术图书,由刘洁写作。中国古代版画艺术源远流长,书中既有对中国古籍版画在刻印制作、作品流派及传承、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一些趣事的讲述,也有对天文、地理、宫室、器用、名物、工技、农艺、文学、戏曲等门类中的版画插图的古籍解读;既有山水图景、人物传记等版画的鉴赏,又有对中国古代绘画作品集大成的画谱、谱录的艺术赏析。
《李仁清传拓艺术》为河南省文博界著名传拓技师李仁清所拓河南省内重要文物拓片、北京大学特展部分的集合。河南省是文物大省,地面现存文物丰富,传拓重要碑刻的技术以及行为颇有历史,然而在高浮雕的传拓方面一直存在空白。李仁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终于开发出高浮雕技法,通过特殊的技艺,将雕像立体的雕刻转化成平面图形,用色彩浓淡显示浮雕各部位,保存了大量更贴近文物的资料。书内包括著名的嵩山汉代三阙、安阳灵泉寺大住圣窟、林州洪谷寺、巩义宋陵圆雕等雕塑的拓片,拓片资料价值及艺术价值相当大。
本书为“中国雕塑史论文丛”之一,本书分为五个部分,主要涉及对雕塑的基本认知、雕塑家的作品及其展览评论、雕塑案例的对比分析,以及雕塑家个人作品市场交易的行业规约等探讨。第一部分是作者对雕塑作为一个美术学学科的基本认知,从形体、质材、环境三个方面来言说雕塑。第二部分是作者指导的研究生从不同方面讨论雕塑的开放性。第三部分是以丛论的方式评论数位雕塑家的作品及其展览。第四部分则是对雕塑案例的对比分析,以进一步研究雕塑家当代艺术的创作思路。第五部分是为中国雕塑学会所拟的《雕塑家个人作品市场交易的行业规约》,汲取了国外雕塑版权的惯例与经验,并征求了国内雕塑家和研究艺术品版权问题的法律专家意见。行业规约的制定旨在推动雕塑家在投入公共艺术项目的同时,能够让更具有创造力的个人雕塑作品问世,进入
本书稿收录了中国美术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展中“民族大团结——全国雕塑艺术作品展”的200余件作品。以赞颂民族大团结为主题,以雕塑艺术全面反映中国各民族的民族历史、民族英雄、民族生活、民族风俗与友好关系,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向上的精神气象,呈现中国当代雕塑艺术的新内容、新形式、新水平、新成就。本书稿共分为两篇,“民族团结”篇的雕塑作品展现了各民族同舟共济、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喜庆与喜悦、自信与自豪;“民族风采”篇的雕塑作品反映了56个民族的不同风采与鲜明特性。
本期内容涵盖了对中国版画艺术理论的深入研究,从 “版画” 概念的生成与演变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中国版画的主体性,帮助读者清晰地了解中国版画在历史进程中的独特地位和发展脉络。 关于中国古代版画史研究的历史演进及版画史教学特质建构的文章,系统地梳理了古代版画史的发展历程,为版画史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期包含了:版画论坛、展览巡礼、版画家、版画工坊等板块。
本书为“和光静影”系列之水泉梁北齐墓葬壁画,“和光静影”系列是以明信片画本形式,彰显古代塑像壁画遗存之高光。朔州水泉梁壁画墓,是山西地区发现的规模较大、整体保存较为完整的北齐壁画墓之一。虽然其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但遍布墓室及甬道的彩绘壁画,生动再现了与墓主人身份、地位及生活相关的北齐历史社会风貌,其场面壮观、人物生动、色彩明快、表现内容十分丰富。本书从中精选60余幅高清图片,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
本丛书精选山西境内拥有代表性、拥有视觉美感的壁画和彩塑,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解读作品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民风习俗、工艺流程与美学特色等,是研究中国山西壁画和彩塑的重要图集,也是面向大众、面向世界,介绍中国优秀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图文读本,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 本书主要介绍了清代寺观壁画。
《瓜州东千佛洞.第7窟》由张景峰,李宏伟,魏迎春编著
本书为我社“和光静影”系列之九原岗北朝墓葬壁画,“和光静影”系列是以明信片画本形式,彰显古代塑像壁画遗存之高光。九原岗墓葬现存壁画达200平方米,墓道东西两壁发现的狩猎图达70平方米,是中国境内发现的面积优选的北朝墓葬狩猎图。墓道北壁上的壁画表现的建筑使用了斜栱,还使用了双柱式斗栱,对于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从艺术鉴赏的角度从200平方米的墓葬壁画中选取保存完整、艺术价值高的壁画,高清呈现,是一部观赏性不错的小书。
木雕花板简称“花板”, 具有丰富繁多的功能种类、装饰风格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它们被用在生活环境和道具的不同位置,成为反映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南方木雕花板(全5册)》分为《广东木雕花板》《福建木雕花板》《湖南木雕花板》《江西木雕花板》《浙江木雕花板》5册,每个地域选用100多幅精美的作品来介绍各地木雕花板的精湛技艺、主要流派特点和主要装饰题材与主题。书中将500余幅精美的图片展示给读者,让读者真正感受到中国民间木雕花板的精湛技艺和风采,每幅图片附有较详细的文字介绍,使本书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与实用价值。
郑军、杨海著的《中国历代图案精品摹本(第2版)》精选了我国历代具有代表性的图案作品近二百幅,包括原始社会的彩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汉、魏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敦煌、龙门、麦积山的石窟艺术,唐、宋时期的墓室壁画,元代的寺庙壁画,明清的民间版画等,集中反映了各朝代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并有短文介绍其创作背景及艺术成就。本书是大中专院校学生研究、借鉴中国历代图案的宝贵资料,也是学习者临习古代图案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