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的版画书籍与出版文化向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书借助风格学和图像学的分析,以及社会学、文化史等相关领域的支持,对晚明时期的版画、书籍和商业印刷的关系进行探讨,同时,以版画印本的生产为联结点,观察出版文化在不同地域间的传播和演变。本书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在所谓的“版画的黄金时代”表象之后,万历年间出现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以“徽州风格”为主体的书坊逐渐摆脱掉逐利而印的出版目的,并向士人审美和文化时尚靠拢,而这也间接反映出明代后期商业及社会文化上的深刻改变。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徽州风格的形成与扩散。二、版刻与绘画的互动。三、复制传播的图像和寄托个人意图的“版画作品”。四、图像的审美趣味与晚明的城市文化。五、晚明的刻书体系与出版流程。
本书以中国古代版画史中的高峰之作《会真图》(科隆藏闵齐刻本《西厢记》彩色套印版画,现为孤本)为研究对象,希望在文献与图像的映照中建立起此套作品与历史、文学或其它艺术作品之间的广泛联系,从而更全面地说明其中的图像含义与创作意图,进而开拓今人对晚明版画的欣赏眼光。
《版画的宽度:版画本体语言的兼容性研究》由陈鸣鸣著
晚明的版画书籍与出版文化向来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书借助风格学和图像学的分析,以及社会学、文化史等相关领域的支持,对晚明时期的版画、书籍和商业印刷的关系进行探讨,同时,以版画印本的生产为联结点,观察出版文化在不同地域间的传播和演变。本书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在所谓的“版画的黄金时代”表象之后,万历年间出现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以“徽州风格”为主体的书坊逐渐摆脱掉逐利而印的出版目的,并向士人审美和文化时尚靠拢,而这也间接反映出明代后期商业及社会文化上的深刻改变。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徽州风格的形成与扩散。二、版刻与绘画的互动。三、复制传播的图像和寄托个人意图的“版画作品”。四、图像的审美趣味与晚明的城市文化。五、晚明的刻书体系与出版流程。
《大道沧桑:雕塑在中国》汇集了知名美术史学者、批评家殷双喜对于美术、雕塑和文化领域的研究成果。本书涉及中国美术史尤其是雕塑目前的一些重要问题和现象,涵盖了个案研究、专题研究、雕塑史论和展览评论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作者对于中国雕塑的全面和多维的视野和思考,
笔者尝试从实践者的角度,通过文献研究、图文互证、形态分析以及图像比较等方法,对塑绘一体在古代雕塑中的表现做具体分析和归纳,并以传统文艺理论,尤其书画中的相关技法和理论体系作为参照,解读塑绘一体中所蕴含的观念和理法,进而将其作为品评的依据,对中国传统雕塑的审美特征进行初步梳理。首先,对塑绘一体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将中西方历史上的塑绘关系进行比较。然后,对塑绘一体进行溯流探源,从中国文化背景、雕塑功能、雕塑创作主体及雕塑过程等方面展开。进而,分析塑绘一体在雕塑中的具体表现,并参照绘画分析其中的观念和理法。最终,以塑绘一体为根据,从色彩、线条、意境三个角度来解读有关中国传统雕塑的审美特征和品评范畴。
探索具有350年历史的传统工艺 和作者一起,了解雕刻精美的爱情汤匙这项独特传统的由来;感受每把爱情汤匙上美丽图案的意义。 本书丰富、生动的图片取自世界各地,且均配有相关历史知识和有趣的传说故事,寓教于乐、引人入胜。 本书含有: ※精美的整版图片 ※来自世界各地博物馆、收藏家的藏品图片 ※关于爱情汤匙图案、装饰的详尽解说 ※古今各地的爱情汤匙介绍 爱情汤匙拥有复杂精美的雕刻工艺,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散发着迷人的艺术气息。相信读者一定会被它深深吸引!
敦煌莫高窟第12窟窟主为晚唐沙州释门都法律索义辩,窟内除塑像为清代重妆外,原有壁画保存基本完好,绘制年代大致在唐咸通十年(869)前后。无论是壁画的内容和布局,还是石窟所蕴含的宗教与世俗意义,该窟在晚唐石窟中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敦煌莫高窟索义辩窟研究/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借鉴考古学的研究方法,结合图像学和功能学等学科的研究理论,以分析图像结构为基础,深入解读其中的佛教义理与世俗意义,进而探求该窟的设计思想与功能。
克孜尔石窟壁画为丝绸之路天山廊道沿线古龟兹地区重要的佛教艺术遗存,其中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殊性壁画题材为本研究的研究重心。作为佛教艺术的图像叙事载体,克孜尔壁画特殊性题材涉及教义、思想以及民众的信仰等诸多问题,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同时也能触及克孜尔石窟壁画的问题核心。本研究通过对特殊壁画题材与石窟的建筑结构、平面形制、风格、图式内在关系的诠释,阐述了对古龟兹壁画的诸多看法。
向日葵印花、八芒星图形、渐变色的猫咪……你可以在刻板上雕刻出任何你喜欢的图案,并将其转印到纸张或其他表面上,制作出专属于你的版画作品。作者埃米莉将带你熟悉版画入门的准备工作,掌握制作简单图案的基础技法,再逐步进阶到用水彩颜料、织布等综合材料进行创意制作。你可以在本书的指导下创作出口袋杂志、布面墙上挂饰等兼具实用性与仪式感的小物件,更可以融会贯通地综合使用书中的多种技巧,或者用其他的材料尽情地进行艺术创作。书中通俗易懂的文字讲解和清晰展示创作过程的插图相得益彰,零基础的新手和略有经验的爱好者均能从中有所裨益。《版画也能这么玩》系列第二弹,乐趣继续,玩法升级。总结拼图压印、色彩渐变等技巧要点,指导版画制作全过程。分享变废为宝的趣味方法,赋予问题作品新生命。多位美国当代版画家倾囊
郑军、杨海著的《中国历代图案精品摹本(第2版)》精选了我国历代具有代表性的图案作品近二百幅,包括原始社会的彩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汉、魏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敦煌、龙门、麦积山的石窟艺术,唐、宋时期的墓室壁画,元代的寺庙壁画,明清的民间版画等,集中反映了各朝代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并有短文介绍其创作背景及艺术成就。本书是大中专院校学生研究、借鉴中国历代图案的宝贵资料,也是学习者临习古代图案的范本。
本书为“中国雕塑史论文丛”之一,本书分为五个部分,主要涉及对雕塑的基本认知、雕塑家的作品及其展览评论、雕塑案例的对比分析,以及雕塑家个人作品市场交易的行业规约等探讨。第一部分是作者对雕塑作为一个美术学学科的基本认知,从形体、质材、环境三个方面来言说雕塑。第二部分是作者指导的研究生从不同方面讨论雕塑的开放性。第三部分是以丛论的方式评论数位雕塑家的作品及其展览。第四部分则是对雕塑案例的对比分析,以进一步研究雕塑家当代艺术的创作思路。第五部分是为中国雕塑学会所拟的《雕塑家个人作品市场交易的行业规约》,汲取了国外雕塑版权的惯例与经验,并征求了国内雕塑家和研究艺术品版权问题的法律专家意见。行业规约的制定旨在推动雕塑家在投入公共艺术项目的同时,能够让更具有创造力的个人雕塑作品问世,进入
《雕塑续问》系宋伟光教授的雕塑美学论文集,收录作者近年来的相关文论50篇。本书对于中国美术史尤其是雕塑目前的一些重要问题和现象进行了持续的追问和探讨。对于中国雕塑的发展问题,作者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等多个因素进行了考察和阐释,揭示了中国雕塑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本书为国内版画界泰斗俞启慧先生的著作,主要内容为介绍拓印这种版画技法在当今融汇世界版画优秀成果后新的应用与拓展,同时传达作者长期从事版画教学和艺术创作的经验总结。全书从“拓印”的概念出发,梳理中国传统“拓印术”(蝉蜕术)的发展流变历程,介绍中国传统“拓印术”的工具材料、艺术技法及艺术代表画像石与画像砖。深度阐释现代拓印版画如何从传统中演变而来,现今的拓印版画所使用的工具材料、艺术技法与以往有何不同。全书图文并茂,技法步骤详细,版画技艺深入浅出。
本书为“中国雕塑史论文丛”之一,本书收录了作者近二十年撰写的多篇雕塑文章。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史论、专题、个案和展览。史论部分从“雕塑百年”展说起,探讨中国雕塑理论发展、结构变迁与精神历史;专题部分评论了国内外雕塑艺术展览及发展;在个案中,作者对安东尼·塔皮埃斯、隋建国、安东尼·葛姆雷、殷小烽等人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展览部分,作者对2006年至今的重要雕塑艺术展览做了评述,其中包括“中国雕塑学会青年推介计划展”“首届中国青少年雕塑大展”“中国姿态·第四届中国雕塑大展”等展览。 “中国雕塑史论文丛”汇集了多位知名艺术理论家、评论家的研究成果,旨在从历史和未来的角度,深入梳理中国雕塑的历史经验,探讨中国雕塑的发展路径和趋势。该丛书为中国雕塑的研究和理解开辟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也为中国
19世纪中叶以来,在西学东渐中,法国式样的雕塑通过多种方式方法被引入中国。在以俄为师的热潮中,苏式雕塑同样被引入中国。那么在摄入法式和苏式体系这些异域的文化资源和雕塑表现形式的具体情况下,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和识别力以及眼光和雕刻学习基础,最终这种外来文化吸收和影响造就了什么样的中国雕塑的面貌和具体的雕塑形式和风格,以及精神内涵方面的嬗变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甚至对今天的中国具象雕塑发展、走向有何启示,是本书所要探讨的问题及其意义所在。
《版画的宽度:版画本体语言的兼容性研究》由陈鸣鸣著
本书以中国古代版画史中的高峰之作《会真图》(科隆藏闵齐刻本《西厢记》彩色套印版画,现为孤本)为研究对象,希望在文献与图像的映照中建立起此套作品与历史、文学或其它艺术作品之间的广泛联系,从而更全面地说明其中的图像含义与创作意图,进而开拓今人对晚明版画的欣赏眼光。
本书分四个部分介绍版画的应用技巧,第一部分:导言,讲解了版画的工具材料和基本的版画刻印技术。第二部分:基本的版画制作,通过丰富的范例和示范步骤,介绍了版画不同的表现风格和制作技巧,包括单色版画、双色版画、多色套印版画、仿木刻风格的版画等。第三部分:特殊的版画技法,通过几种独特的图案的组成,介绍了橡皮块和戳印在版画创作中的应用,包括抽象图形、重复图案、彩色图图案构成及纸片拼贴的版画等。第四部分:雕版创意,展示了版画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性、延伸性的应用,如藏书票、感谢卡、包装纸、茶巾、壁纸等。
文化读本。全书由前言、凡例、目录、词目表、辞典正文、附录、分类词目索引七部分组成。所收敦煌石窟知识及相关词条共计1400余条,按汉语拼音音序编排,以方便读者查阅。随文插图80余幅。附录由敦煌历史年表和敦煌石窟编号对照表两部分组成。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敦煌学大辞典》《佛学大辞典》《宗教辞典》等一批工具书和《敦煌石窟内容总录》《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莫高窟窟前殿堂遗址》《敦煌建筑研究》《中国石窟》《中国美术全集》《中国壁画全集》《敦煌学》等前人研究成果中的相关内容,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本书为“中国雕塑史论文丛”之一,本书作者从事20世纪美术史研究、美术批评、美术策展工作。所以本书是其21世纪以来从事艺术批评的论文合集,针对处于复杂国际语境中的当代艺术进行了现场批评,强调批评的时下性、在场性和问题针对性,并对其关联的中国当代文化现状多有反思。全书共分为四部分:对“艺术语言”的追问、视觉文化研究、对“主体”的追问、当代雕塑研究。本书在列举了大量代表性艺术家创作案例的基础上,针对每个领域的的突出问题做出了详实的理论分析。 “中国雕塑史论文丛”汇集了多位知名艺术理论家、评论家的研究成果,旨在从历史和未来的角度,深入梳理中国雕塑的历史经验,探讨中国雕塑的发展路径和趋势。该丛书为中国雕塑的研究和理解开辟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也为中国雕塑的发展和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和启示。
本书是中国首届雕塑博士钱云可先生所著的一本关于学习木雕的工具书,该书积三十年的木雕创作经验、二十年的木雕教学成果,由浅到深、由简入繁、系统地阐述木雕课程所需掌握的基础技能与创作过程,并通过木雕作品的解读与欣赏带动木雕基础技能的巩固与拓展。有别于一般的技法工具书,本书侧重于同学木雕创作思维的培养。
本书为著名版画家王琦之子王炜追忆20世纪23位版画先驱人物的文集。这23位是自新兴版画运动以来的中国近现代最享誉盛名的版画推动者或版画家:鲁迅、罗清桢、李桦、野夫、胡一川、江丰、力群、陈烟桥、张漾兮、杨可扬、刘岘、赖少其、邵克萍、黄新波、彦涵、黄荣灿、李少言、王琦、古元、沈柔坚、荒烟、牛文和赵延年。作者把记写的这23位版画先驱比作23个人的天空,意指他们虽都走在时代前列,但每个人的艺术经历却各不相同,由此也撑起了他们每个人的生命与艺术的天空。艺术都是他们每个人的天空,在新兴版画的开创性上他们都绽放了各自不同凡响的生命璀璨与光华,他们因对新兴版画的开拓也都书写在了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性变革的历史之中。 本书是从作者与他们接触的独特视角,展开了对23位版画先驱的记述。这让人们在展读之余由然蒙生了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