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采集颐和园中对游人开放诸景点的楹联114副及各类匾额190余面。作者从字、词的注释入手,言外求义,尽力挖掘楹联、匾额的深层蕴意,探求其真情实意,并依据颐和园楹联分布是“成组论套,贴题对景”这一特点,通盘思考,综合辨析,突破传统,纠正前人的谬解误说,对这些楹联匾额予以前所未见的解读。本书采用了大量的实景照片做插图,使读者既可对照实景,又能欣赏古人书法之美。
本书共采集颐和园中对游人开放诸景点的楹联114副及各类匾额190余面。作者从字、词的注释入手,言外求义,尽力挖掘楹联、匾额的深层蕴意,探求其真情实意,并依据颐和园楹联分布是“成组论套,贴题对景”这一特点,通盘思考,综合辨析,突破传统,纠正前人的谬解误说,对这些楹联匾额予以前所未见的解读。本书采用了大量的实景照片做插图,使读者既可对照实景,又能欣赏古人书法之美。
本书共采集颐和园中对游人开放诸景点的楹联114副及各类匾额190余面。作者从字、词的注释入手,言外求义,尽力挖掘楹联、匾额的深层蕴意,探求其真情实意,并依据颐和园楹联分布是“成组论套,贴题对景”这一特点,通盘思考,综合辨析,突破传统,纠正前人的谬解误说,对这些楹联匾额予以前所未见的解读。本书采用了大量的实景照片做插图,使读者既可对照实景,又能欣赏古人书法之美。
《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三国演义》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三国演义》24卷。
楹联,又称对联、楹帖。楹者,柱也。把一副联语,分别题写在两根相对的柱子上,故名楹联。它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祖国异彩纷呈的艺术百花园中一株别具风姿的奇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是传统韵文样式中至今仍有鲜活之生命力者。本书学者陈书良先生沉浸于楹联之美所著写的楹联美学概念与心得。
楹联和匾额,在王家大院古建筑群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数量之多,形式之丰富,内容之深邃,是一般宅院难以比拟的。几乎是门门有匾额,院院有楹联,形成一个内涵深厚、品位高超的封建士大夫文化层次。据统计,王家大院楹联多达83副(临时性的书写寿联、喜联、春联均不在内),匾额120多块,受皇帝及光禄大夫、山西巡抚和绅衿耆庶旌表牌匾25块之多。这些楹联匾额,从质地上看,有石雕、木雕,还有砖雕;从书法艺术看,有楷书、行书、草书、篆书、隶书等;从形式上看,有横有竖,有大有小,有秋叶额、册页额、手卷额、便面(折扇)额、此君(竹子)额、碑文额等;从内容上看,有歌功颂德者,有写景抒情者,有阐述宏伟志气远大理想者,也有宣扬忠孝节义者。无论哪种内容,均对仗工整,论点准确,引经据典,语不空泛,而且逻辑性强,富有的哲理
天一阁博物馆的匾联是天一阁藏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天一阁藏书文化为人们所感所悟的产物,是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们对天一阁藏书文化的高度概括。《书城木石香:天一阁博物馆匾联释读》按天一阁博物馆的通常游览线路所见匾联为序,均配以照片,除对各匾联的尺寸、字体、质地、具体文字作简单介绍外,着重释读这些匾联的内容出典,介绍撰写者、书写者的生平事略、著者的些小瓜葛感受,并对匾联所在的天一阁景点作简单介绍,为读者欣赏这些匾联,进而读懂、读透天一阁提供些许参考资料。
本书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新意迭出。全书按内容相对集中的原则,分为岁时等22类,涉及的内容有:四季更替、日月天气、治国安民、立身处世、处世原则、人生慨叹、人生感悟、人生境界、佛理禅心、诗歌创作、生活滋味
本书共采集颐和园中对游人开放诸景点的楹联114副及各类匾额190余面。作者从字、词的注释入手,言外求义,尽力挖掘楹联、匾额的深层蕴意,探求其真情实意,并依据颐和园楹联分布是“成组论套,贴题对景”这一特点,通盘思考,综合辨析,突破传统,纠正前人的谬解误说,对这些楹联匾额予以前所未见的解读。本书采用了大量的实景照片做插图,使读者既可对照实景,又能欣赏古人书法之美。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文辞讲究、音调和谐、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内容简练、意境深远等特点,成为与人们生活联系密切的文化载体。本书分为对联知识、节令对联、庆贺对联、宅第对联、行业对联5个部分,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