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为《中国文化经典元素》丛书的本。丛书重点研究中袍文化中的经典要素:图案、款型与细节,呈现方式直观、细致。此书主要以1920年代到1960年代约50年间的旗袍服饰为样本,集中对其图案进行研究,并以“尽量复原原貌”为宗旨,对各个典型时期的旗袍流行图案进行收集、比照、研究、分析,进而以绘制的方式对其进行直观地展现。本书中的旗袍图案,以“复原”的形式呈现,力求色彩、纹样等各方面的精细到位。这种方式的“复原”,不仅是一种展示方式,也是一种研究手段,以期对旗袍研究学者、当代旗袍设计者、传统服饰文化传播者,提供直接可用的有效成果。
此书为《中国文化经典元素》丛书的本。丛书重点研究中国旗袍文化中的经典要素:图案、款型与细节,呈现方式直观、细致。此书主要以1920年代到1960年代约50年间的旗袍服饰为样本,集中对其图案进行系统研究,并以“尽量复原原貌”为宗旨,对各个典型时期的旗袍流行图案进行收集、比照、研究、分析,进而以绘制的方式对其进行直观地展现。本书中的旗袍图案,以“复原”的形式呈现,力求色彩、纹样等各方面的精细到位。这种方式的“复原”,不仅是一种展示方式,也是一种研究手段,以期对旗袍研究学者、当代旗袍设计者、传统服饰文化传播者,提供直接可用的有效成果。
《绣罗云裳:海派旗袍与云南服饰》是韩天衡先生及其弟子书、画、印、陶艺、摄影等艺术作品的一个汇编,大部分为近作、新作。百乐雅集,是韩氏及其弟子作品汇展的名称,韩天衡先生及其弟子共举办了十届,在海内外获得了反响。这部作品集,不仅反映了韩先生新的创作情况,也反映了韩先生在艺术教育领域获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当代书画领域青年艺术家的面貌。
刘元风、贾荣林主编的《敦煌服饰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学术论坛论文集》以北京服装学院的“垂衣裳—敦煌服饰艺术展”为契机而编写。这次展览是敦煌研究院和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文化遗产进学校”活动的一部分,是**次在高校举办专题服饰艺术展,体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工艺设计的**结合。展览将壁画彩塑传统艺术带进校园,让*多的同学们能够了解敦煌的价值,了解一千年延续不断的精神和创造。通过这样的展览,希望传统艺术能够走进校园、走进千家万户,使传统艺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本书稿是一本从多角度对中国古代纺织和刺绣品的装饰纹样进行考证、分析、论述的专著。本书稿以大量出土及传世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织绣文物为研究实体,对中国古代织绣纹样的物质组成进行了梳理,探讨了与之发展密切相关的技术工艺;从造型、结构、布局、配色等方面系统分析了织绣纹样的美学构成,展示其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对从商周至明清历代织绣纹样的整理归纳,展现各个时期织绣纹样的发展风貌和时代特征;对织绣纹样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析,开创性地将具有文化共性的织绣纹样整合在一起,分门别类地加以分析阐述,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对织绣纹样的文化内涵提出了新的认识。
《清代服饰制度与传世实物考》是国内首次专题研究海内外民间遗存的清代服饰系统性实物资料工程。分为女装卷和男装卷,共计100万字,1000余张实物图片。收录清代民间遗存男女各类服饰实物445件,极具史料价值。所有实物收藏并研究历时40年,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是海外回流;二是国内各地民间收藏。书中以清代典章为依据,与相应传世实物相比照,完整、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了清代皇族以及各级职官穿用的制服。结合当时政治和社会体系,客观解读了阶级地位和制服之间的关系。同时,以代表性实物为研究样本,举例解析不同款式和纹样所适应的穿着场合和礼仪级别,系统地梳理了清各朝代的服饰工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