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史,即文化史。《诗经》中的美人姿色、女服用色和用料反映了先秦女子服饰的清纯、质朴,楚汉女子服饰中宽衣大袖和繁复华美的绣纹体现了时代特有的浪漫,六朝女子服饰中的裲裆衫、五兵佩透出飒爽戎装风采,隋唐女子 高腰掩乳 、身披帔帛、脚踩重台履从画中走下来,宋朝女子服饰在简约淡泊中透出内敛的奢华富贵,辽金元代女子服饰佛妆和高丽风体现的文化交流,明清之际女子头戴皮毛 卧兔儿 、领口处钮扣透出的低调奢华 这些个案研究,从独特的视角和繁复的细节出发,探索服饰和物质文化的关联。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踏上复兴之路。在其中,汉服运动既是当之无愧的先驱者,又是*韧性的实践者,而且以其*宣示性的行动符码,创造了*可读性的历史记录。本书作者杨娜是汉服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汉服归来》就是她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汉服运动的观察、记录与思考。透过这本书,可以看到十几年来围绕汉服展开的思考、行动与纷争,看到在这背后隐藏的激情、理念、利益以及由此而来的冲突,看到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推陈出新的巨大潜力。期待这本书不仅是以往汉服历史的见证,还将推动汉服运动更上层楼。
本书由著名作词家方文山大力推荐,收录包括十数年来汉服复兴者的思想文选、2014 年汉服运动发展状况调查、汉服组织名录,以及中国西塘汉服文化周活动实践与相关活动等。本书以纪实性的笔触、科学的数据与严谨的分析,再现汉服及汉服文化周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对于促进各地汉服组织建设及同袍个人成长,提升社会各界对汉服运动的了解、推动汉服运动当下及未来发展的需要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对 三言 二拍 、《金瓶梅》《红楼梦》等通俗小说的解读后发现,晚明清初通俗小说,特别是以市民日常生活为题材小说等,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不少市民服饰时尚的细节与动态描写。本书借鉴新文化史的视角与方法,以具体而微的 个体、事件、现象 为视点,以士人、商人和女性三类群体为对象,运用历史叙述与文学叙述相结合的书写方式展开研究。本书以小说文本为支撑,建构起17世纪市民服饰时尚消费的历史图景与文学想像。
《中国望族旗袍宝鉴》的续编,展现百年来海派旗袍的精华之作。收入本书的家族有:宋庆龄家族、顾维钧家族、牛尚周家族等家族大家闺秀的旗袍,共计70件。均是作者近年来从海外采访、收集、名媛们当年穿过的、目前所剩无多珍贵旗袍,承载了她们特有的中西合璧的审美理念,同时也是当时纺织、印染、裁剪、缝制等工业技术发展的印证和标本。这些旗袍的汇编出版,将为海派旗袍的发展史留下一部真实的记录。
《蟋蟀谱集成》初版时为影印,保留了古籍的原貌,但于今日读者阅读或有些许不便。此次收入文集,依王先生之断句,加以现代标点,以利于读者阅读。《竹刻艺术》增补了王先生关于竹刻的文章若干,力图全面展现王先生在竹刻领域的成果和心得。“锦灰堆”系列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喜爱,已成为王世襄先生绝学的集大成者;因是不同年代所编,内容杂糅,此次收入《王世襄集》,重新按门类编排,辑为四卷,仍以《锦灰堆:王世襄自选集》为名。启功先生曾言,王世襄先生的每部作品,“一页页,一行行,一字字.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注脚”。其中风雅,细细品究,当得片刻清娱;其中岁月,慢慢琢磨,读者更可有所会心。 《王世襄集》的编辑工作始于王世襄先生辞世之时。工作历经三载,得到了许多喜爱王世襄先生以及王氏绝学人士的支持和帮助
全书分三章对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三个特有少数民族的服饰质地、形制、特点、功能、文化内涵和审美取向等一一阐述,并附有大量实地采访所得照片。书稿文风朴实,叙述清晰,图文并茂,分析深入,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服饰之风采,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研究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佳作。 当今中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举国上下,东南西北,服饰鞋帽,争奇斗艳,异彩纷呈,美轮美奂。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服饰亦是如此。服饰于人,不分国界,不论时代,一要舒适合体,二要男女有别,三要时尚美观,四要民族元素。所以,有识之士,若能汲取中国历代服饰之精华,参考当今少数民族服饰之特色,研发具有中华民族时代特色之服饰,既可弘扬中华服饰文化,又可供国人穿戴,岂不美哉!就此而言,淑芳女
浩浩中华,众多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绚丽多姿、保存完好的服饰文化,它们以种类繁多的款式、特殊的面料质感、鲜艳夺目的色彩审美、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它蕴涵着的深沉凝重的历史、文化、精神、习俗、宗教等,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云想衣裳:中国民族服饰的风神(第2版)》将引领你用更多彩的目光来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品味民族服饰的文化韵致以及它那永远不可能被挖掘穷尽的价值。
服饰,是身份的象征,也是时代气氛的反映,服饰的改变也记录了文化和历史的变迁。裙子、裤子、袖子……长一寸、短一寸皆有其背后意义;领口衣襟的大小、宽窄、形状的修改,首饰款式物料的演变,更包含着不少学问和历史意蕴。 作者用近千张图画来细绘晚清以来的中国服饰演变,一笔一画地勾勒出绫罗绸缎的一针一线、大师精品的巧妙手工,从整套传统唐式服装到殖民式的中西合璧,随着时代变迁渐渐达至全盘西化,再到近年正经历的全球一体化时尚,书中囊括了每个年代的各个典型时装轮廓。
暂时没有内容
20世纪20年代起,在海派文化浸染下,海派旗袍应运而生。海派旗袍突破了种种禁锢,吸取了欧美流行时装的元素,次把东方女性细致动人的曲线展示出来。“龙凤旗袍”具有独特的设计思想和精妙的制作技艺,是海派旗袍制作技艺的代表,更是中国传统服饰工艺的精华之一。《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共分六章,分别从历史、发展、申遗、技艺、鉴赏等方面对龙凤旗袍的制作技艺进行了描述和研究。
中国传统服饰中的绣荷包丰富多彩,美不胜收,且蕴涵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曾广泛应用于人民大众日常生活中的绣荷包,既是象征、祝福、赞美工艺的实施,又是中国吉祥图案的大观赏。绣荷包在中国民间民俗文化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服饰:绣荷包》精选了近800 件各式绣荷包、扇套、眼镜盒、针线包、钥匙袋、剪子套、挂在箱柜上的小香囊等多种刺绣作品。虽未一一解释,但重点作品都附有说明文字,内容涉及刺绣的工艺构成、针法简介、造型特点分析、作品的历史渊源、民俗作用及审美意义。 《中国传统服饰:绣荷包》内容采用图文并茂、夹叙夹议的方式表现,具有较高的研究和鉴赏价值,有助于中国传统绣荷包的设计和工艺的学习、借鉴和创新,从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推动我国刺绣行业的发展。
本书在相关史料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福建三大渔女——惠安女、蟳埔女和湄州女的服饰文化进行田野考察,针对不同区域渔女服饰的特征,分别对其款式结构、面料、色彩和工艺特点,以及三大渔女极具特色的头饰装扮习俗进行了研究。海洋文化背景下的三大渔女服饰作为海洋文化的一种符号载体,不仅体现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凝聚了沿海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美学、宗教、哲学及习俗等方面的传统观念。 希望《福建三大渔女服饰文化与工艺》能让更多人了解东南沿海渔女服饰文化的特征,同时能够丰富闽南“非遗”传统服饰民俗文化的内涵。
本书在实物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对清代女子服饰的发展流变、时代背景、艺术特色,以及服饰的材料和收藏方法等作了精辟的概括和总结。并按服饰的种类分为服装、鞋帽、配饰三章内容,收录了清代各个时期的近300件作品,包括兜肚、女衫、衬衣、长袍、褂、马褂、坎肩、挽袖、百褶裙、侧褶裙、套裤、膝裤、绑腿、小脚鞋、绣花鞋、遮眉勒、女帽、暖耳、云肩、花边等。这些作品既有宫廷贵族样式,也有民间百姓之作,涵盖了清代女子服饰的绝大部分样式,品类丰富、全面。各章节前言是对这一品类的简述,图片配有鉴赞赏性文字,逐一介绍每件作品的名称、主题内涵、技法用料、艺术价值等。以文释物、借物达意、图文结合、相得益彰,真正达到欣赏与学习的目的。
本书稿是一本从多角度对中国古代纺织和刺绣品的装饰纹样进行考证、分析、论述的专著。本书稿以大量出土及传世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织绣文物为研究实体,对中国古代织绣纹样的物质组成进行了梳理,探讨了与之发展密切相关的技术工艺;从造型、结构、布局、配色等方面系统分析了织绣纹样的美学构成,展示其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对从商周至明清历代织绣纹样的整理归纳,展现各个时期织绣纹样的发展风貌和时代特征;对织绣纹样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析,开创性地将具有文化共性的织绣纹样整合在一起,分门别类地加以分析阐述,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对织绣纹样的文化内涵提出了新的认识。
唐代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朝代,首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人口多的城市,它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和中东的重要市场及繁荣的文化相连。 在本书中,作者陈步云揭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唐代时尚体系,他以考古资料 绘画、雕塑和丝绸制品,以及年鉴、诗歌、税务文件、经济论文和法律文书的记录为依据,审视唐朝的时尚风格。《唐风拂槛》为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SSRC)和富布赖特奖学金研究资助项目成果,李鸿宾、李志生、瓦莱丽 斯蒂尔、乔吉奥 列略等相关领域知名学者,《哈佛亚洲研究》《中国史学刊》等权威学术期刊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