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 唐诗的源流 切入,开启对唐诗的解读与鉴赏。全书由浅入深,先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带领读者走进诗歌;紧接着, 知人论诗,以诗解人 ,解读了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20位诗人的代表作品,让中学生对唐代的诗人、诗作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对诗歌风格有了深切的感知。
《水远山长:汉字清幽的意境》挑选了充满中国文化意蕴的35个汉字,通过对它们丰富内涵的揭示以及独具个人特色的文化诠释,写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妙趣横生的世界,饱含人生哲理,读来令人受益匪浅,可谓一部高质量的雅俗共赏的文化读物。
中国传统插花是重要的艺术形式,内涵深邃,绚丽迷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书分甲、乙两篇。甲篇 花之情 ,介绍中国花文化与插花艺术的发展历史、用花风俗等。乙篇 花之艺 ,介绍插花技巧,包括花器,斋花、堂花,花朵、花枝姿与形、情态,折枝、团花、供果、聚景等造型,文人、宫廷、青少年、佛式、道式插花的不同文化内涵,构图等。全书注重归纳传统插花造型技巧与内涵的多样性,彰显民族特色,反映传统插花艺术情境之美。 本书特点:深入发掘历代文史资料,对中国花文化与插花史、花器、花姿、花型、文化内涵、构图作了清晰描述,并收入大量插图,加上作者手绘的图解,以文配图,便于读者领会。
《宋代诗学通论》是一部极富思想性、学术性的经典论著,有其独特的理论架构;文字严谨而富有才性;立足传统又能借镜西方;抉示出宋代诗学中诸多值得深思的话题。《宋代诗学通论》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有别于唐诗的诗学天地:这一诗学世界充满了对宇宙人生的强烈关注,渗透着宋型文化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揭示了诗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涉及诗学理论的各个层面和范畴;总结了唐宋诗歌的创作经验,尤其是提供了宋诗如何超越唐诗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宋代诗学通论》曾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中国文学奖等,深受程千帆、傅璇琮、莫砺锋等先生好评,二十多年来已成为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精读书。
本书以武乐传统、文化融合、祖先祭祀、农事活动、婚姻家庭、宴饮、战争等为主题,对《诗经》中的代表诗篇进行较为全面的解读,文字深入浅出。通过阅读本书,中学生可以对《诗经》有直观的认识,了解先秦社会文化生活的整体风貌,感悟《诗经》的文化意义与价值。
汉字从哪里来?它是如何一步步演变为今天的汉字形态的?汉字作为记录历史的符号,它又承载了哪些丰富的文化信息?本书首先讲述汉字的发展史,以及一代代知识人、保护者对于汉字遗产的珍视与深情;接着,分析汉字的造字法则,从汉字的造字规律中体会中国人的思考、感知与创造;后,选取极具中国文化代表的20个汉字,追溯字形源流、字义演变,同时引入文学、哲学作品,引入相应的绘画、青铜器、陶瓷、建筑等美术作品资源,将文字与文学、哲学、艺术互为印证,共同还原出中国历史文化的生动图景,古典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
本书为作者中国文化寻踪之旅的一部分,可以作为作者《书楼寻踪》一书的姊妹篇。作者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在三年之内,完成了对分布在大江南北的40位古代著名藏书家之墓及古代遗址的寻访,包括了从刘向、班固,到范钦、黄丕烈、曾国藩、罗振玉、傅增湘,行程数千公里。是对中国古代藏书文化的一次巡礼,亦是对于传承了中国文化书香余脉的众多先贤的拜祭和纪念。
本书是《中国砚文化》系列图书中的本,是把砚和相关活动上升到艺术理论高度的一种尝试,是传统砚文化的继续和深入。本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章节的内容:一、砚雕的历史、古代砚雕的流派及传承和发展;二、砚的基础知识,包括砚的构造、经典的砚式和传统砚式的主要要求;三、砚的制作,制作的前期准备、工艺流程以及如何包装;四、砚雕的艺术构成,艺术砚的设计与制作、不同类型的艺术砚的处理手法;五、相关砚雕的图片赏析。《砚雕》例证丰富,文字通俗,图片精美,全面介绍了砚雕历史、砚雕知识与砚雕技艺,兼具知识性与实用性,对砚雕工作者、砚台爱好、收藏与研究者具有参考价值。
宋代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独特的地位。文人士大夫自觉追求审美意味的生活带动了平民阶层。花成为优雅生活的表征。本书以花为媒,透过在文人士大夫和平民阶层审美活动和生活实践中的赏花、咏花、养花、簪花、赠花等现象,以及遍布在宋代史籍、诗文、笔记和图谱等文献中关于花的著录、描述、分析、研究、阐释等理论表述,探讨宋人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领域所呈现出的 审美化 转向,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日常化、生活化拓展等话题。
花开未觉岁月深: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花信风 本书内容主要由五部分组成:一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丁鹏勃和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任彤对二十四节气民俗的阐释;二是19世纪日本画家巨势小石《七十二候名花画帖》的手绘原稿;三是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教授义鸣放对七十二候植物的鉴赏;四是每候植物配以两首古典诗词;五是附有二十四张可涂色黑白线稿。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间文学室主任、二〇一五至二〇一七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审查机构评审专家安德明作文推荐。装帧设计方面延续《美了千年,却被淡忘:诗经名物图解》 书中书 的形式,裸脊锁线装订,三面朱红色刷边。图美、文美、设计美,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心之作。 美了千年,却被淡忘:诗经名物图解 细井徇绘图的《美了千年却被淡忘(诗
《梧桐双兔图》,96cm*68cm,清代冷枚绘。原作绢本,设色,纵176.2厘米,横95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绘梧桐树下,石缝中斜出一株桂花。野菊满地,柔草丛中,两只白兔相戏,毛以细笔一一画出,兔目用白色点出高光,令眼神活灵活现顿生神采。景物细腻逼真,色彩和谐宁静,双兔造型准确,形象生动逼真,用笔细腻清秀而注意质感,设色和谐艳丽而有对比,具有光影的效果和体积感,受到西洋绘画技法的影响。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代帝王的皇宫。聊故宫,是当今中国人文化生活中长盛不衰的话题。本书以另一种视角说故宫,从宫殿命名、屋瓦颜色、平面布局与建筑结构中隐含的数字规律、建筑构件上的图案与彩绘、屋顶和墙壁的装饰、门窗式样与露天陈设,到帝王服饰、皇帝大婚、皇帝大寿,以及皇宫里是怎么过大年的,前后用了十一个章节,为读者呈现出一座喜庆祥和、如意吉祥的故宫。 作者依托中国传统文化,从吉祥文化的角度观察故宫、解读故宫,视角独特,立意新颖。书中内容丰富,资料详实,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乾坤 ,古人借称天地,包罗万象。中国戏曲在舞台上演绎的各种故事,似乎只有用乾坤来形容,才能显示出它的浩瀚广博。 近200年的京剧,就是艺术递变和融合的历程,是腔调合流、行当融合、剧目吸收的历程,是兼容并蓄、不拘一格集百家之长、臻于完美的历程。 近千年的中国戏曲,离不开伶人的印迹,离不开城乡的印迹,离不开风俗时尚的印迹,更离不开传统文化渲染的印迹。 《京剧:戏里乾坤》,再现的是中国戏曲和京剧的漫漫征途,是沧桑时代的印迹。时至今日,舞台上的 生旦净末丑 演绎的仍是天地间寻常与独特的故事。
该书主要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对汉语的历史音韵与方言音韵做专题式的探讨。属于历史语言学层面的探讨,但历时、共时密不可分,探讨历史演变,也离不开共时语料的调查与描写。因此,在研究思路方面,除了主要关注汉语历史上和现代方言里语音与音系的演变,同时也注意到了对某些现代方言共时语料的微观分析。在语料的择取方面,既注重本土的传统历史文献,也将域外译音、少数民族语与汉语的关系字等材料纳入考察的范围。
《梁园飞雪图》,96cm*68cm,清代袁江绘。原作绢本,设色,纵202.8厘米,横118.5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梁园,又名兔园,汉代梁孝王刘武所建,亦名梁苑,旧址在今河南省商丘东。梁孝王雅好文翰,广泛结交当时的文人名士,如司马相如、枚乘、邹阳等皆为其座上宾客,许多人长期居住园内,乐而忘返,“梁园”因此而闻名。这幅作品是袁江楼阁界画的代表作,画面取梁园一角,作者将这座历史上著名的园林建筑安置于冬季的雪景之中,表现了华丽的建筑,均匀挺直的线条勾画出房屋的各个细部,繁密的斗拱,玲珑的窗格,显示了高超的界画技巧。庭院、屋顶、山石上都留出大片空白,表现厚厚的积雪。雪片纷纷扬扬,远山烟波飘渺,雪色凝寒,使此画具有诗一样的意境。
《狮头鹅图》,96cm*68cm,明代吕纪绘,原作绢本设色,纵191厘米,横104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此画为吕纪的代表作品,画中的狮头鹅于梅树之下,曲颈回首,梅花树干古拙,花蕾点点,太湖石旁花卉丛生。鹅身用笔轻柔,赋色细腻。画面呈现出一种宁静、恬淡的意境。左上角有吕纪单款,并钤印章。
这是 一 本汇集了 9 套藏于英国、法国国家图书馆、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院、瑞典隆德大学图书馆,描绘中国 18 、 19 世纪中国陶瓷、丝绸、茶、竹纸等传统制造工艺的彩绘图图集。 200多年前,英法使团、传教士将西洋绘画技法传到中国,中外画师借鉴西洋画法绘制中国风俗,这些彩绘作品外销到欧洲,被英法王室收藏,之后流转到英法国家图书馆、博物馆收藏。 惟妙惟肖的彩绘图,形象生动地记录 18、19世纪中国制瓷、制茶、造纸、丝织、棉纺、玻璃制造、煤炭开采、漆作等传统制造工艺的流程,其中包括许多已经被遗忘的工艺的细节。 借鉴西洋画法的这 280 幅彩绘图,画笔写实,色彩丰富, 是中国文化遗产难得一见的视觉记忆。 本书特邀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宋兆麟先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史晓雷先生、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江滢河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