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 中有话:敦煌石窟百讲》由敦煌研究院主编,资深讲解员执笔,以敦煌的 画 为载体,以北凉至元代15个历史时期为章节,以100节妙趣横生的敦煌石窟艺术课为主题,系统讲述敦煌莫高窟一千六百余年的建筑、雕塑、壁画。 一篇篇生动活泼的文字,娓娓讲述敦煌壁画中定格的精彩瞬间,分享富有启示又给人以希望的壁画故事,向读者展现古人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和宏大沧桑的历史变迁;超百幅美轮美奂的图片,带领读者深度巡游莫高窟经典石窟,感受敦煌文化艺术跨越千年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插花是重要的艺术形式,内涵深邃,绚丽迷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书分甲、乙两篇。甲篇 花之情 ,介绍中国花文化与插花艺术的发展历史、用花风俗等。乙篇 花之艺 ,介绍插花技巧,包括花器,斋花、堂花,花朵、花枝姿与形、情态,折枝、团花、供果、聚景等造型,文人、宫廷、青少年、佛式、道式插花的不同文化内涵,构图等。全书注重归纳传统插花造型技巧与内涵的多样性,彰显民族特色,反映传统插花艺术情境之美。 本书特点:深入发掘历代文史资料,对中国花文化与插花史、花器、花姿、花型、文化内涵、构图作了清晰描述,并收入大量插图,加上作者手绘的图解,以文配图,便于读者领会。
《宋代诗学通论》是一部极富思想性、学术性的经典论著,有其独特的理论架构;文字严谨而富有才性;立足传统又能借镜西方;抉示出宋代诗学中诸多值得深思的话题。《宋代诗学通论》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有别于唐诗的诗学天地:这一诗学世界充满了对宇宙人生的强烈关注,渗透着宋型文化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揭示了诗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涉及诗学理论的各个层面和范畴;总结了唐宋诗歌的创作经验,尤其是提供了宋诗如何超越唐诗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宋代诗学通论》曾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中国文学奖等,深受程千帆、傅璇琮、莫砺锋等先生好评,二十多年来已成为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精读书。
《稀见明代戏曲丛刊》是全国高校古委会资助项目,并获得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由北京大学廖可斌教授主编,点校整理者均为古代戏曲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丛刊共8册,456万字,收录《六十种曲》《盛明杂剧》《孤本元明杂剧》《古本戏曲丛刊》等大型曲籍以外的稀见明代戏曲79种,以及230种明代戏曲的佚曲,是对明代戏曲文献的又一次大规模搜集整理。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剧本是海内孤本或某种版本的仅存存本,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其中的部分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有助于我们认识明代特别是中晚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也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认识明代特别是中晚明戏曲体制形式的发展变化。
作者基于贵州本土文化建设,对阳明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与研究。该书的整体框架主要由以下几个板块构成:*部分,编者序言及点校说明。包括对阳明及其文化的整体介绍,阳明在贵州的活动情况及贵州在阳明学上的重要推动作用,介绍施邦曜生平活动及其《阳明先生集要》的文献价值,梳理了《集要》的主要三个刻本,即明崇祯八年刻本、清乾隆五十二年浙江杭州济美堂刻本、清光绪四年贵州黔南刻本,考证了黔南刻本的版刻源流。第二部分,黔南本《阳明先生集要》主体,也即本书正文部分,包括崇祯本、乾隆本、黔南本序,《年谱》,《理学编》四卷,《经济编》七卷,《文章编》四卷。第三部分,本书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该书不仅对黔南本《阳明先生集要》进行特征分析,进行真伪、谬误、源流和形成时间的考订、校勘和编纂,且为阳明文化在
历代文人墨客玩味和吟咏百花,弄出许多花 与人的趣闻轶事来,老百姓根据社会风俗与岁时花信 的自然规律,按每年十二个月造就出十二个月不同风 姿神韵的花神来,正所谓“日日有花开,月月有花神 ”了。花神各有千秋,故事曲折离奇,具有代表性和 说服力,结合了花的动人芳姿,花神的形象与花合二 为一,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构筑了一 个关于花神的梦幻天地。
“混元三教九流图”中,外围的“大圆”包裹内部“三教”(中圆)与“九流”(小圆),用意明显。 准确地说,大圆应称作“混元图”,表示一种终极性或本根性的旨归。 从宇宙论上说,“大圆”寓意宇宙大化原始返终,周流六虚,而三教九流,诸子百家均为此大化中之“沧海一粟”,同源异流。 三教九流从特定角度、层面展示了这一流转过程,而其本源则浑然一体,圆融无二。 中间的圆圈应称作“三教混元图”,其外围巧妙地与一位憨态可掬、慈眉善目的长者融为一体,造化天成。 从正面看,长者秃顶、须髯,是佛祖类人物,代表释家。 若稍换角度,遮住画像右面,则左面就是头挽高髻的老子侧面像,代表道教(家); 遮住左面,右面则是头戴儒巾的孔子侧面像,代表儒教(家)。 三教圣人的区分仅以简单的“头饰物”(准确地说,佛教人物并无“头饰物”),而
《中国纹样图典(套装共3册)》中全面和系统地反映了我国历代装饰纹样中各种动物题材和植物题材纹样的基本面貌,纵向展示了各种题材纹样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脉络。涉及的工艺载体几乎涵盖了传统工艺美术领域的全部门类和应用范畴,题材品种之全面、内容之丰富,容量之广泛,在近60年来的纹样类图集出版物中比较少见。读者根据研究和设计需要, 按图索骥 ,可以很快在书中查找到需要的题材图案。
贺朝善编写的《中国信俗剪纸大赛获奖作品集(精)》收录“中国四花剪纸大赛“中来自全国各地700多名民间剪纸艺术家的一千余件作品,堪称规模宏大。《中国信俗剪纸大赛获奖作品集(精)》收集的获奖作品充分展示了各地各民族窗花、墙花、灯花、绣花样的艺术风采。
《中国历代乐书要籍精诠》为我国靠前部具通史性质的提要类音乐文献工具书,是以《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所收经史子集四部乐类著作,以及其他乐论、琴论、曲论和所录乐事较有价值的笔记小说等为条目的编选、撰写对象。《中国历代乐书要籍精诠》以“精诠”而非一般的“提要”篇幅来撰写条目,除了对历代乐书的版本源流、作者生平、基本内容、认识成果和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有较多的介绍,其撰写主要建立在对相关文献的专题研究基础上,并要求有较为深入且集中的阐发。《中国历代乐书要籍精诠》的正文部分包括110个“精诠”类条目,其内容涵盖历代,每个辞条平均2,000多字。书后所附“提要”类条目(宋-清),计61条,每个辞条平均500多字,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以便读者对历代乐书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作为日后再作“精诠”的选择范围与
麦积山,地处天水市的麦积区麦积山乡南侧,是西秦岭山脉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麦积山石窟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中国石窟艺术:麦积山》主要以摄影图片为主线来介绍麦积山的几个重要的石窟,其中附上释文。《中国石窟艺术:麦积山》提供了大量的麦积山石窟造像艺术与建筑等方面的实物照片资料,造像以泥塑见长。从麦积山各时代造像可窥见当时艺匠们突破佛教的清规戒律,以艺术的夸张、想象、概括、提炼而创作出来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人物形象。真正如实地表现了南北朝后期的审美情趣,在石窟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成都藏扇》一书集成都市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藏扇之精品,精选了从明代董其昌、陈继儒至近现代余中英、张大千的扇面精品,具有较强的知识性、欣赏性和资料性,是成都市全国靠前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阶段性工作成果,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在中国,吉祥图案一直伴随在人们身边,它穿过历史的长河,承载着节庆和喜悦,成为代代相传的守护符。尽管时代不同,但人们追求幸福、祈盼平安的良好愿望是不会改变的。正因为人们有着渴望美好生活、向往美好未来的期盼,因此,人们将身边的花、鸟、虫、鱼等赋予了象征含义,龙、凤、麒麟被作为瑞兽创造了出来,守护着我们的生活。更因为人们对幸福的祈求,于是又有了福、禄、寿星等与我们相伴。 在这些吉祥图案中,有用图形组成的,有用文字组成的,也有用文字和图形组合在一起的,装饰上大部分是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的形式,既注重形式美,也注重意义美。
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编写的这部《艺术活态传承与文化共享(上下)》论及艺术人类学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人类学个案、造型艺术以及表演艺术与民俗等,是艺术人类学理论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展示之作。适读于艺术学、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旅游学、文化学研究者。
这本《中国历代名人花鸟画选》系著名国画家富华旅居海外30年,为了海外讲学所著,它传统地介绍中国花鸟画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欣赏、学习中国花鸟画的一部较完整的教材。此画册精选了二百七十幅珍品,一百八十位作者。就其时间跨度而论,涵盖了从公元前四世纪战国时代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著名花鸟画家的代表作。 中国绘画是用中国时有的绢、宣纸、笔、墨和颜料而成的。中国画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漫长历程,是在前人不断实践的基础上积累和发展的艺术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有它特殊的文化气质、独特的体系和哲学思想,它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早在两千四百年前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帛画,《人物龙凤图》被视为花鸟画的先声;至西汉,《彩绘帛画》在造型、色彩和技法上都有所发展。南北朝时期,花
《 画 中有话:敦煌石窟百讲》由敦煌研究院主编,以敦煌的 画 为载体,以北凉至元代10个历史时期为章节,以100节妙趣横生的敦煌石窟艺术课为主题,系统讲述敦煌莫高窟一千六百余年的建筑、雕塑、壁画。 一篇篇生动活泼的文字,娓娓讲述敦煌壁画中定格的精彩瞬间,分享富有启示又给人以希望的壁画故事,向读者展现古人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和宏大沧桑的历史变迁;超百幅美轮美奂的图片,带领读者深度巡游莫高窟经典石窟,感受敦煌文化艺术跨越千年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