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琴道》中,高罗佩从中国音乐的传统观念出发,对琴学的起源、特征,琴人的修养等作了详尽论述,更精到地阐释了琴曲的内蕴,以及古琴及其演奏手法的意象。此外,作者还搜集了大量与琴学相关的文献。 高罗佩在《琴道》的后序中,这样写道: 夫此者内也,彼者外也。故老子日: 去彼取此,蝉蜕尘埃之中,优游忽荒之表 ,亦取其适而已。乐由中出,故是此而非彼也;然众乐琴为之首,古之君子,无间隐显,未尝一日废琴,所以尊生外物养其内也。茅斋萧然,值清风拂幌,朗月临轩,更深人静,万籁希声,浏览黄卷,闲鼓绿绮,写山水于寸心,敛宇宙于容膝,恬然忘百虑。岂必虞山目耕,云林清闷,荫长松,对*,乃为自适哉!藏琴非必佳,弹曲非必多,手应乎心,斯为贵矣。丙子秋莫,于宛平得一琴,殆明清间物: 无名 ,抚之铿锵有余韵。弗
本书对中国古琴文化进行了系统而精到的全景式勾勒,涵盖古琴的发展历史、乐器构造、演奏艺术、文化象征、学科内涵和哲学思想等。作者的立场和视角既承自故老相传的琴学道统,又源于数十年操缦开启的 心源 ,故书中古代原典精义与自家灼见琳琅纷呈,启人以思,感人以美,使阅读兼具治学之精与怡情之趣。如是琴要,琴要如是。初识琴者可将本书作为始涉琴海上佳的地图和指南;习琴有年者亦可以本书为引,细求古琴之 本来面目 ,以滋润旧调之新声。
《书法雅言》是明代书法家、鉴赏家项穆撰著的一部书法理论旷世著作。项穆出身收藏世家,家中书画藏品量大概是故宫的一半,对书画作品的见解常人难以企及。全书共17篇,详细阐述了书法的起源以及演变、品鉴书法的方式、学习书法写作的技巧等,并以匠人的精神品评历代书法家的优劣得失,展现了明代书法家的美学理念和清雅意趣。 《书法雅言》是中国古代书学理论的传世经典,也是世界系统阐述 笔迹 读心的著作。写字如做人,心正则笔正,人正则书正。以习字静心,成为更好的自己。
地图上的中国 系列图书利用地图作为讲述中国故事的载体,通过地图搭载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自然地理、当代发展等内容,同时在纸质图书基础上开发可视听化的电子读物,达成融合传播效果,帮助广大海内外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的43家博物馆及其所藏代表性精品文物进行了简要介绍,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书中所选文物,涉及中国古代、近代历史上各重要阶段,包括陶瓷、玉器、青铜器、金银器、书画等各大门类。介绍文字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它将帮助读者透过博物馆这一视角,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The China on the Map series uses the map as a carrier to tell stories about China. China s history, culture, geography and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are illustrated through the map. Also, electronic A/V books are develo
《中国书法常识》集中反映了潘伯鹰的书学主张。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和附录,上卷为作者的学书技巧,指导书法学习者如何入门,并罗列了学习书法的参考书;下卷为书法欣赏,作者对隶书及二王、颜柳等名家进行了点评。附录为作者的一些书法知识趣闻,是不可多得的一部中国书法入门书籍。
◇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当我们用“国学”的视角回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在竖起一面高墙;当我们用“传统文化”的视角去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把它定格在遥远的过去。越想接近,越是遥不可及。 但是,几千年的磨砺和积淀,那里一定有什么东西我们还没真正触碰到。 不如忘掉需要仰视的“国学”高墙,扔掉隔离时空的“传统”情怀,放空、平视,也许豁然开朗。 古典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淬炼出了一套关于人的教养,儒雅、温文尔雅,一幅书画,一件瓷器,一方印章,一个诗句……都守护着一段关于物质与精神之美的密码。优雅地活着,也许是过去世界带给今天的我们的最关键的信息。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优雅地活着,“优雅”是当代人的精神深处不变的追求。 无论中国人,还是想看懂中国的西方人,其实都在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书法雅言》是明代书法家、鉴赏家项穆撰著的一部书法理论旷世著作。项穆出身收藏世家,家中书画藏品量大概是故宫的一半,对书画作品的见解常人难以企及。全书共17篇,详细阐述了书法的起源以及演变、品鉴书法的方式、学习书法写作的技巧等,并以匠人的精神品评历代书法家的优劣得失,展现了明代书法家的美学理念和清雅意趣。《书法雅言》是中国古代书学理论的传世经典,也是世界系统阐述“笔迹”读心的著作。写字如做人,心正则笔正,人正则书正。以习字静心,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书是我社《中华传统文化丛书》之一,作者以简练的文笔,加上近百幅图片(另加二维码增加阅读延伸图片资料)生动介绍中国自先秦至清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呈现中国雕塑文化的魅力。书稿叙述兼顾历时的断代雕塑形态与特色,又有共时的中国雕塑文化的内涵。雕塑是人类文化的直接载体,无论是为何种材质或者表现什么内容,都反映的是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作品揭示中国雕塑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构成的完整、独特的文化体系和审美习惯。比如在造型上极力追求神似,其文化内涵既有对天地自然的敬仰,也有严格的礼教礼规与宗教法度。在审美上讲究形神兼备,注重内在情感表达。在表现手段上善于用叙事化的情节制造意境,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气质神韵。
民国时期,文人辈出,群星璀璨。不少文人的绘画水准非同一般,他们通过丹青的铺张,反映艺术的性情。 民国文人绘画 ,有别于专业画家的绘画,彰显了文人们的文化修养、个性特质、绘画功力,是文人气和书卷气并存的艺术追求。 本书记述了约40位民国文人的绘画生涯,以绘画写故事、以丹青抒性情,侧面展现当时文人的业余爱好和真实生活,让读者了解他们的文化追求、丹青 文心 。通过抒写民国文人的艺术人生、审美情趣与文化喜好,反映出民国文人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的人生追求、艺术追求和理想追求。
这是建国60多年来,京剧历史上首次开展的*规模的 京剧经典传统大戏 排演、拍摄工程,其意义在于推动全社会对国粹京剧艺术传承发展的重视,扩大京剧在国内外的影响,团结凝聚京剧人才队伍,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荣誉感,高质量地把当代中国京剧艺术的成果传播、记录下来。这项工程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浩如烟海的京剧传统剧目中,精心选择*代表性和艺术性的经典传统大戏,通过巡演和电影拍摄两个环节,采用舞台演出和电影载体两种形式,将当代*秀的京剧艺术家、音乐家对国粹京剧艺术的优质传承和艺术风采广泛传播,永远留存。书稿计划加入传统剧照和新拍剧照数十张图片,并配有专家评点赏析。(具体见备注) 该套书的定位为大众读者,做到既有普及性,又有知识性、可读性,力争打造成为一套国粹文化的精品书系。
◇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当我们用“国学”的视角回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在竖起一面高墙;当我们用“传统文化”的视角去看中国文化,其实我们是把它定格在遥远的过去。越想接近,越是遥不可及。 但是,几千年的磨砺和积淀,那里一定有什么东西我们还没真正触碰到。 不如忘掉需要仰视的“国学”高墙,扔掉隔离时空的“传统”情怀,放空、平视,也许豁然开朗。 古典中国的文化和艺术,淬炼出了一套关于人的教养,儒雅、温文尔雅,一幅书画,一件瓷器,一方印章,一个诗句……都守护着一段关于物质与精神之美的密码。优雅地活着,也许是过去世界带给今天的我们的最关键的信息。 每个人都希望能够优雅地活着,“优雅”是当代人的精神深处不变的追求。 无论中国人,还是想看懂中国的西方人,其实都在从古典中国寻找失落的优雅。
这是建国60多年来,京剧历史上首次开展的*规模的 京剧经典传统大戏 排演、拍摄工程,其意义在于推动全社会对国粹京剧艺术传承发展的重视,扩大京剧在国内外的影响,团结凝聚京剧人才队伍,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荣誉感,高质量地把当代中国京剧艺术的成果传播、记录下来。这项工程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浩如烟海的京剧传统剧目中,精心选择*代表性和艺术性的经典传统大戏,通过巡演和电影拍摄两个环节,采用舞台演出和电影载体两种形式,将当代*秀的京剧艺术家、音乐家对国粹京剧艺术的优质传承和艺术风采广泛传播,永远留存。书稿计划加入传统剧照和新拍剧照数十张图片,并配有专家评点赏析。(具体见备注) 该套书的定位为大众读者,做到既有普及性,又有知识性、可读性,力争打造成为一套国粹文化的精品书系。
这是一本汇集了四套藏于英国、法国 图书馆、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院,描绘中国18、19世纪北京、广州两地风俗、风物的彩绘图集。 200多年前,英法使团、传教士将西洋绘画技法传到中国,中外画师借鉴西洋画法绘制中国风俗,这些彩绘作品外销到欧洲,被英法王室收藏,之后流转到英法 图书馆、博物馆收藏。 惟妙惟肖的彩绘图,形象记录18、19世纪中国北京、广州两地的风俗,涉及皇室、朝官、街头手艺人、艺人、佛教道教,五行八作、各行各业的风俗、人物,包括许多已经消失的风俗。借鉴西洋画法的这280幅彩绘图,画笔写实,细节丰富,是中国历史文化难得一见的视觉记忆。 本书特邀 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首席顾问宋兆麟先生,广州博物馆馆长、历史学家程存洁先生专文解读考证了这些彩绘图所反映的清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和各